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葉 孫玉潔
摘 ? 要: 英語習語是現階段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理解英語語言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對英語習語的理解普遍存在問題,對不同性質的習語理解有明顯差異,對源于古典文學與歷史的習語理解較差,對源于圣經的習語理解較好。據此,提出大學生提高英語習語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 習語 ? 文化 ? 跨文化 ?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英語習語,即英語中的習慣用語,是語言文化的載體,也是語言構成的關鍵部分[1]。人們經過長時間地使用提煉出來的英語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2](51-56+95)。英語習語不僅是英語學習者學習地道英語的主要內容和途徑,而且是了解英語語言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
《老友記》是一部美國電視情景喜劇,故事以生活在紐約曼哈頓的六個老友為中心,描述他們攜手走過的十年風雨歷程。這部美劇是史上最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熱播和重映,是美國流行文化的標志之一。許多大學生把觀看該電視劇作為英語學習的手段,大學英語老師經常把它推薦為必看美劇之一[3](147-150)。并且帶有很多原生態的文化習語,研究大學生對該劇習語的理解,可以較好地體現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大學生對于英語習語文化理解的調查研究
(一)問卷設計說明
為了解大學生對英語習語文化的理解,本研究在南京某高校2019級至2016級的多個專業中發放了一份關于《老友記》中出現的習語的網絡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年級、專業、對劇情的熟悉程度、觀影頻率、觀影習慣的5條基本信息題和涉及美國文化的40條習語題,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共回收問卷109份,其中有效問卷107份。
(二)調查結果描述
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對于英語習語的文化表達理解程度不高,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對《老友記》中習語理解的平均正確率為46.85%。即使“非常熟悉”《老友記》劇情的同學,在理解該劇中出現的習語沒有達到較高的正確率。
對《老友記》劇情的了解程度和習語的理解正確率呈現正相關,“非常了解”“比較了解”“有點了解”“不太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61.25%,52.86%,48.63%,43.79%,44.91%。
大一到大四學生的平均正確率呈遞增狀態,分別為44.80%、46.88%、54.50%、57.50%,英語專業的學生平均正確率為52.10%,明顯高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表明大學生隨著知識的增加和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英語習語的理解能力提高。
觀影頻率有影響,但是差異不太大。即使經常觀看英語影視作品的學生,正確率未能達到及格水平,但是比其他學生更容易理解習語文化。“幾乎每天都看”“一周看3次—4次”“一周看1次—2次”“半月看一次”“時間更長看一次”的學生平均正確率分別為57.25%,49.55%,49.67%,45.12%,45.00%。
觀影習慣和習語理解的關系不大。選擇“看字幕”“查字典或百度”“直接跳過”和“根據上下文猜測”的學生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48.19%,48.93%,43.13%,47.74%,差異不明顯。
不同類型的習語理解正確率差異明顯。
1.對源于歷史背景的習語理解較差
“It will be on the house.”(第三季第五集)意為免費招待。 二十世紀初在美國酒館有一個慣例,顧客喝三杯酒,酒館就免費贈送一杯。后來人們用on the house表示免費、費用由公司或團體支付等。問卷中這條習語的正確率為51.38%,只有一半左右。“Its like cocktails in Appalachia.”(第一季第五集)這條習語,很少有學生了解。Cocktails in Appalachia直譯為“阿巴拉契亞的雞尾酒”。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地區大多為農業區,屬貧困地區,那里的人貧窮到連吃飯都是上頓不著下頓,根本不會想到要喝雞尾酒。所以,這條習語表達的意思是太離譜、太不可思議了。
2.對源于《圣經》宗教習語的理解比較深刻
“the apple of my eye”(第六季第五集)意為珍貴的東西,這條習語建立在古人認為眼睛特別珍貴(眼睛的瞳孔是蘋果形的)觀念之上[4](119)。“He is Satan in a smock.”(第一季第二十集)意為衣冠禽獸,因為《圣經》中記載Satan是反叛上帝的墮天使,是惡魔的象征。smock是襯衫、罩衣的意思,惡魔在襯衫里就引申為衣冠禽獸的意思。這兩條習語的正確率相對而言都比較高,分別是75.23%和83.49%。究其原因,一是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二是文化相似。在西方,人們把蘋果視為一種吉祥的水果,蘋果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平安,都是一種美好的寓意,因此理解難度較小。
