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莉,盧銳彬
1.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產科,福建廈門 361100;2.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醫務科,福建廈門 361000
隨著出生率的增加,母嬰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關注,現代女性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影響, 對于母乳喂養逐漸產生排斥心理[1]。 有的產婦擔心選擇母乳喂養,會身材變形,影響自身美觀[2]。 還有的產婦在身體調養好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對嬰兒進行母乳喂養[3]。 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市面上的奶粉廣告無孔不入, 讓許多產婦認為可以選擇奶粉來代替母乳喂養。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嬰兒出生后6 個月的最佳喂養方式是母乳, 與人工喂養相比,母乳喂養的營養成分更加豐富均衡,更加有利于新生兒和嬰兒吸收。 科學研究表明,母乳才是最適宜嬰兒身體的食物, 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非常有益于嬰兒的身體健康;同時,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保護是人工喂養不可比擬的,母乳喂養還能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讓感情更加密切。 另外,處于產褥期的產婦尚未建立完善的乳汁分泌過程,對初產婦而言,容易出現各種喂養困難等問題, 其中產婦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是影響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關鍵所在[4]。 因此,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指導,幫助提升產婦的母乳喂養依從性。 需要通過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來幫助產婦轉變觀念,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5]。 該研究將2018 年1月—2020 年1 月該院100例分娩的產婦作為實驗對象,分組觀察,探究自我效能模式下的集中群組保健對高齡初產婦剖宮產術后純母乳喂養率的影響,報道如下。
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100 例產婦進行實驗觀察,實驗期間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 觀察組中,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且采取剖宮產術分娩;年齡30~39 歲,平均(36.5±1.8)歲。 對照組中,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且采取剖宮產術分娩;年齡31~40歲,平均(36.8±1.3)歲。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身體狀況差,難以進行母乳喂養的產婦[6];②文化水平低,難以配合實驗觀察或拒絕參與實驗研究的產婦[7];③中途停止接受觀察的產婦。 納入標準:①高齡產婦;②產婦自身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③能配合實驗觀察。
對照組中產婦接受常規護理指導。在產婦分娩完成后幫助產婦緩解不適,并指導產婦進行母嬰皮膚接觸,對產婦進行口頭宣教,指導產婦分娩后的注意事項,并鼓勵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
觀察組實施自我效能模式下的集中群組保健措施。 首先結合自我效能理論來制定干預計劃,對產婦進行健康指導,采取發放母乳喂養知識小冊、播放母乳喂養指導視頻等多種方式, 幫助產婦在分娩后積極學習母乳喂養的方法, 并讓產婦從心理上認同母乳喂養是正確的喂養新生兒方式; 其次要注重對產婦的心理指導,許多產婦由于分娩完成后很可能精神狀態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弱, 并且部分產婦還容易出現產后焦慮、抑郁的情況,還有的產婦則是擔心母乳喂養會導致身材走形難以恢復, 這些都需要護理人員重點進行指導,在病房中為產婦營造安靜、舒適、潔凈的環境,讓產婦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然后多與產婦進行溝通、談心等,引導產婦說出拒絕母乳喂養的原因,對產婦進行對應指導,讓產婦有母乳喂養的信心。 此外,還要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指導,許多產婦由于經驗不足,尤其是初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喂養注意事項等均不了解。 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來對產婦進行指導,指導產婦在喂養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側臥位,并將針頭墊高,將新生兒也呈側臥位抱在懷中, 讓嬰兒的頭部與產婦乳房的高度適宜,確保嬰兒能夠順利吮吸乳汁。 同時要注意引導嬰兒覓食, 喂養過程中適當用手托住乳房并凸出一部分,使嬰兒能夠更好地進食。 對于可能存在泌乳困難的產婦,可以適當接受催乳師的幫助,通過乳房按摩等方式,促進產婦乳汁的分泌。 最后還要對產婦進行飲食與睡眠的護理指導,產婦在分娩后精神狀態較差,要為產婦提供充足的營養,切記不可暴飲暴食,應選擇少食多餐的方式來吸收營養,并且剛分娩后的產婦,需要在肛門排氣后再進食,只可進食半流質食物。 睡眠方面,需要保證每日的睡眠時間在6 h 以上,充足的睡眠和合理作息時間,可以讓哺乳更加順利,并且在此期間注意讓產婦和新生兒的作息盡量同步, 避免嬰兒半夜啼哭為產婦造成困擾。
