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農類高職院校養殖實訓場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主要有源于實驗動物本身的風險、源于全球疫情的風險、源于個人防護風險及源于廢棄物處理風險,提出保證實驗動物生物安全、落實生物安全培訓教育、合理處置廢棄物、完善自救措施并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措施,以減低養殖實訓場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
【關鍵詞】農類高職院校 養殖實訓場 生物安全 風險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56-03
高職院校養殖實訓場是實驗教學、科研開展的重要場所,而實驗動物的生物安全是一切教學、科學研究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近年來,實驗動物生物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并造成人員感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這凸顯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緊迫性。農類高職院校養殖場的實驗動物,在采購、運輸和養殖及使用過程中,存在感染、繁殖病原體的可能以及向環境擴散的危險,對師生和環境產生生物安全威脅。
一、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因素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危險因子在現代技術的應用中通過一定的途徑影響可能對當今社會和人類造成的危害,以及對其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
養殖實訓場在農類高職院校動物醫學專業和畜牧獸醫專業教學實訓中使用極為普遍,主要用于動物解剖和組織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外科手術學、動物病理學、生理學、動物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動物藥理學及動物診療等多門基礎課或者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是學生開展專業技能操作訓練和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重要場所,具有開放性、人員復雜和使用次數多等特點。近年來,各學校加大了實驗室建設的力度,養殖實訓場在設備硬件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有關實驗動物安全方面仍有培訓教育及防護不足之處。具體而言,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源于實驗動物本身生物安全風險、全球性疫情風險、人為風險等方面。
(一)源于實驗動物本身的風險
實驗動物在采購、運輸和養殖及使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存在各種風險。
按照清潔程度,將實驗動物分為一級普通動物、二級清潔動物、三級無特定病原體動物和四級無菌動物。級別越低,其潛在生物安全威脅越大。為了保證實驗動物質量,降低(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實驗動物)危害,國家在實驗動物的研究、引種、保種、繁育、供應、運輸、應用(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實驗動物)、管理、進出口等方面進行規定,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規范實驗動物的生產和使用,因此,目前實驗動物的管理也較為規范。但是,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學實驗中大都用到普通級動物,如家禽或家畜,其攜帶的未知病原菌,或在飼養過程中由于欄舍生物安全設計不合理而有機會接觸野生動物、節肢動物等,受到跨界動物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學實驗動物,由于經費的限制,多數不是自繁自養,而且在采購實驗動物時,或為了減少實驗經費的支出,以低價位中標進行采購,中標公司存在從無資質單位購買來源不明的實驗動物,或從養殖場、農村、農貿市場采購的實驗動物,在運輸過程中可能被感染或引進時有可能漏檢。農貿市場更具有危險性,它不僅將動物及其產品分送至全國各地,同時也將不同種類動物所攜帶的病原體通過動物、人流或物品傳播到各地。如對農場內食肉動物SARS的冠狀病毒的抗體檢測發現,農場內的食肉動物抗體水平很低或是零,而貿易市場的食肉動物的抗體水平比農場內高,且陽性率達80%。隨著動物類產品的貿易的頻繁和范圍的不斷擴大,動物被感染的危險性亦隨之增加。
(二)源于全球疫情的風險
