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月
摘 要:明代夏履先在《禪真逸史·凡例》中曾說:“辭宣其貌,圖繪其形;辭所不及,以圖繪之。”在高校的博雅教育中,《紅樓夢》的文本和圖像不再是孤立的異質媒介,而是共同構成了類似“大文學”“大藝術”“大文化”的交匯融合的新型圖譜。通過研究全國各大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或著名拍賣行的私人藏品,基于《紅樓夢》的清代工筆人物名家繪畫作品的研究,從而使文本本身超越了單純的形式研究的層面,而進入一個多重對話的層面。這不僅是高校博雅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多學科融合和交匯,也是幫助高校學生整體理解《紅樓夢》并多角度思考的教育創新。
關鍵詞:清代工筆人物名家;《紅樓夢》;視覺解讀
根據歐美的主流教育理論,21世紀的教育將毫無疑問是跨學科、統一、整和的融合教育。美國20世紀哲學家、教育家的集大成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很早就開始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批判近現代的“分科教育”會造成知識與知識之間缺乏關聯性、互通性、連貫性和整體性的危險。
最早在全社會提出“STEM”①,并強調生活中發生的大多數問題都需要應用多種不同的學科知識來共同解決的美國教育,正成為全世界教育界仿效的對象。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Fusion of Subjects),不僅僅是未來學科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是學術研究產生比較重大的創新性成果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傳統文化的學科融合,尤其需要學者能夠具有多種多樣的學科背景知識,以便將各種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通融交匯,并在學科的邊界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從而產生創新的思想。從高校博雅教育中傳統文化構建的角度而言,構建基于《紅樓夢》及紅學的交叉學科的研究組織和教學團隊,是促進紅學研究和延伸的多角度、多維度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文學(文本)和同時代人的藝術作品(圖像)的視覺解讀,體現的是高校博雅教育從文化角度更深層次地探究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1 基于《紅樓夢》的清代人物名家藝術作品的解讀意義
1.1 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人物名家作品
《紅樓夢》早在清代已經是很多工筆名家十分鐘愛的題材,如孫溫③、喻蘭、改琦、費丹旭、潘振鏞等都被這本巨著深深打動,以圖像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來闡釋對書中人物的理解。因此,很多博物館里都珍藏有《紅樓夢》的相關作品。這些作品往往代表了同類作品中的最高藝術水準,從跨學科研究和學科融合的角度而言,具有很高的價值。
研究較多的是藏于旅順博物館2004年經修復后公開展覽的清代孫溫的《紅樓夢》圖冊,圖冊共計230幅②,周汝昌、劉心武等人也紛紛為這本冊頁配了詩文或專門撰寫了文章。
此外,清代工筆人物名家費丹旭、潘振鏞、任熊、喻蘭和改琦也有作品收藏于各大博物館。
1.2 通過拍賣行等渠道輾轉的清代名家精品
非常遺憾的是,博物館里的以《紅樓夢》為母題的作品相對而言見藏并不算十分豐富,更多的清代名家精品通過拍賣行或其他私人渠道輾轉于各大私人藏家手中。除了公開拍賣的作品外,還有不少珍品,如改琦、費丹旭、潘振鏞、沙馥等人都以“十二金釵”為主題創作過立軸、冊頁,它們被私人收藏,并沒有太多機會公開亮相。幸運的是,不少拍賣行如世界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中國巨頭嘉德和保利,已開始為藝術品建立完整的藝術鑒定和收藏體系,不但有專家考證作品的真偽、來源、背景,更會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作品的流派、技法、內涵,并和同時代作品進行橫向比較,闡釋原本觀眾無法自行解讀出的深層信息,為我們的跨學科研究和學科融合教育提供了很多較新穎和專業的行業信息和前沿觀點。
1.3 清代與現代對《紅樓夢》視覺解讀的差異性——時代感
而對于高校博雅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學科融合,基于一個讓學生更容易入門、更容易思考、更能受到啟發的多元角度理解某種文化現象或文化內涵,選擇《紅樓夢》無疑是具有非凡意義的。自18世紀末《紅樓夢》出版以來,各種藝術形式和媒介都對它有過不同角度的解讀,有繪畫、浮雕、版畫、戲劇、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其中不乏現代藝術作品,但因時代的差異性,現代藝術作品必然飽含作者作為現代人的感受和理解。如現當代畫家戴敦邦、關良、華山川、馮遠、劉旦宅、程十發等都通過視覺語言和中國傳統筆墨情趣,解讀過他們心中的《紅樓夢》,并且獲得了非常高的藝術成就。
關良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常以戲劇人物造型為基礎,并不太拘泥于對人物的透視或解剖,而是以孩童般的稚拙和天真,用夸張、變形和主觀的藝術手法去傳神和寫照林黛玉與賈寶玉,人物造型一反傳統工筆繪畫,不加太多修飾,人物情態惟妙惟肖,將林黛玉和賈寶玉描繪得“純真幽默”。
再看孫溫繪制的《紅樓夢》,該作品在2004年修復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各界的關注,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今天我們高校博雅教育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學科交融不能回避的問題,即時代感的差異性與統一性。
這又回到了藝術鑒賞最基本的問題——時代感的辯證關系。就像魯迅曾經說過的,看《紅樓夢》這部作品:“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也許,關良的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可能就是源自作者受西方現代藝術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本體投射到客體上的質潔純樸的童真和不羈。