3.對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習語的理解一般
“call a spade a spade”(第八季第十一集)起源于古希臘,直譯為“把鏟子叫成鏟子”,引申為“實話實說,不拐彎抹角”。“the lesser of two evils”(第一季第八集)意為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個諺語在十四世紀末出現,這里將evil比喻為困難的選擇,lesser的意思是比較小的、程度較輕的,就是在左右為難的境地中選擇一個傷害相對小的,意思與between a rock and hard place有些相似。這兩條習語的正確率分別為68.81%和64.22%,說明大學生對有關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4.對源于古典文學習語的文化基本不了解
“But now I think hes just trying to steal my thunder.”(第五季第三集)和“Thunder being stolen.”(第七季第一集)都是喧賓奪主、搶風頭的意思。第一句是因為Phoebe在醫院等待分娩時,Joey的腰疼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所以Phoebe對Frank說Joey搶了她的風頭。另外一句是在Monica和Chandler訂婚時,Rachel突然的傷心難過轉移了大家在Monica的注意力。十七世紀,評論家和劇作家約翰·丹尼斯發明了一種模擬劇院里雷聲的方法,在戲劇《阿皮烏斯與弗吉尼亞》中使用了這種方法。不久,他參加了《麥克白》的一場演出,使用了改進后的雷聲效果,丹尼斯對自己的想法被盜取感到不悅,后來逐漸引申為喧賓奪主的意思。據學生反饋,從這條習語的單詞可以猜測出整體含義,但是對背后的古典文學戲劇文化并不了解。
5.源于風俗習慣的習語是大學生最不了解的一類
“Something borrowed”(第七季第六集)和“Something blue”(第十季第十二集)源于西方的婚禮習俗: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其中old象征新的幸福和財富,new代表新的人生開始,borrowed內涵為借來歡樂和幸福,blue指向別人借來藍色的飾品,代表純潔、愛與忠貞[5](293-294)。這兩條習語的正確率非常低,均為11.01%。還有關于飲食習慣的習語“Early-bird dinner”(第八季第九集),正確率僅有13.76%。
三、大學生理解文化習語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忽視理解習語需要結合具體語境
從調查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在英語習語的理解上存在歧義。比如,“You are not up to this”這條習語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很高,up to的用法很多,在這里為“適合”的意思。除此之外,還可以表示“不多于;比得上;多達;從事于;由……決定;(時間)直到”等多種含義。這條習語的正確率為29.36%,有40.37%的人選擇了“不能勝任這個工作”。而劇中是指Rachel的爸爸認為Rachel不適合一個人獨立在外生活,希望可以回家,所以對她說了這句話。因為學生沒有將習語代入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所以在理解上產生許多偏差[6](99-105)。
(二)理解習語時習慣以部分定義整體
從一些題目的選擇中可以看出,學生傾向于以個別單詞的含義理解整體,有時因為中西文化有相似之處,一些習語可以由單詞意思引申而來,比如上文提到的“喧賓奪主”。但是“He made a move on me.”這條習語,有50.46%的學生理解成“他感動了我”,雖然move有感動的意思,可這句習語的意思其實是“他占我便宜”。在中西文化里,某些貌似一樣的詞組實則是兩回事,不能望文生義。而且因為習語具有語義整體性,所以理解英語習語時需要將它作為一個整體分析[7](187-191)。
(三)容易混淆中西文化
在調查結果中發現,學生不太了解與風俗習慣相關的英語習語。例如,上面提到的“something blue”是西方的一種婚禮習俗,blue在西方代表純潔,在中國則有永恒、沉穩的意思。由于學生普遍缺乏英語國家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低,容易將中國文化代入英語中理解,因此這條習語的正確率極低。
(四)接觸地道英語少會影響習語理解
從英語影視作品的觀看頻率來看,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幾乎每天都看”的只有9人,平均正確率為57.25%,“時間更長看一次”的學生有44人,平均正確率為45.00%。由此可見,英語影視劇作為學習英語的有效工具,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地道的英語文化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習語文化的理解。
(五)觀影重劇情輕文化
通過“看字幕”理解習語的學生平均正確率為48.19%,“直接跳過”的學生平均正確率為43.13%,“根據上下文猜測”的學生平均正確率為47.74%。從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觀看英語影視劇時,只注重劇情,往往一掃而過字幕。然而,沒有深入探索英語習語文化的表達,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是不夠好的。最后只記住了劇情,忽略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背后的內涵。
