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皓 郭寶亮

摘 ?要:近10年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內蒙古科技人才從業人數和增速雙雙下降,科技人才不斷流失。在此背景下,內蒙古如何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已成為內蒙古人才戰略發展中值得重點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提出,在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前提下,內蒙古應推動中央政府出臺對內蒙古科技人才支持與幫助的特殊政策,徹底轉變科技人才理念與價值追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制度與政策,加大對科技的投入與優化科技服務,為科技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環境,為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提供有力的政策與制度的保障,把內蒙古科技人才流失的不確定性,通過確定的政策與制度予以解決。
關鍵詞:內蒙古 ?科技人才 ?人才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
一、內蒙古科技人才現狀分析
(一)內蒙古科技人才人數和增速均呈下降趨勢
通過檢索2009年到2017年的統計數據,內蒙古在這一時期科技人才的現狀和大體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增速和人數雙雙下降。
1.隨著經濟發展放緩,內蒙古科技人才從業人數下降
2005年至2015年10年間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人數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但這一期間,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強勁發展主要依靠傳統的資源型、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等要素帶動。從2015年國家適時調整經濟結構,由注重數量發展,轉變為逐步注重高質量發展后,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開始逐漸降溫、放緩。隨著經濟發展的降溫,內蒙古從事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就業人數從2015年之后呈現出下降趨勢。
2.隨著經濟發展放緩,內蒙古科技人才增速放緩
在同一時期,內蒙古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就業人數的增長趨勢如下圖所示,即2015年后增速明顯放緩。
(二)內蒙古科技人才過度集中在國有企事業單位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內蒙古科技人才不但在數量和增速上呈現雙雙下降趨勢,而且在分布上也不合理。
企業本應是科技人才最大限度發揮其應有作用之所,也應是科技研究成果的誕生地,更應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源泉。但現實的情況是,調查發現,自2009年以來,盡管內蒙古國有單位的研究和試驗發展人員數量一直處于穩定的下降趨勢,但仍然顯著高于其他單位的研究和試驗發展人員數量。這種態勢與內蒙古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流失、人才短缺與人才浪費等不良狀況疊加呈現。
(三)內蒙古科技人才活動水平低
技術成果和國家獎勵以及專利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內蒙古在2009年至2017年這9年內,從未獲得國家發明獎,同國家技術進步獎的獲獎數量也是寥寥無幾。此外,通過檢索數據發現,內蒙古在不斷增加R&D經費支出后,獲獎數量卻沒有出現明顯同步增多,可以所并未達到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科學技術發展的效果。
盡管內蒙古的專利申請量及專利受理量,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是在總量上分別只占到了全國專利申請量和專利受理量的0.32%和0.34%,仍遠低于全國水平。
綜上,內蒙古科技人才活動水平較低,不僅表現為人才總量不足,而且科研經費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科技研究無法高效率實現成果轉化。
二、內蒙古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內蒙古科技人才不足與外向流動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也是長期以來存在的現象,這是經濟落后、人才價值觀以及在人才價值觀指導下的人才政策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事實證明:內蒙古經濟落后成為包括科技人才在內的人才培養、使用和引進的基礎性、前提性障礙因素,是內蒙古人才流失和引進人才的最大障礙,其他不利因素多由此產生。
(一)人才價值重視程度低,科技人才發展的內在動力嚴重不足
內蒙古的一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干部并沒有真正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沒有把人才工作擺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優先地位。表現為:一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人才觀并沒有真正確立,在具體的人才使用過程中,缺乏對人才的尊重和其自身價值的足夠認可。二是人才第一戰略資源的地位沒有真正確立。政府往往更加注重經濟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使用和引進常讓位于經濟發展。三是人才法治觀念淡薄。關于人才培養、使用、引進的法治觀念、契約精神不足。四是人才危機意識不足,與發達地區相比,其緊迫感遠遠不足。
上述人才發展價值追求,直接影響內蒙古人才政策的實用價值取向,結果導致科技人才發展的動力不足。
(二)科技人才體制和政策缺乏有力的配套協同支撐
內蒙古科技人才體制和政策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市場配置科技人才的體制和公平競爭、人才合理流動、人才激勵和人才業績評價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在科技人才政策落實上,內蒙古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制定不夠到位。相關部門對國家和自治區科技創新政策的認識還不夠統一,尚未形成共同推動政策落實的合力。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各項政策不能有效銜接。一些政策在落實過程中沒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政策實施效果不明顯,對于人才政策落實的績效評估也不到位。優惠政策存在申請程序繁瑣、辦理流程不清晰、申報審批環節繁多、缺乏指導和咨詢服務等問題。
(三)保障科技人才發展的“軟環境”不佳
國家、內蒙古的科技主管部門出臺了若干科技人才工作政策,但調研發現,一些專業技術人才對相關的政策并不清楚,部分政策落實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有些政策落實涉及與財務審計制度的銜接配套,在實際操作中,遇到諸多不順的“堵點”。調研中發現,一些單位把人才工作、人才吸引政策僅僅當成政績工程,重視社會影響和新聞效應,經常出現有頭無尾或斷斷續續的現象,而沒有從人才自身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人才發揮作用的軟環境很不成熟。
(四)科研經費多元投入體制尚未建立,經費投入不足而且保障不到位
