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內蒙古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全區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蒙古自治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已發布,公報以詳實的數據和豐富的圖表全景展現了新時代全區各族人民砥礪奮進所取得的新成就。為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公報豐富的內涵,現就過去一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以下評讀。
地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發展效益持續向好
經濟運行平穩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7212.5億元,按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數據后的同口徑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7852元,比上年增長5.0%。
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受各級黨委、政府出臺系列惠農惠牧政策和適宜的農業氣象氣候條件的積極影響,全區糧食生產連獲豐收。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2.8 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6%;糧食總產量3652.6萬噸,增長2.8%。蔬菜、水果穩定增長。產量分別為1090.8萬噸和280.4萬噸 ,分別增長8.4%和6.1%。畜牧業生產形勢較好。牛肉產量達63.8萬噸,羊肉產量109.8萬噸,分別增長3.8%和3.2%,有效滿足消費市場需求。奶業振興積極推進。全區牛奶產量達577.2萬噸,增長2.1%,占全國牛奶產量的比重達到18.0%。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優勢產業支柱作用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冶金建材、化學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2%、13.2%和6.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3個、2.2個和0.7個百分點。主要產品產量增勢良好。全區原煤產量達10.9億噸,比上年增長10.1%;發電量5495.1億千瓦小時,增長10.8%;鋼材產量2563.8萬噸,增長13.0%;鋁材產量252.4萬噸,增長27.5%。
服務業發展增活力。全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8530.5億元,增長5.4%,快于生產總值增速0.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6%。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9512.5萬人次,可比范圍內同比增長10.1%,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4651.5億元,可比范圍內同比增長12.0%。全年郵政業務總量(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5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快遞業務收入33.0億元,增長10.2%。
財政收支再創新突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20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稅收收入1539.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74.8%,增長10.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5000億元,達5097.9億元,增長5.5%,為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創新發展集聚新動能
“去降補”成果進一步鞏固。全區商品房庫存持續下降。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下降13.9%。微觀杠桿進一步降低。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61.0%,比上年下降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80.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99元。短板領域投資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1.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15.8%,社會領域投資增長6.7%,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26.8%。
科技研發投入加大。全年關鍵技術攻關共安排251項,比上年增長55.9%。科技成果轉化資金5.5億元,比上年增長23.0%。截至年底,有重點實驗室15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82個,農業科技園區5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54個,眾創空間221個,科技特派員4384人。全年專利申請21069件,專利授權量11059件,分別增長28.3%和14.9%。年內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數6130個,其中區內成交技術合同數922個,增長75.0%。
新動能培育態勢向好。創新主體活力增加。2019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有907個,比上年增長20.5%。工業新產品不斷涌現。全年石墨及碳素制品產量增長9.6%,礦山專用設備增長32.6%,工業機器人增長66.7%,智能電視增長57.7%,光電子器件增長21.0%,稀土化合物增長11.4%。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布局。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8%。2019年,全區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9.2%。
經濟結構持續調整優化,城鄉區域發展趨于協調
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年全區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6.1%,占全部工業投資的比重為17.0%,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3.4%,占制造業投資比重為20.1%,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倚重煤炭的產業格局逐步改變。非煤產業增加值增長6.6%,快于煤炭產業增速1.5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9.7%,快于煤炭行業增速14.6個百分點。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煤炭資源延伸產業發展態勢較好。現代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8.2%,快于煤炭產業增加值增速3.1個百分點。其中煤制氣產量增長8.7%。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53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09.4萬人,鄉村人口930.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區域發展優化協調、差距縮小。2019年,呼包鄂貢獻帶動作用突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0%,占全區比重過半;東部五盟市保持穩定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2%;其他四盟市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有效需求升級擴容,對外貿易穩中提質
消費實現穩定增長。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4.1%。鄉村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6.3%,快于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速2.5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5%,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主要消費形態增長平穩。商品零售額增長4.0%,餐飲收入額增長4.9%。升級類商品成為新增消費熱點。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7.7%,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8.4%,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長4.9%,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增長44.6%,智能手機增長67.0%。
有效投資進一步擴大。全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6.8%。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二、三產業投資較為活躍,分別增長9.6%和5.9%,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9.1%,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個百分點。隨著全區“放管服”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出臺落實,民間投資意愿不斷增強,全區民間投資比上年增長6.9%,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達49.7%,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個百分點。
貿易規模穩步增長。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109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9%。貿易結構趨于改善,一般貿易進出口額達668.0億元,增長14.7%,占進出口總額的61.0%。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到71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5.1%。制造業利用外資明顯擴大。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20.6億美元,其中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11.6億美元,增長25.9%,占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達56.1%。
生態安全屏障加固,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
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初步統計,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90.9萬公頃。人工造林31.1萬公頃,飛播造林3.5萬公頃,封山育林12.2萬公頃。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全區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2.7萬公頃,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5.8萬公頃,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積12.5萬公頃,完成“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積10.5萬公頃。年末全區森林面積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1%。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加大。全區自然保護區面積1267.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426.2萬公頃。
清潔能源使用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發電增加值占電力生產行業比重為24.5%。規模以上風力、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量727.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3%,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比重13.7%。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就業規模總體平穩。隨著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積極落實穩就業各項政策措施。年末全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73.1萬人,比上年增長0.3%。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6.3萬人,實現年度預期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低于4.5%的控制目標。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9萬人。
物價漲幅總體溫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也低于全年預期目標。
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5元,比上年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5.2%,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農村牧區常住居民收入增長明顯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82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3元,增長10.7%,快于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4.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67,比上年縮小0.11。
居民生活消費水平提高。全體居民生活消費人均支出20743元,增長5.5%,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長7.2%,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4.1%。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達26.6%,比上年降低0.5個百分點。農村牧區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383元,增長3.9%;農村牧區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816元,增長9.1%,快于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增速5.2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網更加織密。年末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768.2萬人,比上年增長2.4%。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63.4萬人,增長4.1%。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78.4萬人,增長0.6%。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67.4萬人,增長4.6%。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各項事業全面加強。全區各旗縣市區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均衡。全區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8.6%,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居民文化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全區現擁有文化館120座,公共圖書館117座,博物館109座,檔案館103座。年末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2%。醫療衛生資源更有保障。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24564個。年末全區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16.1萬張,比上年增長1.3%。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6萬人,增長4.4%。競技體育佳績迭出。年內全區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獲獎牌403枚,比上年增加142枚。
2019年,全區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但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更加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局長)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