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林
摘 要:青瓷工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一項融合原料研究、圖案裝飾以及創意設計于一體的瓷器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青瓷工藝也在不斷創新,由一些傳統器型逐漸發展為一些具有更強裝飾性并且用釉點綴的復雜工藝品。作者從青瓷的起源與發展講起,然后溯源青瓷的生產歷史,再進一步解讀現代青瓷的發展概況,最后提出在新時期對青瓷工藝的展望。
關鍵詞:青瓷;起源;發展
青瓷的質地高級細膩,線條簡潔明快,造型端莊,給人以厚重淳樸之感,上釉之后展現出光潔的色彩,富有“瓷器之花”的美譽。青瓷是瓷器界的祖先,往前追溯是原始青瓷,最早出現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朝。青瓷不僅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還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更承載了華夏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結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華夏子孫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藝術,學會欣賞其獨特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青瓷,喜愛瓷器藝術。
1 青瓷的起源與發展
商代的原始青瓷經過長時期的歷史洗禮,在燒制工藝方面也在不斷變化。到東漢時期,青瓷的制作工藝才顯得比較成熟。原始青瓷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經歷了夏朝印紋硬陶、釉陶和白陶的演變。商代前期的原始瓷器一般出土于河南偃師、鄭州二里崗、安陽殷墟等過去的政治經濟中心。原始青瓷中折肩圜凹底罐是代表,此外還有一些高圈足淺盤豆、帶圈足的鼓腹尊等。胎為灰白或者灰黃,胎壁較薄。釉一般以黃綠和青綠為主,釉層薄,并且有脫釉的情況。吳城文化的大洋洲遺址出土的釉陶和原始瓷器占瓷器總數的1/5左右,在罐的肩部或者底部有文字和符號,與商朝文化有共通之處。商代后期,一些南方貴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將青瓷作為重要的禮器,北方貴族還將南方的原始瓷器視為上等品。從浙江上虞和湖州出土的商代原始瓷窯以及德清發現的西周原始瓷窯可以看出,原始青瓷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雖然紋飾、胎質、釉色和前代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數量和品種都急劇增加,并且質量有所提升。秦漢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的一個低谷,因為這時期的瓷窯遺址數量明顯低于前朝,好在青瓷的制作工藝不斷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蘇儀征出土的原始青瓷,質地堅硬。
2 青瓷生產工藝歷史
原始青瓷是用瓷石制作胎體,要對瓷石進行粉碎、淘洗,經過層層挑選,最終應用于青瓷的制作過程。一般來說,白瓷的胎體也是瓷石,只是青瓷和白瓷燒制成功的溫度要求是不同的,青瓷成瓷的溫度在1200攝氏度左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青瓷的吸水率顯著下降。東漢以后,原始青瓷在燒成溫度以及吸水率方面與以往有根本性的差別。這些原始青瓷的質地都比較硬挺,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左右,從部分器物的殘破口可以看出,其胎質比較細密,沒有氣孔,沒有什么雜質,青瓷的瓷胎一般是灰白或者青灰,有時會呈現暗紅,主要原因是瓷胎中氧化硅和氧化鋁的成分較高,氧化鐵的含量較低,其燒成的溫度也保持在1200攝氏度左右。經過高溫的炙烤,青瓷的胎壁非常堅硬,不會出現滲水的情況,器物的表面通常都會施上釉,既為了美觀,也為了更好地保護內部。如果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太高,就要采用刷釉的方式上釉,這種釉層比較厚,會呈現出灰青或者灰褐色。一般不會及底,而有的是內外都會上釉,根據器物形狀和用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一般在施紅褐色化妝土基礎上涂釉料,這樣會使釉面呈現出光滑之感,且色彩非常柔和,均勻透明。但是由于受到經濟水平和發展技藝的局限性,一些原始瓷胎釉結合的緊密度還不夠,非常容易出現脫釉和剝釉的情況。
3 現代青瓷的發展
現代的青瓷發展總體還是受到了諸多關注,黃勝在《論現代青瓷的藝術表現》中評價:現代青瓷并不是原始青瓷的簡單延續,現代青瓷具有其獨有的文化感染力,同時現代青瓷應該傳達的是一種現代化的藝術精神。1957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恢復青瓷生產,讓國寶重現往日活力。隨后,浙江龍泉窯廠、古均窯瓷廠紛紛響應,恢復青瓷的生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龍泉的青瓷也恢復了往日的光芒,如今,龍泉已經有超過百家青瓷企業,一些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也紛紛涌現。
