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雄



摘 要:龍泉窯是我國制瓷歷史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文章簡述了龍泉窯青瓷的發展歷史。
關鍵詞:龍泉窯;青瓷;窯址
龍泉窯是我國制瓷歷史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龍泉自宋以后隸屬于處州(今浙江麗水),故龍泉窯又被稱作“處州窯”或“處窯”。自西晉至清代,龍泉窯有1600多年的燒造歷史,產品暢銷亞洲、非洲、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
關于龍泉窯開創的年代,原定于宋代,1959年在麗水縣城關鎮西南2.5千米的呂步坑發現了南北朝至唐代的窯址后,把龍泉窯開創的時間提早到了南朝。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麗水、松陽、遂昌等比較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一批有特色的青瓷,浙江方面的陶瓷專家認為這批青瓷應當是龍泉窯早期的產品。根據龍泉窯的最新研究資料,龍泉窯的開創年代確定為三國兩晉時期。
現代龍泉窯研究的學者把1600多年分為開創期、發展期、衰落期三個時期。開創期始于魏晉至五代十國(220—979)。發展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北宋早期至北宋天圣十年(960—1032),龍泉窯的產品以淡青釉瓷器為主;北宋中晚期(11世紀—12世紀初)龍泉窯開始發展,釉色以青黃色為主;南宋前期至早期(1127—1200),龍泉窯瓷業大發展,這一時期是龍泉窯鼎盛發展期;南宋的中晚期到元初(13世紀—14世紀中),龍泉窯瓷器質量開始下降,但生產仍舊興旺。元末到明清時期是龍泉窯的衰落期(14世紀中期—19世紀末),明中期以后瓷廠不斷倒閉,至清晚期基本結束(1911)。
1 開創時期的龍泉窯
三國兩晉時期,龍泉當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和甌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將墓葬出土的瓷器與越窯、甌窯的瓷器進行比較,從器形上看其具有時代的共性,從裝飾看則各有特色。
2 發展時期的龍泉窯
2.1 北宋早期至北宋天圣十年(960—1032)
此時的龍泉窯瓷業集中在龍泉市金村和慶元縣上垟兩縣交界處的溪流山坡上,窯址有8處,此時已生產淡青釉瓷器,且出現多管瓶(圖1)。
2.2 北宋中晚期(11世紀—12世紀初)龍泉窯起步
這一時期以劃花瓷器為主,瓷業范圍擴大到龍泉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的石牛等地,瓷窯數量增加到二三十處。金村和上垟遺址的堆積層中主要是刻劃花瓷器(圖2),刻劃花瓷器疊壓在淡青釉瓷器之上。
2.3 南宋前期至早期(1127—1200)龍泉窯瓷業大發展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亡,趙構即位稱南宋。南宋建炎三年(1129)趙構逃到臨安,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臨安為都城。此時江南社會經濟相對穩定,龍泉窯因為臨近都城,加上海上交通便利,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龍泉窯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窯場分布于慶元的上垟,龍泉的大窯、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山頭窯、道泰等地,還有云和、遂昌、縉云,遠至泰順、文成、永嘉,范圍擴大到麗水、溫州的八個縣市,有一百多個窯場。
松陽水南橫山村慶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出土了6件梅瓶(圖3),其中4件厚胎薄釉,與南宋前期的瓷器相同,而另外2件青釉較厚,從瓶蓋的內口緣釉層中可以看到二次上釉的釉線,說明龍泉窯的一部分瓷窯已開始采用先進的多次上釉的厚釉工藝。
2.4 南宋的中晚期(1200—1279)光輝燦爛的瓷業
2.4.1 杰出的新工藝
南宋中晚期龍泉窯的瓷業中心大窯的部分瓷窯生產黑胎厚釉(圖4)和白胎厚釉兩類瓷器,產品暢銷國內外,經不斷傳播而名聞中外。
2.4.2 坯料、釉料的改造和施釉技術的提高
南宋前期用的是含鈣量高的石灰釉,南宋中期為了增加釉的厚度,改用(鈣鉀釉)石灰堿釉。其次是釉層大大增厚,最多上五次釉,工序十分復雜。粉青、梅子青、豆青等青釉(圖5)都是在還原焰氣氛中燒成的,其中粉青釉的外表柔和淡雅,是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中數量最多的一種釉色。梅子青的釉層清澈透明,釉色青翠,但釉厚薄不均,有流釉現象。南宋后期受官窯的啟發影響,薄胎厚釉器物被推崇,此時龍泉窯釉層滋潤,多呈不透明狀(圖6)。
2.4.3 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青瓷
南宋中晚期龍泉窯生產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青瓷兩種產品,其中黑胎青瓷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黑胎厚釉完全按照杭州烏龜山南宋官窯后期薄胎厚釉瓷的先進工藝生產,產品數量少,此類瓷器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有發現,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合燒。溪口瓦窯垟以生產厚胎黑釉青瓷為主,其他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圖7)。
