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媛 康 戀
(河北經貿大學)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增強整體區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 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欲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人才資源合理調配是實現一體化的主要路徑。高校畢業生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冀地區有270多所教育部承認的正規高校。僅2018年,北京市高校畢業生15.59萬人、天津14.36萬人、河北省36.62萬人。而就業問題從古至今是民生之本,隨著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調整,就業需求也隨之變化。合理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人盡其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催化劑。然而,京津冀地區高校資源分配不均勻,所學專業與地方需求不匹配,沒有明確的人才流動向導,以及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平衡都成為京津冀地區人才流動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從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區域的就業崗位并從此區域的就業需求變化對高校的供給側改革提出建議,從而解決高校的人才培養與京津冀區域需求不一致的問題,提高兩者的契合度。
1999年高校大擴招以后,高校培養的人才在數量、規格和結構等方面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契合現象。由于本文研究對象是高校畢業生,所以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城鎮就業崗位,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從就業數量角度來看,京津冀區域的人才資源處于供需不平衡狀態,近五年高校畢業生穩步提升,基本保持年60萬名畢業生走出高校,但是該地區的人才需求以及人崗匹配度并不樂觀。表1數據顯示出2014—2018年以來京津冀區域高校畢業生變化趨勢。

表1 京津冀區域2012-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結)業生數(萬人)
由表1可知,京津冀區域2014—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結)業生數呈增長的趨勢,而表2顯示2014—2018年城鎮就業逐期增長人數并不均衡。北京地區城鎮就業人數基本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天津地區城鎮就業人數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增長趨勢,而河北省除2013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其他年度基本保持上升趨勢。因此,從高校人才供給和城鎮地區就業增長數量角度上看來并不均衡,高校的人才供給要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相均衡才能保證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的平衡發展。

表2 京津冀區域2011-2016年城鎮就業逐期增長人數(萬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按行業劃分,北京、天津和河北均為制造業占第一位,但北京(11%)占的比例明顯少于河北(21%)和天津(35%)。而北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以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址勘查的就業人數明顯高于天津和河北的比例。
由于河北省相對于北京、天津發展較為落后以及區域面積較大,所以從事基礎服務的人員較多,例如: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教育業以及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業。而天津是傳統的工業城市,并且近些年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導向,正在打造一座現代化的工業新城。
所以,不難看出北京是以經濟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金融中心,天津是新型現代化工業城市,而河北省的區域優勢性目前不太明顯。從而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可吸納就業人群不同,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專業需求也有所不同。
高校資源在京津冀三地分布不均衡。其中北京的“985”和“211”優質院校數量在京津冀區域居于首位;天津的專科和本科院校數量最少,但有“985”和“211”優質院校;河北省的專科和本科院校數量最多,但沒有“985”高校,而“211”院校也只有三所,分別是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和河北工業大學,其中河北工業大學位于天津。所以可以看出,京津冀區域的優質高校資源對京津兩地有所傾斜。
因此,京津冀地區高校畢業人才與地方所需并不均衡,優質院校的人才大多選擇京津兩地,河北省勞動力市場高尖端人才大量短缺,導致該地區發展緩慢。并且根據教育部2108年調查顯示“985”、“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優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就業率偏低。
高校培養的人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的人才不一致。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對高層次人才有著較高要求,而高校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應用型人才,高科技人才較為欠缺,特別是一些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對于企業來說,表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嚴峻,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畢業生能力與企業需求能力有較大差別,另一方面是因為人才供給與需求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因此,京津冀地區的就業變化需求是高校人才培養政策的根據。
推進京津冀人才一體化是實現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重要途徑,經濟發展戰略影響專業設置的發展規劃,因此,政府教育部門、京津冀地區高校以及企業形成聯動機制,保障供給平衡,增強專業設置的合理性。京津冀區域政府和高校應依據當地的就業需求、經濟發展特點以及教育基礎對專業設計進行調整,一方面從招生數量上進行整體調控,另一方面在區域內采取校企合作,增加辦學特色,凸顯專業競爭優勢。
優化課程體系構建,改變傳統的以“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體系結合區域所需崗位的需要,有層次、有目標的對高校人才進行職業能力培養,使人才培養專業化、精準化。另外,控制培養目標,減少專業重復招生,對原有專業描述進行整合、優化,根據就業市場需求提升為一個具有特色的新專業。
通過京津冀區域人才流動指導中心的建立來推動三省市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人才有序流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同時高校應根據各省市人才流動的主要方向來進行改革以滿足人才流入區域的需求。
欲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人才一體化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人才資源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干力量,京津冀三省市區位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變、省市間產業結構的優化互補,迫切需要人才資源的協同開發。大力推動三省市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人才有序流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才能不斷提升區域整體人才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快速發展。因此從京津冀三地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角度分析實現京津冀地區人才自由流動面臨的障礙,深入探討促進京津冀人才一體化和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的途徑極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