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 要:中國各省的博物館代表著本省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近幾年也出現了多檔關于介紹博物館的節目,如央視《國家寶藏》、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等,都有很高的收視率。隨著觀眾數量的逐年增多,博物館在展覽文物的技術手段上不斷革新,引入視聽交流,利用多媒體、VR虛擬等還原歷史面貌,帶給觀眾如同走進影院的參觀體驗。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傳播;視聽交流
視聽交流在傳統多媒體與新媒體的互相交叉中產生[1]。處于不同展現位置的視聽交流,承擔著不同的傳播任務,視聽交流的綜合運用也為博物館展覽帶來了很多便利。博物館有傳播歷史的職能,視聽交流技術在博物館的傳播過程中加快了傳播速度,擴展了傳播內容。
1 博物館展覽傳播趨勢
1.1 主題明確趨勢
博物館展覽活動的舉辦次數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每次展覽活動舉辦前都要宣傳造勢,明確此次展覽主題,達到統領全局的效果。結合展覽主題展出的展品大都是一系列相關聯的館藏品,使用視聽交流技術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主題明確的展覽活動能夠達到準確傳播博物館主題信息的目的。文物本就多種多樣,讓觀眾分清楚文物的種類,有助于對觀眾形成信息導向的作用。明確主題體現在方方面面,取決于主要策劃展覽團隊對展覽主題的認識和對視聽交流技術在此主題中的應用。最終的目的都是呈現好展品,傳達給觀眾展品信息。
現代我國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愈來愈近,接地氣的博物館形象為大眾展現了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國家對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對文物的保護和發揚繼承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話題。能經過大浪淘沙淘下來的文物都是精品,文物的保存也不再是實物和文字記載,通過視聽交流手段還會有視頻資料、互聯網影像資料,多媒體的興起為人類保存了很多美好而珍貴的東西。
我們還要實現主題明確的展覽活動傳播效益最大化[2]。展品呈現的方式多樣,結合視聽交流手段,首要的是提高多媒體設備使用率。多用技術手段實現對展品功能最大范圍內的介紹,提供與展品有關的補充性信息,讓觀眾有更多的了解。但在這過程中要注意使用多媒體設備呈現的效果要始終貼合主題和展品本身,為展品服務,最重要的實物還是展品。不同的主題和展品要求多媒體設備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不同的,歷史呈現一定要保證其真實性,不能利用技術手段做出一些不符合歷史的展品效果出來,適得其反。多媒體設備要用在正確的地方,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1.2 融合傳播趨勢
博物館展覽活動不再是單獨由博物館承擔策劃,而是聘請專業的媒體團隊和策展專家,附上一定的商業價值,能夠實現對展品展覽和部分展品拍賣的目的。博物館利用多媒體技術策展,都是多種呈現方式相互融合,多個剪輯組、拍攝組共同完成。融合傳播在展覽活動上的作用很重要,單一模式不適應現代發展潮流,融合是必然趨勢。
對展品的整理和信息資料的收集呈現是整個展覽活動的主體部分,融合傳播能夠將這些信息以講故事的方法呈現給觀眾,觀眾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這種融合傳播方式對博物館的傳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 視聽交流在博物館展覽中的位置
2.1 展覽內容的重要輔助
博物館展覽的展廳陳設是第一形象,能不能快速吸引觀眾的眼球很重要。視聽交流作為一種調動感官運作的方式,是展覽內容的輔助,也是作為展廳展現的建筑。設計者如何將視聽交流運用到博物館展品的展列中是很重要的,否則就失去了時間價值。觀眾觀賞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對展品的充分理解,視聽交流的存在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視聽交流的技術運用要豐富多樣,但不能作為主體凌駕于展品內容的傳輸上。所以,明確觀眾對展覽的需求,對運用視聽交流很重要。