關于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瓷器生產的年代,根據考證認為是在1200年前后的南宋后期,對松陽縣橫山慶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出土的6件梅瓶進行考察,有2件釉較厚,在蓋的內緣有兩次施釉的釉線,說明最遲在1195年已開始使用厚釉工藝,1200年以后才大量生產。
南宋末年龍泉窯制作胎體開始加厚,青釉釉層卻減薄,多數施二次、三次釉,蓮瓣紋瓣面狹長,浮雕感不強,制作不及以前精細,質量開始下降(圖8)。
2.4.4 關于哥窯與弟窯
南宋后期龍泉窯生產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兩類產品,就是明代文獻中所說的哥窯、弟窯的瓷器。
南宋后期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大窯眾多的民窯中各主一窯生產瓷器,是極有可能的,大窯主要生產白胎厚釉瓷,只有少數窯址生產黑胎厚釉,文獻中說章生一完全生產哥窯器,與事實不符。
2.5 規模宏大的元代龍泉窯(1271—1368)
13世紀末元滅南宋后,我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橫跨亞洲、東歐的大帝國。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增加,龍泉青瓷的銷售市場拓展了。同時元政府繼續推廣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并推廣官七民三的“官本船”,龍泉青窯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蒙古貴族的野蠻統治,也影響了龍泉青瓷的生產,瓷器的質量下降,大大落后于南宋中晚期。
元代龍泉青瓷產品的品種還是十分豐富的,常見的器形有碗、盤、盞、盞托、杯、執壺、匜、罐、粉盒、唾壺、瓶、花盆、洗、筆筒、筆架、硯滴、鳥食罐、香爐和塑像等。工藝方面也有一些創新,如釉上貼花,還有褐彩。除了花紋裝飾外,在部分瓷器中還刻印有“福”“祿”“壽”“富”“大吉”等吉利語,也有窯主的姓名和說明器物用途的文字(圖9)。
3 明清時期(1368—1911)衰落時期的龍泉窯
3.1 明代早期繼續生產宮廷用瓷
明代早期龍泉窯產品的質量有所回升,仍是我國主要的外銷商品之一,同時文獻記載在明天順八年(1464)以前,明王朝曾幾次派內官到處州府監燒龍泉窯青瓷,供皇宮使用。大窯楓洞巖窯址的發掘為明初龍泉窯繼續為宮廷燒制瓷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明代早期的龍泉窯繼承前代的制瓷工藝,常見的器物有碗、盤、杯、執壺、盒、罐、瓶、爐、硯、硯屏、燭臺、凳和瓷塑等。胎釉的質地變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大部分瓷器上一次釉,釉層薄;少數瓷器釉較厚,有玉質感。釉色較深,多數呈青綠或豆青色,黃釉少見。
明代中晚期龍泉瓷窯大大減少,瓷器器形粗壯厚重,屬于一般民間用瓷。特別是成化、弘治以后,瓷器的胎體更加厚重,釉層薄而透明,刻劃花粗放草率,有的外底留有挖足的刀痕,制作粗糙,質量明顯下降。
3.2 清代的龍泉窯
到了清代,龍泉窯只留下孫坑、大窯幾處瓷窯,生產少量青瓷。孫坑窯位于龍泉查田鎮西南七千米,始燒于清乾隆時期,產品有碗、盤、盞、高足碟、盒罐、瓶、筆筒和花盆等,胎骨堅硬,呈灰或灰白色,施青色透明薄釉,釉色以青灰為主,也有青或青黃色的。紋飾有竹、梅、蘭、菊、牡丹、荷葉、蓮瓣、云、龍、魚、寶珠、八卦、鼓釘和斜方格紋等,多數是刻畫而成,也有鏤雕的。
4 結束語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名窯,也是中國制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的一個瓷窯系。我們把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反映了龍泉窯發展的整個命脈,輝煌期則是發展命脈的重要節點。成就龍泉窯輝煌期,首先是山嶺、瓷土、水源等豐富的資源以及自然條件的獨特,這些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次,輝煌期與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一方面北宋覆滅,人口南遷,政治文化經濟南移,龍泉窯得以結合南技北藝,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再加上胎釉的配方、上釉的方法、造型的設計、裝飾藝術的重大改變和提高;另一方面,水上交通發達,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加瓷器的出口。最后,輝煌期與元代統治者奉行對外貿易政策相關,使龍泉窯青瓷得以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元代產品除部分繼承宋代傳統以外,在器形和裝飾上又有自己的創新,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龍泉窯以地域命名,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