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劉晶 張愛仙 李曄 高梅
摘 要:為了做好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工作,于2019年選擇5種藥劑開展了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藥劑均對小麥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的防治效果最佳,且對小麥植株的生長無不良影響,無藥害發生,產量較高,與噴施清水的對照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因此,今后可在聊城市選擇以上3種藥劑用于赤霉病的防控。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藥劑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114-02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真菌流行性病害,病原菌為多種鐮刀菌,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重要病害之一,在高濕的氣候條件下小麥赤霉病快速蔓延、發生程度加重[1-3]。近些年來,隨著氣候的異常變化以及各地栽培方式的改變,小麥赤霉病在聊城地區的發生程度逐年加重,給當地小麥的安全生產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且人畜食用后可導致中毒癥狀[1,4-5]。因此,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控研究非常重要。
目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中應用較多的藥劑為多菌靈,但長期單一應用同種類型的藥劑可導致小麥植株的抗藥性增強,進而降低防控效果,對小麥的安全生產極為不利[6-7]。為了對該病的發生進行有效防控、篩選出更多較好的藥劑進行輪換使用,筆者于2019年選擇幾種藥劑開展了防效比較研究,探究各藥劑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中的安全性、效果等,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安排在聊城市郊區某種糧大戶的小麥田內,采取免耕直播的栽培方式。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季節變化明顯,擁有充足的光照資源,夏季濕熱多雨。試驗期間日均溫21℃,最高氣溫34℃,最低溫6.3℃,降雨量162.2mm,整體氣候條件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有利。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有43%戊唑醇懸浮劑(興農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生產)、40%丙硫菌唑單劑(如東眾意化工有限公司生產)、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上海悅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氰烯菌酯懸浮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咪鮮胺乳油(江西中迅農化有限公司生產),均來源于當地農資市場銷售。供試小麥品種為濟麥22,來源于當地農資市場銷售。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藥劑處理和1個對照,分別為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40%丙硫菌唑單劑600mL/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25%咪鮮胺乳油750mL/hm2,以噴施清水作為對照。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300m2(50m×60m),隨機排列[2]。
1.4 試驗方法 試驗安排在2019年進行,小麥揚花株率為5%左右時(4月12日)按照試驗設計的要求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對準小麥穗部均勻施藥,施藥當天氣候為晴;間隔10d,4月22日再施藥1次[8]。
1.5 調查內容及方法 試驗期間,對各種藥劑作用后小麥植株的安全性進行調查、比較。在小麥進入灌漿期至乳熟期后,在每個處理中間隨機平行跳躍式選擇500穗開展調查,統計各級病穗數,計算出各處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等,并開展各藥劑處理的效果比較。病情的分級標準:無病斑出現的為0級,穗部發病的面積在整個穗部面積的占比<1/4為1級,占比1/4~1/2為2級,占比1/2~3/4為3級,占比>3/4為4級。按照發病總穗數/調查總穗數×100的公式計算出病穗率(%)、各等級病穗數與病級乘積之和/調查總穗數(試驗中為500)×100計算出病情指數、(對照區病穗率-藥劑處理病穗率)/對照區病穗率×100計算出病穗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藥劑處理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計算出病指防效(%)。小麥成熟后,對各藥劑的處理進行考種,分小區單獨計產。每個處理的3次重復數據取平均值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小麥安全性的影響 經過對試驗過程中各藥劑處理安全性的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植株長勢與對照區沒有差異,未見到明顯的藥害現象,表明這些藥劑在小麥生產中應用有較好的安全性。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各處理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病穗率最低的為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病穗率為5.8%,病穗防效達到86.73%,病情指數為9.8,病指防效在72.16%;病穗率低于10%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分別為7.1%、8.3%,病穗防效分別為83.75%、81.01%,病情指數分別為8.4、9.3,病指防效分別為76.14%、73.58%;其余2種藥劑的病穗率在20%以上,病穗防效50%以下,病情指數15%以上,病指防效低于60%。由此可知,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2.3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的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各處理的產量較噴清水的對照均有增加,增幅在5.29%~18.26%。其中,產量最高的處理是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為8523.0kg/hm2,比噴清水的對照處理增加18.26%左右,其次是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為8443.8kg/hm2,比噴清水的對照處理增加17.16%,排在第3位的藥劑處理為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產量為7959.8kg/hm2,比噴清水的對照處理增加10.45%;其余2種藥劑處理較清水對照的增幅在5.29%~5.80%。
3 結論與討論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在當地氣候條件比較適合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的情況下,5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均表現出了一定的防治效果,藥劑的類型不同,防治的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43%戊唑醇懸浮劑450mL/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2250mL/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g/hm2的防治效果較好,產量水平較高,較噴清水的對照處理增產明顯,且小麥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未見到明顯的藥害。由此可知,以上種藥劑可在當地小麥赤霉病防治中大面積推廣、輪流交替使用,關于這幾種藥劑的最佳防治濃度的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完善小麥赤霉病藥劑防控體系,為當地小麥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耿輝輝,楊本香,蔣晴,等.幾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試驗[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6(2):43-45.
[2]顧國偉,凌小明,馮新軍,等.6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試驗[J].寧波農業科技,2016(2):9-11.
[3]呂錫燦,閔紅,周新強.幾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C]//河南省植保學會,河南省昆蟲學會,河南省植病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2016.
[4]劉道明.幾種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J].農技服務,2017(16):24.
[5]李揚.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0(9):19.
[6]劉悅,史文琦,曾凡松,等.生物炭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產量的影響[J].植物保護,2020,46(4):270-274,281.
[7]張震,邱海萍,柴榮耀,等.生物與化學協同在小麥赤霉病化學藥劑減量防治中的應用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6):1148-1150,1153.
[8]李剛,胡俊芳,焦竹青.焦作市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治試驗[J].現代農業,2020(6):24-2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