復蘇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味地繼承,而應抓住時代的脈搏,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創新。現代青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在工藝美術裝飾上,有“瓷薄胎”“青白結合”“文物開片”等。在恢復青瓷生產這幾十年來,各地的專家學者也在嘗試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在恢復生產青瓷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浙江樹人大學陶瓷研究所所長葉宏明教授就是其中的典范。1959年,他在陶瓷界一些專家的指導下,燒成了龍泉弟窯青瓷成品,還完成了超過三百套的青瓷茶具。后來,葉教授和他的團隊致力于恢復哥窯,在沒有任何文字資料作為支撐的情況下,他從古瓷片入手,自己研究試燒,還將陶瓷專家陳萬里貢獻的一件宋瓷表面的青釉刮下,研究其成分配方。經過上千次的嘗試,1963年哥窯青瓷燒制成功,其成品質量極高,與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完全相同。接著葉教授及其團隊又將目光放在了宋代的官窯上。官窯瓷器燒制的關鍵是如何利用好紫金土,他們在杭州的城南找到了紫金土原料,然后聯合一批專家經過70余道工藝的燒制,于1978年成功仿制了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其成色完美延續了南宋官窯那種優雅獨特的意蘊。在之后的五年中,葉教授不斷改進配方,經過上百次的嘗試,最終燒成了粉青釉、瑩青金絲紋片釉等官窯中的上乘珍品。
在青瓷恢復取得矚目成就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清醒意識到,雖然各地的瓷窯都在恢復生產,在工藝上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但是當前龍泉窯的規模和地位與景德鎮相比仍然相去甚遠,對青瓷的研究大多還是停留在對失傳技藝的追尋、探索和恢復。雖然創新的裝飾技術在不斷改進,做出了造型豐富并且頗有現代感的青瓷器物,但是因新技藝借鑒的是白瓷或者其他工藝造型,與青瓷的釉色和釉質結合得還不夠,很多青瓷窯仍然暴露出規模小、人才缺乏并且創新力缺乏的問題。而且在新時期傳統文化要真正地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并被人們所接受、所喜愛,本身就有比較漫長的道路要走。如今市場化的發展勢頭正猛,如何讓傳統文化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重新展現生機和活力,樹立起人們的文化自信,是行業內人員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4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青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閃耀結晶,凝結古代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隨著時代的變遷,青瓷的發展在技術和推廣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青瓷以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未來的發展仍然有巨大的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今天的青瓷不單是作為一種工藝品出現的,它本身具有的耐熱、環保、易清洗等特質使其可能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日用品。因為外表精美,青瓷不僅有日用品的實用,還散發著工藝品的獨特魅力。青瓷像玉一樣細致瑩潤,但卻比玉器更加平易近人,以日用品的姿態出現,讓青瓷變得更加親切。在未來,青瓷的發展需要產業化,需要市場,但也不能過度依靠產業化,青瓷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資源缺乏正是歷代各窯衰落的關鍵因素。如今,青瓷的發展應該是將有限的礦產資源有效利用,避免亂砍濫伐。政府也要發揮作用,加強監管,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浪費。用小批量的生產,走高端市場路線,用高質量的原料和精湛的工藝去贏得大眾的青睞,充分展現其文化價值。在新時期,希望青瓷的發展能夠顯現更多的活力,未來走向更加輝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賴振敏.洪州窯青瓷研究[J].四川文物,2019(6):69-76.
[2]張文江,賴金明.略述洪州窯的突出價值[J].東方博物,2019(2):54-70+6.
[3]霍巍,韋莉果.11~14世紀的越南仿耀州窯系青瓷及相關問題研究[J].江漢考古,2019(5):103-109.
[4]王芬,施佩,羅宏杰,等.五代耀州窯天青瓷的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8(5):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