2019年爆發的非洲豬瘟剛告一段落,全球又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霾下,目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導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至2020年3月12日,疫情波及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疫情不斷升級,正敲響全球大流行的警鐘,其傳播速度、對人體的危害、對社會的沖擊,遠超預期,據Worldometers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0月10日09時20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3709萬例,死亡病例達107萬例。此時,沙漠蝗蟲也乘機泛濫成災,先橫掃西非、東非、西亞,后又襲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美國流感流行2600萬人被感染,造成超萬人死亡。尼日利亞爆發了拉沙熱疫情,截至2020年3月,確診拉沙熱病例906例,疑似病例3735例,造成161人死亡。巴西出現全新的有近乎完整的孤兒基因組的神秘的雅拉病毒。可見,全球性生物安全風險危機時時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農類高職院校養殖實訓場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預防切不可掉以輕心。
(三)源于個人防護風險
個人防護是指實訓場所的師生員工,在接觸動物或進行動物欄舍清潔或進行與動物相關的實訓時,使用防護性手套、防護服和防護面具等個人防護裝置,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同時防止師生員工受到工作場所中其他除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因子的傷害而采取的防護措施。調查發現,源于個人防護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師生個人保護意識較差,不穿工作服、不戴手套進行動物實驗操作,更有甚者動物未經消毒麻醉,學生便開始實訓;實訓場地在使用過程中,一個班實訓結束后,在場地未進行消毒的情況下,另一個班的學生直接使用,或者是進入另一個項目訓練;實驗操作時或清潔器械物品時不佩戴防護用品,存在動物咬傷或抓傷或被注射器等利器刺傷利器割傷的現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實驗動物突發疫情感染的風險;實訓結束后學生沒養成勤洗衣手的習慣,病原微生物可隨著師生的流動,在不同的動物之間或人之間傳播,增加了與易感人群接觸并引發感染的可能,也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傳播或被感染的概率;隨意帶入與實驗不相關的東西,包括衣物、飲料、食物等,穿著隨意如穿涼拖、短裙、短褲等進入實訓場所,病原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飲料或蟲媒的叮咬進行傳播。
(四)源于廢棄物處理風險
養殖實訓場教學實驗過程中會用到如手套、針頭、剪刀、注射器、手術刀片等物品,以及產生實驗動物墊料、尸體等多種廢棄物。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和時間的推移,產生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并且部分實驗訓課在上課過程中會產生注射器針頭、碎玻璃等銳器,值日生未能進行分類,直接作為生活垃圾扔入垃圾桶,容易導致人員意外感染或擴散病原;動物的樣品、器官、尸體原則上是放入化尸池,由于化尸池設計不合理,動物廢棄物很快填滿,多余的動物的樣品、器官、尸體則隨意填埋,或者填埋深度不夠,有可能野狗、野貓甚至老鼠把尸體從土里挖出來或被雨水沖刷流出地表,易導致病原微生物擴散,進而影響社會公共衛生安全。
二、降低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的措施
(一)保證實驗動物生物安全
要保證實驗動物的來源安全,須從有資質的單位購買,并要求出具實驗動物質量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定期對動物進行人獸共患病的檢疫,特別是對剛購進的動物,必須重檢;動物欄舍設計(如空間、進出通道等)應符合所飼養動物規格及有利于抓捕的要求,確保非實驗室動物(如野鼠、昆蟲等)不能進入;確保實驗動物不能逃逸,并配備必要的抓捕工具,切實避免動物對人的傷害。動物欄舍的布局應有利于不同的動物分欄飼養,并設置有獨立的空間,以避免由于動物呼吸、排泄,以及通過毛發、皮屑等相互傳染;定期對全場及動物欄舍進行全面消毒和周圍環境內滅鼠殺蟲工作,并形成制度常態化;加強人獸共患病的檢測,組建穩定的檢測團隊,并形成制度,每一學期對全場動物進行檢測,發現可疑立即淘汰。
(二)落實生物安全培訓教育
生物安全教育與培訓是保證師生、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的基礎。有研究報道,90%的安全事件與人的防范意識不到位有關,是安全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養殖實訓場安全管理工作,必須促使師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首先,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作為本系的安全管理負責人制定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的有關知識培訓方案,在新生入學時進行一次生物安全相關的主題培訓,并且規定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把生物安全培訓作為實訓的第一次內容,在培訓過程中通過事例、游戲互動、演練及微信、QQ搶答等多形式的培訓,讓生物安全知識普及每一位師生,讓學生在案例中了解其重要性,掌握發生意外傷害時的應對措施,使學生具有基本的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演練事故發生的應對措施的大致內容包括:(1)意外注射、切傷和擦傷;(2)廢棄物如針頭、注射器、刀片的安全處置及分類;(3)有病原性微生物源的物品的處置;(4)實訓中病原性微生物源場地處理;(5)實訓中動物咬傷、踢傷。培訓后通過正規考試獲得生物安全資格證書,進入養殖實訓場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同時,系里每學年開展生物安全相關知識競賽,通過多種形式的生物安全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師生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識。實驗過程嚴格執行標準實訓操作和注重師生的個人防護,避免只注重實教學過程、科研成果,而忽視實驗動物生物安全工作。