內蒙古經濟、社會、教育和文化條件發展水平都相對落后,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來吸引人才,但自治區尚未形成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多元化投入體系。科技研發投入主要依賴于政府,2017年,全區R&D經費投入強度為0.82%, 而全國平均水平為2.13%,旗縣一級科技部門幾乎沒有科研經費,只能依靠上級科技項目經費,許多突出的科技項目在應用推廣的過程中因缺少后續資金支持而半途而廢。
此外,內蒙古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使用方式滯后。科研項目經費撥付不及時,且撥付后不能結轉下年度使用,嚴重不符合科技工作的實際,影響了科研項目工作的嚴謹性和連續性,出現了年底集中開支、突擊花錢,或者放棄項目研究,任憑收回經費,極大地挫傷了科研人才的積極性。
三、內蒙古促進科技人才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先進、科學、合理的人才價值觀念,使之牽引科技人才工作
培養、引進并且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尊重人才及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善待人才,用好各類人才,為人才成長與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內蒙古科技人才培養、引進與使用,首先需要確立先進、科學、合理的人才價值理念來牽引和規范。一是人本主義人才觀,人才是本,而不是工具;二是人才第一戰略資源的觀念,始終確立人才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具有創造性、最具有價值、最長遠的資源;三是法治觀念,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一切工作都在法治的框架內實現;四是人才危機觀念,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最根本的危機是人才危機。
(二)市場配置科技人才與政府主導人才相結合
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應該成為各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但是,內蒙古地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落后,市場發育嚴重不足而且在人才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規則配置科技人才,內蒙古無疑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解決內蒙古科技人才培養、使用、引進問題,單純依靠內蒙古是不切實際的。中央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政策優勢,以全國為一盤棋,統籌協調解決內蒙古科技人才不足、流失以及使用問題,把內蒙古科技人才問題與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政策協調解決,在內蒙古事關國家戰略中的產業,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高等教育等方面,主要以中央政府政策為主,解決內蒙古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問題。在一般產業領域發揮市場主體地位。事實證明,利用國家的制度優勢發揮中央政府的主導作用大有可為,也是對欠發達地區支持的較為適當的政策選擇。
(三)加大力度出臺配套政策、制度來支撐人才發展
將人才建設與產業規劃相銜接,建立內蒙古人才創新發展指標,形成讓人才充分發揮潛能的制度和機制,杜絕一切將人才引進作為短期的政治任務來完成的傾向,形成科技人才培養、引進與使用良性發展的制度與氛圍。
改革分配制度,調動人才積極性。盡管內蒙古的很多單位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客觀上無法為科技人才提供豐厚的待遇,但也應該盡可能地想辦法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在科技人才的工資待遇方面要賦予企事業單位充分的自主權,由用人單位依據科技人才素質水平來確定工資報酬。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以績效為基礎的分配制度,切實體現“按勞分配”的重要原則。分配政策要向關鍵崗位和一流科技人才傾斜,保證各類人才得到與他們的勞動和貢獻效果對應的工資待遇。使廣大科技人才切實體會到工作單位以人為本的理念,體會到自身價值得到單位和社會的肯定,從而穩住現有人才、吸引潛在人才,盡量避免人才因為工資待遇問題而選擇離開內蒙古。
(四)不斷完善人才發展“軟環境”
內蒙古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問題上,要重點著力于為科技人才營造一個民主、自由、寬松、和諧的以人為本的體制環境,為科技人才提供實現自身理想、價值的工作條件。積極培育各類專業社會組織和人才中介機構,鼓勵和支持行政性人才服務機構與各類社會人才服務機構通過委托、合作、購買服務等方式,協同強化人才保障。在注重引進人才的同時,要使用好現有人才,落實現有人才政策待遇,建立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對等待遇的機制;啟動對科研團隊支持工作,對做出貢獻的團隊人員予以補助;營造良好氛圍,積極利用各類媒體介紹先進事跡,積極開展自治區特色科技人才工作宣傳活動,進一步推動人才優先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五)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以及保障力度
內蒙古相關部門應加快建立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多元化經費投入體系,持續關注突出科研項目,保證投入該項目的科研經費預算覆蓋全過程。設立專門的人才引進經費,確保人才政策的落實,從而確保人才引進的穩定性。建立完備的科研經費管理保障體系,不僅保證科研經費投入的持續性,而且要監督科研經費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科研經費使用評估機制。
(六)建立更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機制,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內蒙古應當發揮產學研結合作用,依托高校建立由企業支持、科研機構參與的綜合實驗室,將高等院所、企業人才集中起來。立足發展需要,把優秀人才放在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崗位上鍛煉成長。以擴大人才引進、科研管理和成果轉化自主權為重點,進一步凸顯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用人主體地位,加強對成果轉化技術人才的培養。立足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產業平臺和創業環境集聚人才。
參考文獻:
[1]孟冰霞. 內蒙古科技人才發展戰略研究[D].燕山大學,2013.
[2]蔡常青,王秀麗.內蒙古科技人才競爭力分析[J].北方經濟,2011,(3).
[3]陳諾平. 內蒙古高層次科技人才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
[4]李云翔. 內蒙古科技人才流動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
[5]梁鐘.內蒙古企業科技人才流動趨勢及思考[J].人才管理,1994,(6).
[6]蔡常青,王秀麗.內蒙古科技人才競爭力分析[J].北方經濟,2011,(3).
[7]李云翔. 內蒙古科技人才流動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
[8]王廣民,林澤炎.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質及培育政策建議——基于84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7).
[9]婁偉,李萌.我國科技人才創新能力的政策激勵[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1).
[10]婁偉.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6).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