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 要: 阿耐的《大江東去》是網絡小說由類型化寫作向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書寫借鑒的一次頗為成功的嘗試。作品以經濟改革發展為主線,全面、細致、深入地表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本文從現實主義原則出發,分析小說的宏大背景、敘事策略、人物塑造,闡釋文本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大江東去 ? 現實主義 ? 敘事策略 ? 人物刻畫
一
2019年9月23日,阿耐的《大江東去》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對于網絡小說《大江東去》而言,無疑是一種肯定和認可。《大江東去》是一部全景展現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經濟生活的長達150萬字的長篇巨著。從表現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來說,在表現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這一題材里,這部作品具有很重的分量和特殊意義,它被譽為“描寫改革開放30年的第一小說”,曾在2009年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是網絡小說首次獲此殊榮。
縱觀網絡文學發展史,不難發現目前的網絡文學以類型小說為主,“網絡性”和“類型性”已經成為網絡小說的兩大基本特征。北大教授邵燕君曾在《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經典性”》中提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十幾年以來,產生的‘類型文的豐富性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既有從西方舶來的,如奇幻、偵探、懸疑、言情,又有從中國古典小說繼承的,如玄幻、武俠、官場、世情,還有在‘拿來‘繼承后發揚光大的‘耽美‘穿越等,更有本土原創的‘盜墓‘重生‘宅斗/宮斗‘練級等。在各種‘文的大類下,還有各種分類更細的小類或變化更快的‘流,如‘仙俠·修真類中有‘修真流‘洪荒流,‘玄幻·練級類中有‘凡人流‘無限流,‘都市言情類中有‘寵文‘總裁文,‘清穿文之后有‘清穿種田文,等等。”①這是對網絡文學發展到目前為止的類型進行的一個比較細致的劃分。當然,這里我們明顯看到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在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中還是比較缺失的,阿耐《大江東去》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巴爾扎克曾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作為一個職業人的阿耐試圖將她記憶中那步履維艱的二十年里的中國以藝術的方式向我們全方位展現出來,記錄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成長,同時以筆力深入人物靈魂深處展現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關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對生活有著足夠的現實關懷,堅持以現實生活為模本進行創作,是阿耐在“類型文”盛行的網絡文學創作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二
阿耐曾用“不要讓離我們最近的歷史成為盲點”總結《大江東去》的魅力②。小說以編年體的形式向我們呈現1978年—1998年二十年間中國的巨變,可以說是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一部宏偉壯闊的經濟發展史的真實再現。阿耐表示,自己從小閱讀演義類小說,喜歡隨時寫下時間段和標志性事件及思考推測,看《東周列國志》時,她用了三張A3紙粘聯起來的表格,這種習慣影響了《大江東去》的結構。她提到“既然是歷史回顧,寫作前主要是查閱資料,一是把記憶中的印象通過有記載的資料理清時間脈絡,二是通過查閱資料,激發沉睡在心底的記憶”②。很多讀者曾經評價說,《大江大河》是個人版的《人民日報》,可以說對歷史的真實再現是阿耐的創作初衷。
《大江東去》以時間為題,更顯歷史的車輪循序漸進,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滯不前。從1978年到1998年特殊的二十年,中國經歷了突破、發展、改革、挫折、變革。阿耐以人文素養極高的企業家精神探索文學,構建出中國較復雜的歷史發展階段的人文精神圖景。小說從各階層各色代表人物視角出發,寫盡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的風起云涌,幾乎沒有錯過任何重大事件。雖然沒有像《活著》那樣有很多涇渭分明的歷史事跡,但也烙印著濃濃的時代感,如上山下鄉,恢復高考,真理標準大討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南方談話,香港回歸,亞洲金融危機,等等。從十年浩劫走出來的中國人,正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著屬于自己的、沒有前人走過的一條道路,其中的磨礪與艱辛、艱難與困苦、欣喜與陣痛同樣讓我們感同身受。這二十年是思想沖破各種緊箍,重建價值觀、世界觀的時代,是大變革大開發的時代,是社會各階層努力奮斗、大步前進的時代。能夠生活經歷這樣的時代實在是幸事,也實在是難事,能夠以這樣的背景寫出如此力作,是幸事也是難事。阿耐掄起一把斧子劈向一個時代,把里面的苦與痛、笑與淚全部釋放出來。為了全景展現那段歷史,阿耐選擇了當時最典型的四種經濟體——村鎮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國營經濟、外資經濟。由此設置四位主角——雷東寶,楊巡,宋運輝,梁思申。“我當時著重想描述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完全的計劃經濟摸著石頭過河去往市場經濟途中的各種嘗試探索,對市場從自發的追求到自覺的追求,人們在其中有些不可思議的理想主義。漸漸地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追求從原本單純的解決溫飽問題變得五花八門”③。這樣一種題材的選擇與阿耐本人的經歷不無關聯,她做了二十多年的職業經理人,對于經濟發展的外部表現及內部原因了如指掌。正如她在采訪中所言:“我寫小說,是我要說,我想說,說說我經歷那么多年的所見所聞所感。”②作者也是被命運的手控制著,事實上,阿耐不是在創造傳說,只是在記錄場景,她是個極好的記錄者。
三
