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訊
摘 要:在我國科學技術飛速革新和發展的背景下,物探技術得以在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中普及。比如在考古勘探期間,可以配合物探技術來考察解析一系列古代地下遺址的現存狀況,理清古跡的發展動態。文章在客觀闡述物探技術的概念和其融入考古、文物保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要點基礎上,探討現代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中物探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
關鍵詞:考古;文物保護;物探技術;應用措施
如今我國有關機構與社會大眾對于文物保護工作愈來愈關注,一時間使物探技術在考古和文物保護活動中的應用頻率持續增加,應用范圍全面擴張,可以做到結合建筑外表風化的狀況來準確性預測有關文物的年代。至于沿用物探技術進行考古和文物保護時要注意什么要點,又有什么有針對性的處理對策,相關細節會在后續一一延展。
1 物探技術的概念
所謂物探技術,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主張針對一系列地球物理磁場的分布和變化動態進行細致化觀測、認證,進一步明確有關地層的巖性和特殊區域的地質結構,鎖定各類能源的所在位置。該類技術主要在20世紀60年代正式投入到考古和文物保護事務之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莫過于中國原文物研究所所長黃克忠和滁州文物保護研究所小組的一次考古活動,期間物探技術發揮了不可小覷的支持服務功效,其開始被一系列學術專家認可和支持。
2 物探技術貫穿于考古與文物保護事務中需要關注的要點
2.1 融合多種方法
物探技術融合了較多的技術要素和方法,它們各自都有一定的優勢和缺陷,在實際使用期間切不可過分關注一類方法,而是要靈活結合并及時考察驗證,將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誤差控制在最低范疇之內。
2.2 實時性革新技術
隨著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進程的持續加快,后續的工作難度也會急速增加,對于物探技術的規范標準自然會更加嚴格一些。在此背景之下,相關學術專家要更加積極深入地研發全新技術,令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及時得到改進,從而適應現代社會的改革發展趨勢。
2.3 多關注實際并做好安全防范
做好了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有助于我國加深對過往歷史的研究,故要求相關從業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有關技術要點,能夠在工作現場中專心致志。雖然目前有良好的物探技術作為輔助,但工作人員始終不可懈怠,還是要結合實際匹配妥善的技術方法,制訂更加有效的安全防范方案,這可以說是深入性組織考古與文物保護活動的重點。
3 現代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中物探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
3.1 古墓探查方面的應用
結合過往古墓探查活動經歷分析,現階段大部分古墓具體的埋設深度有限,而磚石砌筑的墓穴內外的土壤性質又有明顯區別,選擇借助物探技術來予以探查,的確可以獲取比較理想的成效。另外,古墓的磚石和空穴位置與自然土壤彼此間有著較大的電阻率差,可以選擇借助等視電阻率法來分別測量有關電極,在得知不同深度的電阻率之后,更加全面細致地探查地下物體的分布狀況。歸結來講,使用等視電阻率法,可以更加透徹地把握古墓具體的埋深和外部輪廓,從而令探查人員快速了解墓體的平面形狀。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大面積地使用高密度電法,隨著后續不斷更新完善,開始衍生出電法CT成像技術,一時間豐富了古墓探查活動的應用技術類型。經過一系列研究資料收集論證,大部分古墓上方都包含較大的磁場,故使用磁力測量方式更加有助于推進考古工作的深入發展。對于古墓上方的磁場形成狀況,各類研究人員都有差異化的觀點。一些人認定古墓內包含批量化的鐵性陪葬物,在墓地磚塊封存一定時間之后便會呈現出較強的磁性。還有一些闡述隨葬物自身的鐵性著實有限,即便過去時間再久,也未必會滋生出較大的磁性,也就是說,磁場強不強烈,主要決定于古墓中的空穴,當介質在磁場作用下會引發感應磁化問題,古墓空穴會慢慢地形成磁化體,隨后產生出大量的磁場。
