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 要】本文論述英語全球化時代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維護,針對英語的廣泛推廣對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產生的破壞其他語言的純潔性、降低其他文化的認同感、破壞文化多樣性等影響,從有助于文化生態的維護、有助于生物生態性的維護、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分析維護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意義,并提出強化語言文化的保護意識、制定合理法規保護語言文化、全方位強化母語教學、調整英語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等維護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全球化 語言生態 語言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46-03
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各國、各民族間交流溝通,以及促進經濟、科技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讓英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愈發加快。然而,英語的廣泛普及雖然帶來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便利,但也同時危害了其他非英語國家和民族的語言生態,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其使用人數較少,在英語的沖擊之下,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在此情形下,如何應對英語普及所帶來的文化負面影響,維護世界語言多樣性,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英語的廣泛推廣對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影響
(一)破壞其他語言的純潔性。語言誕生在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特定區域和唯一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其誕生國家或地域的文化象征,作為文化的外在體現,是世界豐富多樣的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英語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不斷沖擊著其他語言,英語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的必備技能之一。以我國為例,在教育體系中,英語占據重要地位。很多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家長就為其重點選擇英語培訓,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階段,學校對英語學科重視程度也不亞于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在高考中英語也占有極大的分數比例。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溝通中,許多人的日常對話常常漢語夾雜著英語,這也導致“OK、Thank you、Hello、Good Bye”等英語單詞大量出現在我國人民的日常交際中。根據數據統計,《現代漢語詞典》中已經收錄了近300條英語詞匯。漢語作為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傳承下來的文化,是祖輩的智慧結晶,若是繼續讓英語的語素、詞匯和中文漢語混合使用下去,在未來很有可能改變漢語的語意和用法,甚至使得漢語體系混亂。這一過程所反映的并不只是英語對漢語的生態影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同樣有著英語破壞語言純潔性的問題。
(二)降低其他文化的認同感。語言是各個國家地區特有的文化載體和外在體現,語言的不斷演變,也反映著民族文化的發展。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然而,近百年英語全球化的過程,讓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逐漸降低。英語在世界范圍的普及,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也屬于文化入侵的一種。英美等國家通過語言文化的侵入,改變了很多地方人民的價值觀,人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受到英美國家的價值觀灌輸,而可能會失去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樣的現象是文化衰敗和不自信的體現,而失去本土文化的傳承,國家的凝聚力也會大大降低,因此,保證語言的生態環境,是維護特有文化的必要手段。
(三)破壞文化多樣性。多樣性的語言是世界豐富的文化體現,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其魅力所在,而每一種語言背后都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根據有關數據,全球有6000余種語言,其中95%的語言使用人數不足全球人口的4%,隨著英語的大范圍普及推廣,這些使用人數少的語言將會遭到滅亡的危機。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很多語言可能會因為失去使用而消亡,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也會一同消亡。而語言的消亡是不可逆的,一旦無人使用,便很難對其進行修復和還原,這也將嚴重地破壞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二、維護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意義
(一)有助于文化生態的維護。語言既是事實敘事,更是價值敘事,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地區和民族的發展歷史,是當地人們的智慧體現,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傳承。語言的消亡必將伴隨著特色文化、生態、歷史等知識的消失。語言的多樣性維護對歷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語言多樣性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意義。如果不做好語言生態的維護,對應的文化生態也會隨之遭到破壞,人類將面臨許多文化、歷史等寶貴資源的消失,因此,維護語言多樣性有助于文化生態的維護。
(二)有助于生物生態性的維護。語言生態不僅與文化生態高度關聯,還與生物生態具有緊密的聯系。Oviedo和Maffi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程度高的地區,往往語言多樣化的程度也更高。墨西哥北部土著美洲族群研究表明語言多樣性的衰退直接導致文化和生物生態的衰退。多樣性程度高的語言生態系統穩定性更高,表現也更為和諧。因此,語言多樣性的維護有助于文化生態和生物生態的維護。
(三)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語言多樣性的消失,會導致語言生態被破壞,進一步的是語言文化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面臨破壞,這不利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隨著外來語言的不斷侵入,如果不做好語言生態的保護,就會引發人們對母語的消極態度,最終拋棄自己的語言,導致地區語言的瀕危與消亡,繼而伴隨著文化的消失,最終不利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三、維護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的策略