《大江東去》成功地展現了改革開放二十年間四種經濟體制的發展變化,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及農村集體經濟,后來居上的外資經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的確呈現出交錯競爭、此消彼長的一種態勢。四種不同的經濟體制雖然根基不同,先天條件各異,卻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翻涌沉浮、不斷成長。阿耐以厚重的歷史筆觸書寫了一段宏偉壯闊的改革發展史。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如何理解、把握與表現現實成為作家不可回避的理論探索與寫作實踐。要想處理好“現實性”和“網絡性”的關系,必須在小說敘述上采用獨特的技巧與策略。恩格斯說:“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④(161)阿耐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以編年體的方式,采取多條線索縱橫交錯的方式,再現1978年—199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塑造出蕓蕓眾生相,向世人展現這段不平凡的歷史,有廣度,有深度,也有溫度。二十年的穿插敘事,我們看到私有經濟野蠻生長,鄉鎮企業奮力追趕,國有企業砥礪前行,以及國資與外資企業互相追逐,這段改革浪潮中有風險,有機遇,有風浪,有淺灘。
小說的行文順序大致是按照村鎮集體經濟、國有經濟、私營經濟的發展交叉進行的,同時將主要人物的命運走向穿插其中,以小人物的命運反映大時代的進程,以典型的個體揭示社會不同階層的本質。阿耐以史詩般的現實主義創作模式讓人物與時代共同成長,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群人的改革開放。小說將小說人物的情感體驗、個人命運與社會歷史連接起來,構建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一個獨特的敘事空間,以此表現現實中國在苦難和掙扎中前進的狀況。與此同時,在宏大的敘事空間里如何把握敘事節奏,是阿耐在創作中需要解決的難題。小說以宋運輝為中心設置了一張巨大的社會關系網,將所有人物容納其中。作者有條不紊地記錄著每個人的成長,同時穿插大量的日常生活描寫,具有強烈的生活感。從整體的敘事結構來看,小說以明暗兩條線索貫穿全書,明線以改革開放的二十年為線索,向我們展示1978年到1998年間的中國社會;暗線則是四種經濟體制與四個小說人物的命運浮沉。阿耐以貼近生活的敘事主題、性格鮮明的敘事人物、游刃有余的敘事節奏記錄下這個真實又偉大的時代,樹立了網絡文學如何寫現實主義的典范。
小說是講故事的藝術,也是塑造人的藝術。人物是一部小說的靈魂,塑造人物的方式有許多種。阿耐在《大江東去》中將小說人物置身于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通過小人物大背景的巧妙聯結塑造出個性豐滿的人物形象。當然“人物塑造有靜態型的,也有動態型或發展型的,長篇小說更能展示人物變化的發生過程”⑤(214)。《大江東去》以150萬字的鴻篇巨制向我們展示了人物二十年間的成長變化,各個人物性格迥異,在他們身上我們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大江東去》的敘述主線是改革開放二十年間中國的發展,作者平行設置的四個主要人物,雷東寶、宋運輝、楊巡、梁思申,一個人物就是一個階級的縮影。
阿耐在《大江東去》中以改革開放的背景刻畫的這一群人,都在掙扎和努力中順著時代發展和經濟政策,推著自己前行。她說:“我有幸生活、成長在這個中國大變革大發展的年代。”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宏大時代背景下,人性的成長與反思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借宋運輝的一句話概括那個時代:“那時候大家面前忽然展現一個新世界,有人裹足不前,有人勇往直前,整個社會忽然不再是一潭死水,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逼得人無法安于現狀,即使再膽小安穩的人也不得不想方設法跟上發展,整個社會充滿躁動”⑥。小人物們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成長蛻變,一個人的30年就是一個國家的30年。
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小說,既是與時代背景的展示與呼應,更是對人性精神的觀照與審視。《大江東去》以宏大的歷史視野、龐大的現實主義布局、交織錯落的人物命運、細膩真實的生活感給類型化盛行的網絡小說創作帶來了新的視角與思考。從表現歷史的深度與廣度來說,在表現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歷史的題材里,《大江東去》意義深刻,影響深遠。古人云:“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這是一種特殊的魅力,如在熠熠生輝與恬淡之中撥響我們靈魂的琴弦……也許,千百年后,當人們站在這樣一個視角上,重新審視這個偉大時代的背影時,理應明白,那些人那些事,相對于永恒,只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塵埃罷了。然而,彼時的人們卻用有限的生命,締造著永恒的奇跡。
注釋:
①邵燕君.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經典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②諸葛漪.網絡小說《大江東去》首獲“五個一工程獎”阿耐談心得[N].解放日報,2009-10-27.
③阿耐.從記憶的內存里,挖出最冷僻的事件[N].文匯報,2017-6-13(11).
④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⑤[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⑥阿耐.大江東去[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參考文獻:
[1][美]勒內·韋勒克.批評的諸種概念[M].羅鋼,王馨缽,楊德友,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阿耐.大江東去[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4]諸葛漪.網絡小說《大江東去》首獲“五個一工程獎”阿耐談心得[N].解放日報,2009-10-27.
[5]邵燕君.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經典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6]阿耐.從記憶的內存里,挖出最冷僻的事件[N].文匯報,2017-6-13(11).
[7]李泳臻.類型化寫作與現實主義方法的回響——以《大江東去》為例[J].網絡文學評論,2019(3).
[8]徐敏,李惠芳.經濟歷史下的人性書寫——論阿耐的《大江東去》[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