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夢
摘 ? 要: 為了加強與國際高校的合作交流,我國各高校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多樣形式,努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推動我國全新的高等教育改革進程。ISEC教育理念能夠滿足我國高校現階段的發展需要,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和運用。本文首先闡述ISEC項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從多個角度分析ISEC教育理念在高校社會工作教學的實踐,最后給出ISEC教育理念下高校社會工作教學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ISEC教育 ? 高校社會工作 ? 大學教育 ? 改革實踐
通過借鑒國際通行的教育理念,創造出全新的教學模式,就是ISEC項目。運用ISEC教育理念,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教育體制與國際接軌,實現多元化教育目標。在引進ISEC教育理念之后,我國高校國際合作辦學水平獲得大幅度提升,構建出獨具特色的高校國際化課程體系,以此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真正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核心力量。
一、ISEC項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ISEC項目所持有的教育理念
ISEC項目致力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熟知國際準則、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獲得矚目成績的國際化新人才。ISEC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該項目的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為互動、開放和批判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明辨性思維,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對權威提出挑戰。
第二,在ISEC教育理念中,要求學生必須了解內容豐富多彩的知識,主要包括外語語言運用能力、專業知識素養、與人交流溝通能力、工作中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評價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全方位素質教育是ISEC教育理念的體現,主要包括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判斷是非能力的培養,開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學習知識能力的培養,以及抗壓能力的培養等[1](30-32)。
(二)ISEC項目所持有的教育方式
EMI教學形式、明辨性思維、主動學習及過程性評價,是ISEC項目采用的三個主要教學方式。運用英語講授非英語專業的所有額課程,稱之為EMI。ISEC的教育方式有明確規定,授課教師必須使用雙語授課或者全英語授課,教學大綱必須用英文設置,同時保存雙語評價依據和教學材料。
國內學術界一般把“明辨性思維”翻譯成“批判性思維”,然而“批判”一詞當中存在否定情緒,“明辨”一詞主要強調思維方式的運用,也就是判斷和理智辨別。ISEC項目的學習者利用主動學習的方式,將學到的全部知識轉化為獨特理解,創造出全新的知識建構。
在教育過程中,授課教師必須保證課程有科學合理的設計,而且整個課程擁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以此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能夠教授給學生知識,又能圓滿實現現階段的課程教學目標。過程性評價是以若干評價要素對學生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動態的、綜合的評價的全過程。ISEC教育項目的教學效果評估,評價來自多個方面,并非單一評價[2](74-76)。
二、ISEC教育理念在高校社會工作教學的實踐
(一)相關教學培養目標和課程安排
由于自身弱勢或者受到外部環境的限制,福利狀態處于相對缺位或福利受到損害的個人或群體,就是社會工作最主要的關注目標。對上述目標的研究和幫助,并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置身于一個復雜的、龐大的系統之中,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三個角度出發,尋找該目標發展的大致路徑并掌握[3](143-144)。
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體系通常分為兩個大類別:第一類是社會工作通用的課程,主要包括基礎通識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公民教育課程和學生的發展指導課程,以上幾種課程組建出社會工作的專業體系。第二類是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質課程,分為基礎課、方向課與核心課三個小類別。專業教育的核心是社會工作的相關專業課程,能夠提供基本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獲得應有的專業態度,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真正獲得自我發展,成長為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
通識課程雖然具備“非專業”和“非職業性”的性質,但是在社會工作這一龐大的專業之中,不能將它與專業課程割裂。高校必須培養出社會責任感強烈、思想品德素質優秀、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的新時代人才,只有將這些條件作為基礎,才能夠培養出社會工作專業的真正從業者。
不僅如此,通識課程當中的“通識”還存在“貫通”的含義,也就是在學習不同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融會貫通的、開放的思維,在思考和應對問題的時候,不會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跨學科思考問題,真正做到不同學科與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通識教育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辨析能力更強。
(二)相關教學設計和課程組織
我國高校社會工作的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核心,同時與ISEC教育理念有機結合,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授課教師與學生可以先制定一個初始學習目標,并出臺相關學習合同;教師通過互聯網這一有力工具,分享專業知識相關資源,引導學生開展互助學習;最后教師開展情景模擬教學,引導學生參與情景模擬當中的角色扮演活動,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開展分析,從而獲得全方位的評價。
