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隨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我國古代文明被更多的人了解。在我國更是有考古專家們發揚工匠精神,聚精會神研究古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秘密。然而,在考古過程中,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經常會給考古專家帶來許多不便。文章從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入手,分析環境突變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及應急保護措施。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應急保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僅有中國的悠久文化從未中斷。在今天,隨著中國的國力不斷強盛,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不同方面都空前繁榮昌盛,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多地開始追根溯源,挖掘古文化。近幾年,高校的考古學、歷史學專業錄取分數線不斷上漲,這兩大專業備受關注。考古學家更是帶著他們的專業團隊不斷探索那些藏在地下深處的文物秘密。
1 對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設置應急保護研討的意義
一方面,文物是對中國漫長文化的見證和記錄,是現代人對優秀中國歷史文化進行研究的依據,也是世界了解中國歷史的窗口。而文物亮相在大眾眼前則是無數考古學家克服了挖掘現場環境突變等重重困難才實現的。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從祖先結繩記事開始,每一個繩結上都是智慧的記錄。商代的甲骨文,在鳥獸魚蟲的骨頭上記錄生存事項,體現了古人的勤勞和聰明。秦代修建的兵馬俑,漢代建筑的都江堰,唐代修建的城墻……每一樣都是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更是對中國人的激勵,所以保護、發掘文物對人類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在歷史行進過程中,我國的文物遭受了很大破壞,急需專業人士進行拯救。在河南安陽縣,明代趙簡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毀;在古城太原,全市190處廟宇古跡除了十幾處可保存外,統統遭損毀。距離新疆吐魯番不遠的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畫,以前被俄、英、德等貪心商人盜割,賣到西方……文物來之不易,在發掘的過程中,更是會面臨現場環境突變等各種復雜的情況,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關注和保護。
基于這樣的現狀考慮,對文物挖掘現場環境突變破壞出土文物及應急保護研究是必須重視的一件事情。
2 文物發掘現場環境突變破壞出土文物的具體表現
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文物發掘現場環境突變破壞出土文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空氣濕度和溫度對出土文物的影響
現在能直接看到的歷史文物是經受住大自然的考驗的,如北京的長城、故宮、頤和園,這些可以長期保存的文物歷經幾百年歷史,依然煥發著生機與活力。但是也有很多的地下文物長期被埋藏于地下,與地面上的環境隔絕時間久,這些文物在出土的那一刻,與外界環境接觸,會受到外界環境中空氣的濕度和溫度的影響,有些甚至會與外界的環境產生化學反應,比如鐵器文物從土里拿到外界,會反應產生F2O3,從而在文物表面形成紅銹,這必然會影響考古學家對文物的研究。
2.2 空氣中的微生物也會對文物產生影響
未出土的文物長期與外界隔絕,基本處于無氧的環境。一旦將其轉移到地面有氧的環境中,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存在,或是肉眼能看到的小蟲子,或是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細菌等微生物,與文物接觸后,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造成影響。
2.3 出土文物橫截面遭受破壞
出土文物如果是完整的,受外界環境影響相對來說會比較少。然而,如果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出土的文物已經斷裂或者破碎,存在許多橫截面。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這些橫截面與空氣接觸后,相較于完整的出土文物有外面層結構的保護,更容易與外界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受到腐蝕和破壞。另一方面,人在取出文物時,手有溫度,手套上有化學分子的存在,與橫截面接觸,會影響文物橫截面的原始狀態,對其造成破壞。
3 對文物挖掘現場環境突變破壞出土文物的應急保護措施
針對文物挖掘過程中環境突變對文物破壞的問題,需要找出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才能讓中國更多的文物進入國人的眼簾,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視野。
3.1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挖掘準備工作
現代科技不斷發展進步,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文物的挖掘上,針對即將出土的文物做好事前準備工作,全面了解其特性,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在考察出有文物存在之后,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對文物的形狀、大小、位置進行精確的定位,在挖掘過程當中就可以避免損壞文物的情況發生。同時根據即將出土的文物的特性,對還未出土的文物進行了解,與氧氣接觸會反應的可以準備好真空的器皿或者用氮氣等惰性氣體來阻止與氧氣的接觸;對于長期存在福爾馬林保護下的文物,應準備好適當的盛放器皿,創造出與文物原環境相似的環境,減少環境對出土文物的破壞。
3.2 培養專業的考古人才,建設專業的考古隊伍
文物的出土依靠的是考古專家和學者,是他們長期的鉆研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一批批的文物被世人發現,才有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被不斷挖掘和推崇。建設專業的考古的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發掘出更多的文物。在今年主題教育中,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先進事跡被廣泛傳揚,他們是一群絲路追夢人,這支考察團是由8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骨干教師和12名學生組成的,同時吸收國內外19家合作單位59名成員參與,不畏艱險,面對科學研究前沿,打破難關,填補了多項考古研究空白。只有我們國家持續培養更多的專業考古人才,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耐得住寂寞,將他們的青春與實踐貢獻在考古事業上,才能有更多的被深埋的文物慢慢被挖掘,才能有更多的文化遺產持續充實人類的精神文明。
3.3 完善制度,規范挖掘
在文物的發掘過程中,要完善獎懲制度,對于在挖掘過程中盡心盡力、全面考慮文物各方面特性的工作人員、有創新的專家學、真正將文物視為珍寶的人,可以額外給予獎勵,鼓勵在以后的挖掘中更加注重文物出土中的細節,將環境對文物的影響降到最低,保護新出土文物的原始狀態。同時,對于無視研究過程中的規章制度,不敬畏規則,對出土文物缺少認真研究的人應給予適當懲罰,讓其在后續的工作中高度重視文物的出土工作,保護出土文物完好無缺。在任何一個組織中,都應當有明白的規則約束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同時,恰當的獎懲制度更可以激勵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更加認真、努力地完成工作。在打造專業的考古團隊過程中,以出土文物為目的,以減少和防止對文物挖掘現場環境突變破壞出土文物為要求,最終將古老的文物呈現在世人面前,從而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進步,也為世界文化注入生機與活力。
4 結束語
考古工作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發掘出土文物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大事。在未來,更多的國家和人民關注中國文化,更多的專家、學者、學生專注考古事業,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考古研究中,將有更多的文物被出土,更多的歷史文化被傳頌,更多的文化資源被有效利用。只有不斷研究和探索,應急保護類措施才能不斷進步和完善,才能減少和避免發掘文物的現場環境突變對出土文物的破壞。
參考文獻
[1]王重陽.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科學意義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6).
[2]高雄雄.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及應急保護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
[3]張宏偉.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