(一)強化語言文化的保護意識。維護各國各地區獨有的語言文化,需要民眾的共同參與,發揮其作為國民的積極性,增強語言文化的保護意識。政府應做好主導者,重視對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宣傳。以我國為例,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而要維護這些語言的傳承,就必須讓語言的使用者了解語言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對自身的語言文化產生自豪感,從而自主、自發地進行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同時,作為中國公民,應認同中華文化,并將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當前強勢歐美文化的入侵下,全社會尤其是家長和學生應對英語有正確的認識。英語是各國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時代發展中,英語的推廣有其必要性,但是英語的學習是以交流為目的,是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更應該重視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和傳承,應避免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洗腦,避免出現對于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心理。
(二)制定合理法規保護語言文化。政府對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責任,應積極保護和宣傳本地區語言文化。在現階段英語全球化過程中,已經有很多國家出臺了有效的語言文化保護措施。例如,波蘭的法律明文規定,所有在波蘭銷售的產品,說明書必須使用波蘭文字。而法國政府也規定,所有的法國學生必須學習法語作為第一語言,俄羅斯也有著和波蘭類似的規定。這些法律規定和政策,都是保護本國語言文化的有效手段。我國也積極參與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行動,明確了保護語言豐富性的立場和態度。但目前我國的語言保護法規,大多是非強制性的,約束力不夠強,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語言的保護力度不足。因此,在語言文化保護這一方面,政府應制定出合理且具有實質約束性的規定,為保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三)全方位強化母語教學。在語言生態和多樣性的背景下,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大語言教育”,指出我國的語言教育應該包括兩大門類(母語和第二語言)、四個基本陣地(通語教育包括官方母語和地方方言、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包括官方語言和少數民族母語、對外漢語和外語教育)、三個過程(包括學前、學校和繼續教育)。因此,有必要在宏觀層面做好語言教育規劃,在加強官方母語教育的同時,將地方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融入學前、學校和繼續教育體系當中。特別是在高校和繼續教育方面,母語教育是比較缺失的,除了文秘、新聞等專業有專門開設母語課程,其他專業基本上沒有再開設母語教育。對此,有必要在公共必修課中開設母語教育,同時在選修課中開設官方母語課程和地方方言課程。在母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上,應重視母語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強化學生對母語的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方面的教育。在授課方式上應重視母語教育的趣味性和應用性。趣味性不僅是課程內容和方法的有趣性,更應該重點追求“理趣”,在教學語言、內容和方式等方面,應圍繞教學目標通過趣味性的母語語料、教學語言和課堂活動營造出有趣的課堂氛圍。應用性則是從職業教育出發,結合職業崗位語言需求科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應有所不同,結合專業特點來進行內容開發,確保母語教育的實用性。
(四)調整英語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非英語母語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進行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溝通。為了保護本民族語言和文化,應調整英語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占比,將本國語言文化作為教育主體,而英語作為輔助學習。以我國為例,應調整英語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語文考試評分有著很強的主觀性,而英語則不然,很多時候英語會比語文更容易得高分。這也造成學校、家長還有學生對于英語的過度重視,一些學生的英語學習時間甚至超過語文學習時間,語文素養難以提高。對此,我國應將英語在各類考試中的分數比例降低,提高語文所占的比重。學校也應積極發揮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多舉辦相關的活動或者比賽,如古詩詞背誦、作文等比賽,利用豐富的文化宣傳,培養學生的漢語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于中華語言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學校還可以將本土文化帶入英語教學之中。目前我國英語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以西方國家的生活為主,而在日本的英語教育中,教材例子多是本國生活狀態,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讓學生正確認識英語的作用。我國可以借鑒日本方法,以提高人們對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并自覺加以傳承。
總之,在英語成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語言的當下,文化入侵問題困擾著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字發展,嚴重影響了語言的多樣性,這不僅會使很多文化失去傳承而消亡,更會限制國家的發展。對此,各國各地區都應積極采取策略,維護自身特有的語言文化,促進自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維護世界語言生態與語言多樣性,以促進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文蘭芳.語言多樣性的生態學意義[J].外語學刊,2016(1).
[2]鄭夢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問題規約情況[J].世界民族,2008(5).
[3]范俊軍.我國語言生態危機的若干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2005(11).
[4]李如龍,吳茗.論大語言教育[J].漢語學報,2008(4).
[5]王桂亮.基于語言生態倫理的“現代漢語”教學生態位思考[J].教師教育論壇,2017(11).
[6]周流溪.語言生態學的宏觀性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9(1).
[7]曹賢文,張璟瑋.語言多樣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性的再認識[J].語言文字應用,2020(1).
[8]馬夢君.論英語全球化視野下語言生態環境的構建[J].山西青年,2020(3).
[9]吳娟娟,唐軍.英語全球化對語言生態與民族文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
【作者簡介】周 佳(1983— ),女,廣西北海人,研究生,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