現階段的物探技術方式豐富多元,不單單包含上述方式,亦存在重力測量、探地雷達、彈性波反射等,都開始大力地貫穿融入考古活動中。而經過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城市建設步伐日漸加快,地表建筑物范疇大力擴張,給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挑戰,有關的物探技術應用活動也變得十分困難。當下應對的模式便是在古墓遺址探究的同時,盡快確認古墓邊界和外層的設計形狀,之后再精細化測量古墓的具體埋深。相信經過這一系列準備活動開展,會令有關技術的應用價值得到深入性驗證,方便日后快速有針對性地整改,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考古工作的布置拓展。
3.2 古建筑地下遺址探查方面的應用
結合現階段已有的一系列古建筑探查結果觀察分析,有一些古建筑地面部分的保留現狀不盡理想,可地下基礎卻得到了完好保存。而部分古遺址建筑經過時間推移,坍塌后的有關文物便會隨地被掩埋,由于它們與周邊環境在物流性質上有明顯區別,故可以考慮配合物探技術來探查對應的古建筑地下遺址。
就好比說是探查朱元璋在安徽鳳陽縣創建的京城遺址期間,技術人員便先針對留下的鼓樓和皇陵殘缺部分進行探查解析,并配合航測圖片來全方位地呈現出古城墻的分布位置。隨后則是利用電阻率法來確認古城門的位置和埋設深度,把握當中金水河的具體流向和不同組成結構的分布情況。因為現階段有關地質結構比較繁瑣,加上探查對象多有不確定性,選擇使用物探技術將有利于贏得更好的探究成效。又好比說是在探查古泗州城遺址期間,有關機構借助長期探查活動了解該地由于當年遭受自然災害侵襲,導致全城完全塌陷于泥沙之中,較多建筑物都被深埋地下,于是便決定使用地下鉆孔法來判定當中不同類型的障礙物。即配合電阻率法和頻率探測等各類物探技術的融合使用,很快地在探測范圍中鎖定了墻狀物體,隨后獲取了重要的數據信息,判定這類建筑物便是地下遺址。
3.3 石雕和石窟裂縫探查方面的應用
經過自然等外力因素的長期侵襲,加上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石雕和石窟產生了較多數量的裂縫。如若長期放置不管,便會令地下自然水源順著裂縫大量流出,對文物本身造成嚴重的損害。有關技術人員在進行這類文物修補保護期間,可以考慮使用注漿粘接和止水注漿等方法,借此合理引導水流方向,令地下水與自然水源交匯后,沿著預設的排水點流出。在此期間,務必要注意準確把握注漿注入的深度,因為較多文物的構造比較繁瑣,現階段可使用電阻率微分電測法,來細致化分析確認石雕和石窟出現的裂縫數值。需要加以強調的是,經過石雕風化深度持續增加,其受破壞的速度會同步變快,所以說要及時選擇在石雕表層噴涂適量的防風化液,令石雕凝固并受到應有的保護。歸納來說,經過對石雕具體風化程度和深度予以測查,完整和風化區域會滋生出較大的電阻率差,使用電阻率法能夠及時準確地測定重要的數據,令后續保護工作順利地展開。
3.4 地球物理方法斷代方面
斷代屬于考古領域中極為關鍵的研究內容,結合相關資料鉆研分析,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考古和文物保護人員就已經使用物探技術來進行斷代,即在融合磁性地層學和有關調查模式基礎上,確認古代遺址的現存實例[3]。對應的原理為地磁場的極性和磁傾角持續變化,技術人員應該實時性地檢測區域磁性的變化并設計出地磁年表,方便日后針對地層坡面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準確性分析,如針對地區石器文化遺址進行斷代鉆研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將物探技術貫穿融入考古和文物保護活動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作為文物工作人員,要更加細致地觀察和判定各類文物保護對象的特性,基于實際開發出更加完善有效的物探技術。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及時篩選適當的探測對象,隨后按照現場各類工作要求來匹配有針對性的探測方法,設置更合適的探查目標。相信長此以往,勢必能夠推動我國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深入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吉艷華.關于我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中物探技術的應用探析[J].神州,2013(3):94-99.
[2]高建強.我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中物探技術的應用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5):130-134.
[3]平小娟.簡析考古挖掘及博物館保管中的文物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3):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