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琴敏
摘 要:VR技術應用于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技藝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有助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創新途徑。蠟染因其精美的紋樣造型、標志性的色彩效果、深厚的文化內涵魅力等成為吸引消費的重要旅游資源,“旅游+文化”的融合是將其獨特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有效結合,通過蠟染手工藝體驗及旅游工藝品等形式營造良好的文化空間,助推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發展。
關鍵詞:VR;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旅游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作為少數民族的生命記憶,文旅相融較高程度地豐富其價值內涵。蠟染旅游資源通過旅游工藝品及手工藝體驗等形式融入旅游發展中,不僅滿足旅游者對特色文化的需求,還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推動旅游業的深入發展。
1 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其與絞纈(扎染)、夾纈(印花)屬于古代三大印染技術之一。蠟纈起源于秦漢,盛行于隋唐。《貴州通志》對蠟染的解釋是:“用蠟繪畫于布而染之,即去蠟,則花紋如繪?!毕炄静加址Q為“闌干斑布”或“傜斑布”,并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2 VR技術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其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的顯著特點使計算機媒介與各種技術有機融合于虛擬現實世界中,目前在軍事、娛樂、醫療、教育、電商、旅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已可見其身影。“VR+蠟染+旅游可”為旅游者打造新式的身臨其境的三維逼真漫游的旅游體驗,并通過文化旅游產品增強其旅游的幸福感與獲得感。[2]
3 文旅融合視角下貴州蠟染旅游的價值
3.1 蠟染歷史價值傳承
在中國多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會有其獨特、深遠的文化魅力,且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依然保留著各自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吸引力,體現著少數民族代代相傳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如蝴蝶媽媽的故事、酒保殺龍的故事等。蠟染藝術產品的形式不局限在靜態的博物館文字圖片資料展示等,而是以栩栩如生的文化產品使其歷史得到較好的傳承。
3.2 凸顯蠟染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蠟染通過旅游產品(如旗袍、襯衣、圍巾、披肩、領帶、手提包、背包)的展現形式將少數民族遷徙歷史、生計方式、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遠古信息傳遞給民族文化旅游體驗者,使其以文旅融合的形式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并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拓展其文化藝術魅力,延伸其文化內涵。[3]
4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旅游資源融合現狀
4.1 文旅活化型、保護型融合:陳列式蠟染博物館
蠟染博物館作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中必參觀的景點,作為生產性保護基地,通過陳列室的展現,用活化與保護相結合的形式使蠟染文化得到保存與傳承。目前貴州省的蠟染博物館有貴州省博物館、安順蠟染博物館等。除此之外,貴州省還建立了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使旅游者可直接了解蠟染文化。
4.2 文旅體驗型融合:蠟染手工作坊體驗
目前在貴州民族村寨景區如西江千戶苗寨、丹寨萬達小鎮、亞木溝蠟染體驗坊、安順蠟染體驗館、安順屯堡景區東方蠟染體驗館等地區,使蠟染技藝通過文旅融合手工藝體驗形式,將蠟染產品的畫、洗、染等制作流程呈現在游客面前。游客可以同蠟染傳承大師一起勾勒圖案、點蠟花、染色,制作心愛的蠟染作品,切身感悟蠟染藝術的無窮魅力。
4.3 文旅創意型、延伸型融合:蠟染旅游手工藝品和民俗
蠟染與旅游的結合,主要是通過旅游產品的形式。其是旅游產業中的核心要素,是一切旅游活動的基礎,如蠟染元素為IP的民宿、服飾、杯墊、壁掛等。蠟染文化與旅游產品的融合,一方面推動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蠟染旅游產品的呈現滿足旅游者的視覺體驗,使期更深入去了解豐富的蠟染文化。
5 基于VR技術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文旅融合發展優化策略
5.1 虛擬景觀漫游
秉承“沿襲蠟染技藝、打造文化旅游、促進產業發展、塑造蠟染品牌”的宗旨,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特色的蠟染手工藝產業主題景點,通過規模化的蠟染產業集群,多產業間相互合作,打造蠟染非遺手工藝文化品牌。旅游者在從客源地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入到少數民族村寨、蠟染非遺旅游產品的體驗界面,了解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內涵,如蠟染的圖案寓意、色彩搭配、傳說故事等。通過翔實、真實的視覺3D信息,使旅游者在進入景區前對蠟染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沉浸其中的美好感受。[4]
5.2 虛擬角色體驗
蠟染的制作過程是程序化的,從畫、洗、染到剪、貼、縫的流程都是緊密結合的??筛鶕沁z虛擬旅游產品的不同場景進行設計,使旅游者可以進入蠟染技藝知識的探索板塊、蠟染技藝的實踐板塊、蠟染文創的設計板塊、蠟染技藝的文化保護板塊等,使其身臨其境、全身心地融入蠟染的獨特手工技藝中去,做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體驗者和傳播者。
5.3 虛擬產品體驗
文旅產品一方面可增強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可為文化商品的售賣埋下伏筆。虛擬游客景觀漫游的路線中點綴著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旅游產品,旅游者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體驗蠟染的衍生產品,如虛擬穿上蠟染的服飾、挎包、蠟染茶桌品茶等,通過豐富的音頻、視頻、文字、動畫、文字圖片在體驗過程中感悟蠟染的內涵魅力、手工技藝等,并通過蠟染手工藝人的微博公眾賬號、微信公眾賬號、抖音號等深度了解蠟染知識。
5.4 虛擬導游系統
游客在進入虛擬場景中時,虛擬導游系統會為旅游者提供關于蠟染相關的線路選擇,如知、情、意——了解蠟染豐富文化,觀、觸、摩——提升蠟染繡片審美感知力,點、線、面——掌握蠟刀嫻熟規律,畫、染、洗——體驗蠟染手工流程,剪、貼、縫——制作蠟染裝飾品,品、評、思——蠟染作品展示等線路,使旅游者沉浸在蠟染的藝術魅力中。在虛擬導游系統層面,需要加大蠟染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力度,多渠道傳承與保護。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優秀的蠟染技藝人才,一方面,應加大對文化傳承人的鼓勵與扶持,培育完整的傳承發展空間,提高保護意識。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應增強其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識,從基礎教育進行培養,并給予文化傳承人一定程度的物質補貼與獎勵。另一方面,校企聯合辦學通過蠟染手工藝課程的開設,培養旅游市場所需要的優秀民族文化講解人才、手工技藝人才等。
6 結語
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虛擬現實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手工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延伸與拓展蠟染的藝術文化魅力,使逐漸消失的手工技藝、遷徙歷史等保護與傳播更加便捷與完整。蠟染傳統手工技藝及文旅融合的產品都為貴州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旅游帶來活力。在文旅融合產業發展過程中,蠟染手工技藝通過其精湛的技藝、代表性的傳說故事,通過文旅產品承載文化技藝,使旅游者能通過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旅游感受到其文化底蘊,增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傳承動力,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讓民族技藝遍地開花,讓文化記憶源遠流長,活在當下。
參考文獻
[1]武其楠.蠟染文化在旅游產品開發中的傳承與表達[J].懷化學院學報,2015(3):9-12.
[2]呂云,王海泉,孫偉.虛擬現實理論、技術、開發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3]畢研娜.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2:11-28.
[4]霍曉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產業中的實踐研究——以黔東民族地區銅仁市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8(11):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