四、加深大學生理解英語習語的方法
英語習語是了解西方文化內涵的必經之路,語言學習者要充分了解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8](76-77)。由于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對英語習語文化的了解不夠全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上存在很大障礙。據此,提出大學生提高英語習語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議:
(一)不同語境、不同含義需具體分析
語言交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特定語境中進行的,語境不同,意義就不同[9]。因此,在觀看英文影視作品時,要掌握好原文及賴以產生的語言環境,體會習語在語境中發生的意義變化,在做好積累的同時學會活學活用。
(二)遵循英語習語的特點
英語習語具有結構穩定性、精煉性和語義整體性等特點。習語一般是由幾個單詞或一句話構成的固定搭配,學習者不能簡單地根據個別單詞猜測整體的含義,應當遵循習語在結構和語義特征等方面的特點,以求更加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英語習語。
(三)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知識
習語和英美文化的關系互為表里、密不可分,英語習語是英美文化的產物,文化的部分內容需要習語承載和傳承[10](120-121)。除了刻意地檢索外,還可以選擇觀看歷史題材的英文影視劇,潛移默化,形成一定的英文思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選擇合適的英文影視劇并提高觀影頻率
利用英文影視劇學習英語是一種較為輕松的學習方式,不同主題類型的影片涉及的文化內容程度不一,里面包含的詞匯、發音、語速等程度大有不同。因此,選擇一部合適的影片是有效的學習途徑。此外,提高觀影頻率更有助于學習者理解英語習語的內涵。
(五)深入探索英語習語的文化表達
英文影視劇充斥著難以理解的習慣用語和獨特的表達方式,重復觀影不僅可以加深對劇情的掌握,而且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英語習語的含義。此外,還可以利用詞典、網站、手機App等及時查詢英語習語的含義,充分挖掘背后的內涵和表達方式。
五、結語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中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趨增,要求當代大學生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習語是文化輸入的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掌握常用英語習語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語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11](87-88)。英語習語作為反映文化差異的重要內容,在文化表達和學習中成為大學生面對的難題之一。英語影視作品是豐富的英語學習素材,大學生高效地利用英語影視作品進行自主學習[12](104-106+118),等同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多學、多練、多積累,加深大學生對英語習語的理解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吳瑾瑾,等.實用英漢翻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邱能生,邱曉琴.文化差異背景下英漢習語翻譯的異化和歸化處理探微[J].上海翻譯,2019(01).
[3]趙文蘭,周明娟.英文電影片名與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J].電影文學,2012(21).
[4]曲倩倩.西方文化中蘋果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6(04).
[5]呂錢錢.淺析中西方傳統婚禮習俗中體現的文化差異[J].中國外資,2012(04).
[6]孫洪山,張法科.英語習語層次性分類及其翻譯策略[J].山東外語教學,2008(04).
[7]龍曉明.英漢習語與中西社會文化[J].學術論壇,2010,33(09).
[8]崔媛媛.文化差異視域下英語習語的內涵解析及翻譯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16(10).
[9]武張波.英譯漢中的語境分析[J].校園英語(中旬),2015(12).
[10]王青.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研究[J].人民論壇,2015(33).
[11]馬秀平.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習語的引入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影響[J].海外英語,2018(08).
[12]嚴倩倩.中國大學生對觀看英語影視自主學英語的態度研究[J].海外英語,2019(03).
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老友記》習語的文化表達與理解研究”(編號:201912048037Y)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