(三)合理處置廢棄物
實訓過程中會產生各類廢棄物如手套、針頭、剪刀、注射器、手術刀片,動物組織、器官、尸體及飼養動物過程產生的如墊料、糞便等廢棄物,不同的廢棄物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首先,將廢棄物進行分類;其次,分別放入相應有標識的專用的垃圾桶,委托有資質的部門進行處理。實驗動物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有傳染性的進行高溫蒸煮或焚燒,沒有傳染性的放入化尸池進行生物發酵;有傳染性的動物糞便及墊料,收集后進行焚燒,無傳染性的堆肥進行高溫生物發酵。動物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糞尿污水,收集排入專門的化糞池處理,進行生物發酵。
(四)完善自救措施并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生物安全意識滲透于平時的教學實訓中,要求教師上實訓課之前,先給學生宣講實驗或實訓可能產生的風險及可能的危害,讓學生的心理有所準備和重視,同時加強個人的防護。
實訓前最基本的防護措施就是穿上白大衣,戴好手套、口罩,比如抓取動物前,應了解所用動物的一般習性,動作做到輕柔,防止被動物抓傷、咬傷、踢傷。如實訓用到注射器、剪刀、解剖刀等尖銳的耗材,交接和移動時注意防刺傷,用完及時放回托盤內。每個實訓場地應配有足量的應急物品,如肥皂、創口貼、碘伏、3%雙氧水、PE膠帶、云南白藥及棉簽等應急藥品。當意外發生時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如蜜蜂蜇,先拔刺,然后用堿性液體如肥皂水或小蘇打水沖洗;被馬蜂蜇傷則用酸性液體如食醋或稀鹽酸沖洗,被群蜂蜇出現發熱、惡心、腹痛等癥狀時,及時去醫院治療;被來源可靠的小白鼠咬傷時,可先擠出血液,然后用3%雙氧水消毒傷口;不小心被兔抓傷時,先用滅菌生理鹽水清洗局部,然后用碘伏涂抹;被接觸過動物組織、血液、病微生物的注射針頭、手術刀等銳利的器械損傷時,處理方法與動物咬傷相同,如未接觸任何動物或病微生物,則消毒包扎即可。定時對長期接觸動物的師生定期進行人獸共病的檢測,以防患于未然。
平時要做好發生烈性傳染病或者人獸共患病時的應急方案。當發生烈性傳染病或是人獸共患病時,要按應急方案做好前期處置工作,徹底地對動物飼養欄舍與相應的實訓場所及周圍環境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以及開展滅鼠滅蟲工作。同時,立即向學校主管部門和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匯報,并采取應急方案,進行隔離、消毒及免疫等工作,并將相關接觸人員送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檢疫和疫苗接種,以防病原微生物進一步擴散。總之,生物安全無小事,及時地處置,才能從源頭上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養殖實訓場是進行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實驗動物生物安全對農類高職院校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具有長期性、隱蔽性、滯后性、不確定性等特點,而且人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因此,師生在使用養殖實訓場進行實訓實驗前,學校應開展安全有效的生物安全培訓教育,制定嚴格的個人防護、實驗動物生物安全控制及完善自救措施,以有效避免風險事故的發生,從而確保師生和社會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李寶龍,李松濱,于敏,等.高等醫學院校教學動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防控體系[J].實驗動物科學,2015(32).
[2]顧杰.科研實驗中心生物安全隱患及應對策略淺談[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9).
[3]肖奇友.新發病毒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影響因素、預防與控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
[4]舒躍龍.對2019人冠狀病毒我們知道多少?[J/OL].病毒學報.https://doi.org/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3675.
[5]徐健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
[6]錢軍.實驗動物與生物安全[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11(21).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農類職業院校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研究”(YKJ2021)
【作者簡介】張業懷(1966— ),女,本科,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專業實驗教學工作。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