(三)相關教學教材的選擇
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使用外語教材。與西方國家不同,和其他專業相比,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比較晚,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實踐研究,都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相關資料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現階段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材出現了諸多問題:教材的理論敘述過于抽象,缺乏能夠說服讀者的生動案例;數據資料長時間得不到更新,圖表和其他圖像資料陳舊;教材缺乏相關配套的資源,尤其是多媒體課件匱乏。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一直使用出現上述問題的教材,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必須運用國內的經典教材,選擇優秀的外語教材,引進專業課課堂之中,作為供學生參考的教材。授課教師必須關注國外的經典教學資源,獲得國外專業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授課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閱讀外語專業書籍。
三、ISEC教育理念下高校社會工作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大力培養高校學生的明辨思維能力
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缺乏明辨性思維的情況。原因有兩種:第一,學生受到傳統的學習方法影響,認為自己不能對教師提出質疑,教師就是絕對的權威;第二,絕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習習慣”,比起主動提出問題,更愿意“坐享其成”,導致明辨性思維能力較差。
授課教師必須靈活運用高校提供的多媒體設備,利用多媒體設備傳授相關知識。社會工作專業的很多知識點都是抽象的,看上去枯燥乏味,教師直接講解,學生可能無法聽進去,但是運用多媒體設備,學生自然而然被吸引。
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實踐活動,必須利用課堂討論、小組展示與提出問題、體驗式教學、情景模擬及工作坊等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明辨性思維隨之得到培養。
要想真正培養明辨性思維,學習之后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反思是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收獲和學習問題的總結和思考,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明辨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布置帶有反思內容的作業,要求學生展開思考,本節課對學生自身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并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培養明辨性思維的同時,鍛煉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
(二)對現有的學習評價方式進行改進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我評價,將學生分小組,然后小組內、小組之間互相評價,最后教師再進行評價,從而獲得直觀、立體化的評價全過程。
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針對自身主動學習過程展開的全方位評價,包括課堂學習、課外實踐學習、與同學之間的互動等。開展自我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反省與發現問題能力。
學習小組互相評價,不僅是小組內成員互相評價的過程,更是不同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評價的過程。所有小組針對各組的學習成果相互觀摩、反思與討論活動,從而開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相互學習。該評價方式既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又能夠培養明辨性思維。
教師點評不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簡單的評價,更是學生整理課程內容、規范學習方式、梳理重難點知識的過程。上述三種方法既可以獨立開展,又可以根據高校相關要求綜合運用。在評價過程中,必須使用科學且有效的評價根據,并保存每次評價記錄。
然而,在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學過程中,過程性學習評價依舊存在一系列問題。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互相評價主觀性過強,很有可能無法將學習情況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習小組互相評價雖然有促進交流的作用,更有可能導致不同小組之間產生沖突,同學之間矛盾頻出。教師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必須強調反思的作用。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點評的時候,不可以只看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只看單獨一個方面,肯定會導致多元化的思辨元素遭到扼殺,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將課程設計與學生評價無縫銜接,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之間,完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
目前我國高校很重視社會工作專業改革,期望社會工作專業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綜合素質高的新時期人才。要想真正實現社會工作教學改革,必須創新教育,靈活運用ISEC的教育理念。在開展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時刻堅持以學生為核心的指導思想,不僅要做到課程創新,還要做到教學方法、教材、學生評價的創新。ISEC教育理念與方法,為我國高校社會工作教學實踐提供了基本的教學范式,我國高校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景志錚.基于ISEC理念的社會工作教學改革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4).
[2]劉濤,陳雨青.淺析ISEC教育理念與教學思想方法[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04).
[3]朱麗.基于ISEC項目教學理念的MOOC教學模式研究——以《西方文明史》為例[J].學理論,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