①在護理前后,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防御能力進行評定,擬定自我護理能力和防御能力評價表,總分為20 分,得分越高則能力越優,再將兩組平均值進行對比;②統計兩組中產婦的母乳喂養率,并記錄產婦平均母乳量,進行組間比較。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產婦自我護理能力、防御能力并不理想,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防御能力得到改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產婦自我護理及防御能力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產婦自我護理及防御能力比較[(±s),分]
組別自我護理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防御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12.4±1.3 12.1±1.4 0.993>0.05 17.6±1.5 14.8±1.6 9.074<0.05 13.6±0.8 13.7±0.9 0.525>0.05 17.9±1.4 15.1±1.2 9.604<0.05
觀察組產婦的母乳喂養率、泌乳情況明顯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泌乳情況比較[n(%)]
一直以來,母乳喂養都是最佳的養育嬰兒方式。 母乳中富含豐富且獨特的營養元素、活性物質等,非常適合嬰兒身體成長和健康[8]。 研究發現,母乳具有調節功能,會根據嬰兒的身體需求而進行調整,這都是單一化的奶粉難以替代的。 比如早產兒母親的乳汁,其中就含有相較于足月兒母親乳汁中更多的免疫球蛋白, 增強早產兒的抵抗力[9]。 從成分上來說,母乳含有水、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等,會根據嬰兒的成長情況、身體需求,逐漸調整相關成分的比例,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腸胃吸收能力等[10]。在對分娩后的產婦進行健康指導的過程中, 一定要讓產婦充分了解到母乳喂養的優勢所在,母乳喂養也不會對母親的身體造成損害,并且嬰兒永遠不會對母乳產生過敏反應, 有效保障了嬰兒的健康,通過吮吸乳汁,也有助于牙齒的健康發育,避免出現齲齒和口腔變形的情況。
但是近年來,研究顯示,我國嬰兒母乳喂養率逐年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女性地位的提升,很多女性分娩后快速回到工作崗位, 顯著降低了母乳喂養率[11]。此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 部分產婦害怕母乳喂養對乳房外形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會選擇放棄母乳喂養,或者女性回歸工作崗位之后,工作壓力過大,產假和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使初產產婦有哺乳的心理恐懼或心理障礙,影響母乳喂養的達標率。 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喂養質量、持續時間與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密切相關。 臨床發現剖宮產產婦由于術后受到飲食、 睡眠及心理因素的影響,母乳喂養率顯著低于陰道分娩的產婦。 由此可見,如何幫助產婦產后樹立正確的母乳喂養認知,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 針對性對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提升母乳喂養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此次研究對該院100 例產婦進行實驗觀察, 分組后實施不同的健康指導措施。 根據最終觀察的結果,通過自我效能模式下的集中群組保健措施, 產婦的母乳喂養率達到88.0%,并且護理指導過程中,讓產婦學習更多關于母乳喂養的知識,盡可能讓產婦泌乳充足,有利于提升產婦的母乳喂養率。 與學者[12]研究相比,其選取112 例初產剖宮產產婦, 觀察組通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BM)干預后,純母乳喂養率(89.29%)高于對照組(73.21%),與該文結果存在一致性,均表明護理干預可提升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率。 對于剖宮產產婦術后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給予飲食、睡眠方面的護理干預,能降低產后睡眠質量不佳而影響母乳分泌過少的問題。同時,合理促進飲食,改善產婦身體營養狀況,還能改善產婦產后的心情,進而促進母乳的分泌;產后產婦可能存在抑郁等情緒,影響其自信心,此時,護理時一定要密切關注產婦心情,經常和產婦互動、溝通,尤其是產婦的另一半一定要多陪同,給予妻子支持和鼓勵,疏導產婦的不良情緒,從而讓其保持愉悅的心情,更加有利于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 對高齡初產婦剖宮產產婦采取自我效能模式下的集中群組保健, 能夠顯著提升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防御能力等,不僅能夠提升其母乳喂養率,還能幫助許多缺乏經驗的產婦掌握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注意事項等,有利于拉近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對于新生兒的健康也有益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