2.2 觀眾需求的著力點
博物館傳播歷史文化的職責使其有明確的角色定位,也就是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同時要兼具服務觀眾的角色,讓觀眾在比較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解相關歷史知識。以前的博物館展列展品是放在保護柜里,旁邊放上注釋,觀眾自行觀賞。依筆者個人之見,去博物館最好找個講解,否則就真是走馬觀花,看完一遍轉頭就忘了。傳統的展覽方式忽視了觀眾文化水平的差異性,博物館專家是資深學者,但不是所有來逛展覽的觀眾都是資深學者,所以運用視聽交流技術,簡單明了,解決了文化差異水平導致的對文物理解不到位的問題。
2.3 適應博物館展覽趨勢
現今各大博物館也注意互相交流合作,博物館為推銷展品會與社會各大機構出聯名款,通過開直播賣貨等各種方式將博物館逐漸推向大眾。視聽交流技術的運用是博物館展現自我的現代化方式之一,讓觀眾在三維與二維、虛與實的互相結合中,欣賞展覽內容。互聯網與多媒體的運用在視聽交流技術中是常見方式,博物館展覽方式的改變是現代化發展進步后做出的必要的選擇。博物館展覽方式呈現方式日益多元化,在視聽交流中的呈現手段逐漸豐富。
3 視聽交流博物館展覽中的技術運用
3.1 視聽交流的展現
視聽交流最終呈現的結果,從最初的視頻剪輯、圖片處理和銜接最基本的方式,到動畫制作、虛擬制作等專業團隊的制作,期間經歷設計、拍攝、制作、成型的繁瑣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從現有材料中截取所需片段,制作成本較小的視頻剪輯類;需投入前期創作的各種人力、財力、物力,制作成本較大的原創拍攝類和動畫制作類。視頻剪輯類就像是一份內容可視化的說明書,入門級教程,讓觀眾對歷史文物有個初印象。原創剪輯類通過還原歷史故事、重新演繹,易讓觀眾身臨其境,回到歷史現場。例如,《國家寶藏》節目請演員演繹與博物館文物相關的歷史故事,讓觀眾觀看。動畫制作類趣味性十足,多呈現故事類,通過敘述與展覽內容相關的故事來吸引觀眾,便于理解。例如,《上新了故宮》節目中,藝人對故宮的文物作旁白介紹,屏幕制作成動畫呈現,活潑生動。
3.2 視聽交流的呈現方式
首先,最常見的方式是圖像與聲音的綜合[3],在生活中也是商戶和廠家很常見的營銷手段。博物館通過聲音與視頻的展現,講述一段歷史,帶給觀眾兩種感官的體驗。觀眾在聽的同時也看到具體的畫像,觀看體驗絕佳。如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的敦煌壁畫展廳,會先在熒屏上放視頻介紹,吸引觀眾買票進展廳實地感受。博物館通過這種方式可實現一些收入。
其次,以視頻為主導,視頻制作的水平越發先進,讓觀眾通過動態的畫面展現來了解歷史,比靜態的文字展現印象更深。例如,重慶市三俠博物館中對三峽地貌的介紹,就是通過動態動畫演繹地貌變化,比文字介紹更容易看懂,對地理知識匱乏的人很友好。動態的視頻呈現需要一定技術手段的支持,需要更多專業人士的參與。
最后,觸屏硬件設施的設立。很多博物館通過觸屏設施讓觀眾親身體驗歷史游戲,趣味性十足的項目活動觀眾更愿意參與其中。例如,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市的新聞博物館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交互式新聞博物館”。多媒體的產生給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進步,博物館的館藏不再是只有專門學習的人員才能了解,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與普通人的距離,消弭了文化的差異,外國友人也越來越被中國的歷史文化所吸引。
4 總結
博物館不僅僅是保存文物、展列文物的地方,更是輸出重要歷史文化的精華場所,它能夠代表一段特色歷史,能夠記錄一段又一段歷史里的珍貴瞬間。博物館是給觀眾參觀的場所,也要注重觀眾的需求,多方調查觀眾對博物館的意見,增加館內的多媒體設備,不僅僅是為展列文物,也為觀眾學習和參觀提供一個地方。能夠越來越多地吸引觀眾,也是博物館展覽和視聽交流研究要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杜瑩.現代博物館展陳的傳播學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6(4):55-61.
[2]王迪.博物館展覽中多媒體內容策劃及寫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3]黃彩霞.博物館展覽傳播中的視聽交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