孫溫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都生活在清代,經劉廣堂等學者研究考證,孫溫的家族與曹雪芹的家族有很深刻的淵源,因此他把對《紅樓夢》這整部書的理解,經過自己的觀察、感悟和消化,付諸于畫筆。據相關史料記載,孫溫作畫秉承著傳統文人的一絲不茍,這本《紅樓夢》圖冊情節連貫,筆法細膩,設色濃艷,構思嚴謹,人物生動。等到整本圖冊繪制完成之時,孫溫早已年逾古稀,可謂耗盡了一生的心血。正因為如此,作為同時代人,孫溫對紅樓夢在視覺呈現上的表現方式與表現內容,對于幫助我們盡可能客觀、深刻地跨學科研究和理解《紅樓夢》的文學內涵和哲學內涵起著巨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在進行高校博雅教育傳統文化學科融合研究時,首先選擇同時代而非跨時代的繪畫作品或其他藝術媒介,并進行交叉解讀與互相融合的原因。而在研究作品對于時代的縱向影響時,我們才有可能選擇跨時代的作品。
2 《紅樓夢》視覺解讀與文本解讀的交叉與融合
目前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在高校博雅教育中重新獲得了它應有的地位。在高校的博雅教育中,我們常常會面對學生們提出的困惑,他們希望更全面、更立體地理解《紅樓夢》,包括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服飾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物的形象和肢體語言與其內心的關系。而這光依靠文本本身有時候會略顯乏力。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和多角度去挖掘與思考,并洞悉其中深刻的原因。
2.1 文本對圖像的影響
著名圖像理論家潘諾夫斯基①提出的“前圖像志”“圖像志”和“圖像學”,其研究關注的就是如何挖掘視覺圖像與先前文本之間深刻而隱蔽的內在關聯,即“互文性”。這種“互文性”也能體現在清代文學對清代繪畫的強烈影響。
從中國美術史的角度而言,清代工筆仕女畫的發展達到了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峰,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工筆仕女畫家。這其中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仕女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因素,特別是明清以來許多古典小說、戲劇如《西廂記》等的流行也為工筆仕女畫家們的創作,提供了許多新鮮的母題。特別是《紅樓夢》在18世紀末正式出版之后,很多文人深有感觸,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強烈共鳴。
在當時,書中林黛玉弱柳扶風的形象深入人心,并影響著清代文人獨特的美人觀。正如秦祖永在《桐蔭論畫》①中評費丹旭的《十二金釵圖》:風露清愁。以至于到了清代中晚期,工筆仕女畫無論在形式、內容,還是情趣和意境方面,都有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文學內涵,人物須有史湘云的那種神韻天然,又要有妙玉般的貞靜之態,還要有林黛玉般的體態柔弱,淡漠傷感。美人們須“愁、怨、悲、凄、墉、冷”,但又要含而不露。
同一時代的文本和圖像,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互相呼應的?!都t樓夢》的文學內涵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深影響了同時代的文人和畫家。而正因為是同時代,畫家才有可能由《紅樓夢》的意象出發,以同時代人的眼光盡可能貼切地描繪作品中的場景和畫面。
2.2 圖像表達對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在研究高校博雅教育如何跨學科探討《紅樓夢》時,我們發現基于文學作品的清代繪畫,其“圖像敘事”與《紅樓夢》小說的“語詞敘事”之間有一種多重的“互文關系”。比如通過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的“暗示”等方法實現圖像本身對小說文本的“反哺”。
以清人舒位②的《紅樓夢故事書畫對題冊》為例。舒位,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其山水花鳥師明代大師徐渭,頗有峻奇氣概,同時兼工人物和草蟲。舒位擅長各體書法,并與孫原湘、王曇一起時稱鼎足,是乾嘉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戲劇家③。
從最新的資料來看,清代工筆人物大師改琦(1774—1829)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精心繪制了《紅樓夢圖錄》④。而同為清代人的舒位也曾創作《紅樓夢人物圖冊》。舒位卒于1815年,而改琦的《紅樓夢圖錄》作于1816年,舒位或許才是存世且最早繪制《紅樓夢》的作者,因此此本圖冊自是彌足珍貴⑤。
舒位的《紅樓夢故事書畫對題冊》和一般的繪畫作品不同,圖旁有大量詩歌來闡釋畫面的內涵,但每幅作品并沒有清晰的故事索引,而更像是對整個文本有感而生的情緒抒發。
而從改琦的《紅樓夢人物圖冊》,我們更加可以發現,圖像就像自然景物一樣,仿佛具有一種魔力,讓人能更快地獲取印象。E.H.貢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2001)也認為:“圖像的喚起能力優于語言,圖像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能夠傳達無法用其他代碼表示的信息?!雹抟簿褪钦f僅通過其繪畫作品,我們可以估計圖像所描述的文本之中的故事和場景。
3 結論
明代夏履先在《禪真逸史·凡例》曾說:“辭宣其貌,圖繪其形;辭所不及,以圖繪之。”在高校的博雅教育中,《紅樓夢》的文本和圖像不再是孤立的、敵對的,甚至是各執一端或者相互抵消的異質媒介,而是共同構成了類似“大文學”“大藝術”“大文化”的交匯融合的新型圖譜。
通過研究全國各大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或著名拍賣行對私人藏品的學術考查,基于《紅樓夢》的清代工筆人物名家繪畫作品研究和其對《紅樓夢》文本的感性化、形象化和直觀化解讀,從而使文本本身超越了單純形式研究的層面,而進入到一個多重對話的層面,單一的、枯燥的文本解讀變得生動、立體和更容易理解。這不僅是高校博雅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多學科融合和交匯,也是幫助高校學生整體理解《紅樓夢》并多角度思考的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