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 要:“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我國文物工作的重大歷史使命。近年來,全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都在探索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之路,館藏文物開始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文章即以平涼市博物館的工作實踐為例,探討了中小型博物館在文物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的問題及對策,為新時代博物館如何使文物“活”起來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路徑。
關鍵詞: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為新時期的文博事業提出了全新的理論和思考,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平涼市博物館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擔當作為,深入發掘館藏文物的價值與內涵,盤活文物資源,讓館藏文物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尤其是近幾年,在文物保護利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教育、文化研究等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引領社會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結合平涼市博物館在館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談談博物館該如何充分利用文物資源,真正做到讓館藏文物“活”起來。
1 改善基礎設施,做文化遺產的保護者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平涼市博物館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在中央免費開放政策的支持下,文博事業發展工作經費有了比較充分的保障,藏品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事業發展逐漸進入快車道,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日益顯著。然而,和當前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和周邊地區博物館建設發展的水平相比,平涼市博物館舊館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展廳面積僅有2000平方米,1萬多件珍貴文物塵封在庫房無法與觀眾見面,文物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文物養護、修復、研究缺乏場地,沒有專業的文物修復養護場所和開展研究交流的設施設備;館藏文物展示種類、展示手段比較單一,缺少數字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的展示空間,缺乏和觀眾交流互動的平臺和載體,制約文博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因素日趨突出。
為了徹底改善平涼市博物館陳列展覽條件,提高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提升平涼城市文化品位,在中央和省市級財政的有力支持下,平涼市博物館新館于2015年9月開工建設,歷經4年快速推進,2019年9月26日正式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新館總建筑面積22611平方米,館內設4個功能分區、10個展廳,陳列展覽面積近1萬平方米。陳列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青少年教育基地四大板塊,后續還將布設平涼市非物質文化展館、平涼地方志展館等。該館的建成使平涼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和藏品“活”起來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間。
2 打造精品陳列,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講道:什么是好的博物館?不再是建立起大規模的館舍,等待觀眾參觀就是好的博物館,而是要不斷挖掘文物藏品資源,凝練出強大的文化力量,不斷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人們在休閑的時候就會想起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后流連忘返,離開以后還要再來的博物館,這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陳列展覽就是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和社會教育的直接載體和最佳切入點,也是博物館履行職責、實現使命的主要方式。近年來,平涼市博物館為使新館展覽在全國博物館建設推陳出新的歷史潮流中能長時間保持新穎性與創新性,深入研究地方歷史文脈,挖掘地域文化中的重點和亮點,凝練展示主題,邀請組織國內權威文博專家多次赴平涼“把脈會診”,幫助解決陳列展覽中的技術困難和具體問題。2019年9月26日開館之際推出了兩個基本陳列,兩個專題陳列,兩個臨時展覽,引進舉辦了故宮博物院“錦英瑞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特展”,邀請單霽翔先生來平涼出席開館儀式,并在平涼市委大講堂舉辦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講座。開館正值國慶前夕,大氣的展陳環境,精美的文物展品、細致的服務體驗,吸引著周邊省市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日均接待游客量萬余人,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國慶節過后,前來參觀的單位和游客絡繹不絕,平涼市博物館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昔日“高冷”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
3 創新宣傳思路,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社會教育是履行博物館使命、實現博物館宗旨的重要手段。尤其免費開放以來,平涼市博物館高度重視社會教育工作,創新理念,精心策劃,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宣傳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以“五進”活動為主線,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社教服務模式,重點圍繞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傳統節慶假日,創新理念,推陳出新,精心打造了“博樂園”“博游記”“博愛苑”“博古知新學堂”四大社會教育品牌項目,舉辦了“旺狗送福迎新年”等形式多樣的大型文化宣傳及“五進”活動40場次。舉辦了“文物的新裝DIY彩陶創意繪畫活動”等寓教于樂的青少年教育活動53場次。積極招募志愿者,壯大志愿者隊伍,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奉獻精神”等志愿服務活動22場次。現場講解400余場次,拍攝圖片資料2.4萬余張,發放文物宣傳冊和文物知識宣傳彩頁1萬余份,填寫觀眾滿意度調查表600余份,教育工作范圍大,覆蓋面廣,涉及農村、企業、學校、社區、部隊等多個宣教場所,受教人群有學生、職工、官兵、居民等多個階層。新館建成后,投運了690平方米、可容納200人開展活動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分為考古體驗、歷史課堂、4D影院三個區域。開館以來,策劃開展了“博物館的第一天——致敬共和國70華誕”“4D冒險·暢游古今”“童心探古·走進史前”等青少年教育活動10余場次,尤其是策劃舉辦的“國慶七天樂”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動,在學生中產生共鳴。國慶節過后,每周都有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前來參觀,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
4 創新服務理念,做館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的踐行者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院長曾講道:什么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不再是把文物藏品鎖在庫房里,死看硬守就是保護好了文物藏品,而是要讓文物藏品成為文物展品,重回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這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近年來,平涼市博物館緊緊圍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工作要求,積極探索文化服務新模式,盤活館藏文物資源,拓展活動載體,開展了“禮祭昊天·賦頌平涼”廣場實景展演系列活動。聯合電視臺精心打造推出了《平涼珍藏》電視欄目,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積極研發“開館紀念幣”“博物館參觀護照”“筆記本套裝”“絲巾套裝”文創產品,實現了“流動的博物館”和“將博物館帶回家”的服務理念。著眼傳承發展,爭取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館藏精品文物數字化保護,以及館藏書畫、壁畫、銅器、鐵器保護修復等國、省文物保護項目8個,為文物藏品的“活化”展示利用夯實了基礎。利用門戶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集中展示館藏精品,講述文物故事,挖掘文化精髓。通過開展一系列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拉近了群眾與文物的距離,使博物館從“館舍天地”走向了“大千世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新時代賦予文博人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借鑒新時代博物館發展與改革前沿態勢,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切實“讓文物活起來”工作邁上新臺階,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保護者、踐行者、弘揚者、傳播者。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文化遺產必須“活”在當下[N].光明日報,2019-10-20(012)
[2]王啟峰.新時代中小型博物館現狀思考與發展對策——以平涼市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8(2):122-126.
[3]焦麗丹.如何讓館藏文物“活”起來[J].中國博物館,2015(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