岳德連
摘 要:該文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實際,分析了產業扶貧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針對性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扶貧;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028-02
產業扶貧是推進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重要路徑,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工作舉措,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今后農村長遠發展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統計,2016—2019年,40%左右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產業扶貧,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超過1.2萬億元,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達4100多億元,占34%;脫貧攻堅項目庫每年保持300多萬個項目,其中產業項目約占1/3,為產業扶貧注入了強大活力,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國農村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52個,貧困村從12.8萬個減少到2707個。建檔立卡數據顯示,全國貧困人口中有92%參與產業扶貧,超過2/3的貧困戶得到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很多貧困縣和貧困村的扶貧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史性跨越,發展壯大了隴南花椒、貴州刺梨、新疆大棗等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截至2020年6月底,中西部22個省份有扶貧龍頭企業2.86萬個,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82.4萬人。但由于部分基層干群對產業扶貧工作存在認識誤區,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面臨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
1 存在的誤區
1.1 產業扶貧就是農業扶貧 認為貧困戶生活在農村,農村的主導產業是農業,因此,發展產業就是發展農業。首先,農業本身包含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業產業等。其次,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光伏等產業也是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指出,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為依托,發展二三產業是產業興旺的核心要義。
1.2 產業扶貧就是每個貧困戶都要發展產業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貴在精準,關鍵是在于根據每個貧困人口的自身條件、能力和意愿,量身定制適合其發展和脫貧的措施與路徑。為此,中央提出要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中央提出要做好“六穩”工作,“首穩”即是“穩就業”。可見就業在改善民生、促進增收、促進發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但是,有的地方提出了產業扶貧“全覆蓋”等不切實際的目標,老弱病殘、五保戶等也不例外。實際上,許多貧困勞動力已外出或就近務工,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他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再回家發展產業。
1.3 產業扶貧就一定能賺錢 產業扶貧本質上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不僅要面臨多變的市場風險,還要應對多變的氣象風險,而且沒有一定的技術和能力也不可能獲得收益,甚至虧本。因此,產業扶貧切不可盲目跟風,隨意投資,發展不好就會越扶越貧。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土地資源短缺,人均“一畝三分地”,要想種脫貧很難。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對全國種植糧食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規模種植戶和普通農戶進行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平均收益(未扣除人工費用、土地費用和折舊)為9795元/hm2,如果扣除人工費用、土地費用和折舊等,收益微乎其微,與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要求差距較大。
1.4 產業扶貧只是貧困戶的專利 產業扶貧的初衷是為了帶動和促進貧困戶增加收入,但在不少地方,貧困戶往往只占農戶總數的很小一部分,特別是在非深度貧困地區,分布非常零散,如果僅僅圍繞幾個貧困戶去發展一項產業,推進“一村一品”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把產業扶貧納入鄉村產業發展大局,統一規劃,通盤考慮,把貧困戶和一般農戶,特別是邊緣戶統籌起來,謀劃和選擇適合廣大農民共同發展的產業。
1.5 產業扶貧不包括傳統大宗作物 上級提出要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有的人便認定只有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算產業扶貧。其實,作為農業大國、大省、大市、大縣,只要與貧困戶的生產能力和需求相適應,且規模適度、品質提升,有良好的生產效益,能幫助貧困群眾獲得穩定收入,實現穩定脫貧,就是一項好產業。中央提出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如果連貧困戶都不種糧食,其他農戶也不種植糧食,那么中國人的飯碗如何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里哪來足夠的中國糧食?以安徽省肥東縣為例,每年投入特色種養業扶貧的財政資金在3000萬元左右,但用于發展優質、品牌糧油產業的資金微乎其微。
2 對策與建議
對產業扶貧必須從宏觀和微觀2個層面加以把握和運用,發展集中連片的“大產業”,還是分散零星的“小產業”,要有清醒認識。從微觀角度來看,產業扶貧不是“萬能選手”,也不是靈丹妙藥,對其作用既不能忽視,也不能夸大其詞,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宏觀上講,產業扶貧是大的環境、大的平臺、大的機遇,必須在尊重貧困戶主體意愿的基礎上,堅持點面結合,以面帶點,走現代化、專業化、規模化和互助互利、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通過產業鏈來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2.1 精準定位方向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要理清思路,找準方位,跳出扶貧抓扶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戶施策,把貧困戶、非貧困戶,貧困村、非貧困村統籌起來為,統一謀劃,實行集中發力、連片開發,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了,就為貧困戶、非貧困戶勞動力就近創業就業,實現資源資產增值,共享發展成果,提供了有利條件,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人社部公布的《2017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農民工工資方面,2017年末,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為3485元。
2.2 精準選擇產業 選擇、培育和發展壯大1個主導產業需要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跟風,要緊密結合本地區位、資源、勞力、資本、市場、生態等因素,圍繞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綜合權衡、統籌謀劃,選擇有前景、有特色、有效益的主導產業。要加強扶貧產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品”發展。
2.3 精準引領帶動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領和社會帶動,充分發揮現有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股份、訂單、務工、服務、資產租賃等形式,與貧困戶緊密結合起來,織緊利益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切實把貧困戶的“小生產”引入現代化“大生產”的軌道,構建一二三產業相互銜接、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大產業”“大扶貧”格局。
2.4 精準教育培訓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對有條件、有能力、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有針對性開展技術培訓,并通過農技人員的技術結對,提供持續的技術指導和服務,降低生產風險,提高生產效益,切實增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增強產業脫貧的信心。
2.5 精準招商引資 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為依托,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和培育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規模適度、經營多樣的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產品加工等新產業新業態。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創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扶貧產業園,延長產業鏈條,朝著精深加工、特色品牌的方向前進,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貧困群眾收益水平,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機會,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動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A/OL].[2018-09-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_1123487123.htm.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A].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10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