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華 辛洪濤 李月偉
關鍵詞:金融科技 ?互聯網金融 ?企業發展戰略 ?國家戰略
為資金融通提供便利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使命。人們之所以投資研發和利用金融科技,是因為實體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金融機構謀求生存發展使然。一方面,金融的使命在于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實體經濟發展中容易出現資金閑余和資金不足。為了提高資金利用率、彌補實體經濟資金需求,金融企業應運而生,并成為專門利用一定技術手段專門為資金供求雙方提供融資便利的專業機構,有效地提高了經濟交易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使命在于以科技為依托為資金余缺調劑提供便利。阻礙金融發展的重要障礙就是因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信任問題。自以銀行為代表的各類金融機構產生以來,金融機構就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緩解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
互聯網成為金融產業重要的信息科技依托。在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時代,“互聯網+X產業”成為金融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在“互聯網+金融產業”大框架下,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成為以互聯網信息科技為依托的資金融通形式,成為傳統金融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甚至2015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信息科技為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正如中國人民銀行于2019年9月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所指出的,“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
金融科技企業是進行金融科技的研發或運用,并為資金融通提供服務便利的非金融類組織機構。這些機構往往是那些名稱中含有“支付、金融、財富”等與金融相關字樣的信息技術、信息服務、網絡技術、網絡科技、智能科技等有限公司。金融科技企業有兩大特征:一是研發或運用信息、網絡、智能等科學技術為資金融通提供服務便利,二是非金融企業。以這兩個特征作為基本標準,當下S省金融科技企業大致涉及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和網絡眾籌三大領域。
S省第三方支付企業發展整體比較平穩。截至2019年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數據整理可知S省第三方支付企業11家。在數量上,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數量與2017、2018年相同,依然保持11家;在業務類型上,在全國七大業務(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受理、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固定電話支付)中,第三方支付企業主要包括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和固定電話支付三類。從金融牌照種類及其業務覆蓋范圍看,在央行頒發的預付卡、網絡支付和銀行卡收單三類金融牌照中,第三方支付企業預付卡牌照許可的業務覆蓋范圍在河北的有1家,在北京的有2家,Q市的分別有2家;有全國性網絡支付業務牌照的有5家;有銀行卡收單業務牌照的共有2家,其中一個業務范圍為全國,另一個在S省。
S省P2P網貸企業數量驟降。截至2019年底,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統計分析可知,S省正常運營的P2P網絡借貸企業數量由2015年底的380家降至28家,占全國正常運營P2P網貸企業總數量的2%,網貸企業數量遠低于廣東、北京、上海等兄弟省市。
S省網絡眾籌企業大多為權益類眾籌平臺。據眾籌家官網披露的網絡眾籌企業信息整理分析可知,截至2019年底,S省網絡眾籌企業共有32家,占全國網絡眾籌企業總數的12.6%,分別比廣東和北京少了16和34家。在S省的網絡眾籌企業中有16家屬于權益類眾籌平臺,占平臺總數量的50%。
S省金融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第一,“科技性先天不足”。S省現有很多金融科技企業原來不是金融機構和網絡信息科技公司,科技研發和運用能力受到“先天”限制,但這些企業卻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產業東風開始從事以網絡信息科技為依托的金融服務業務。比如,在32家網絡眾籌平臺中有53%是由農業、商貿、投資、服務類公司搭建的,它們原本不屬于金融科技機構,屬于“科技型先天不足”、后天嘗試運用網絡信息科技從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特殊企業。
第二,金融科技服務覆蓋區域較少。第三方支付企業、網貸企業和網絡眾籌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六、五和四。在金融科技服務覆蓋面上,S省絕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主要服務于自身或相鄰省份。當前S省具有全國網絡支付資格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僅有5家,還有55%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沒有覆蓋全國的網絡支付資格。
第三,金融科技企業專注的領域過窄。一般而言,金融科技企業專注的領域越窄,則提供的金融服務面越小。比如,S省32家網絡眾籌企業中,專注汽車和二手車眾籌領域的網絡眾籌公司分別占71%和31%,其他的29%的網絡眾籌企業的眾籌業務散布在農業、紅木家具和綜合領域。
第四,金融科技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脫節。一方面,S省金融科技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脫節。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可知,網絡借貸服務雖然屬于“互聯網+金融”,但不屬于現代金融服務業,而此類公司在S省有28家;另外,股權眾籌被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范疇,而網絡眾籌企業中僅有1家從事股權眾籌服務。另一方面,S省金融科技企業與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脫節。作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S省及其各類經濟主體都應該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做文章,而S省金融科技企業也應該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但查遍這些金融科技企業官方網站,卻基本沒有發現金融科技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字樣或信息。
第一,加強“后天”的金融科技研發、合作和運用。建議各類金融科技企業多尋求與網絡信息科技公司的合作,積極進行科技研發,加大研發投資力度,把最新成果擇機運用于新舊動能轉換的企業,服務于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豐富新興戰略產業中現代金融服務業務和產品。
第二,擴大金融科技服務的地域覆蓋面。通過擴大分支機構或者并購等形式,利用網絡信息科技手段,順應萬物互聯的大趨勢,把金融科技服務的地理區域做合理延展,從而順應和滿足產品和要素跨地域流動的需求。
第三,促進金融科技企業專注領域多元化。專注領域的多元化本質上是金融科技企業業務品類的增多或業務范圍的延展,是對客戶個性化、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追蹤和滿足。只有滿足多元化需求,形成不同的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金融科技企業才有可能獲得發展。
第四,使金融科技企業發展戰略服從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在政府主導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金融科技企業在內的各類經濟主體必須以國家戰略為依據,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通過自己發展戰略的實施,在實現自己發展目標的同時,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國家宏觀目標的實現。
第五,對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做出杰出貢獻的金融科技企業給予政策扶植和優惠。政府應該物色金融科技企業助力現代金融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方面的典型,給予一定的扶持和財政、金融政策優惠,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羅福周,陸邦柱,方永恒.我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8(3):98-101.
[2]許多奇.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社會特性與監管創新[J].法學研究,2018(5):20-39.
[3]韓涵.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分析報告[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8(4):108-122.
[4]周雷.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機制、發展歷程與前景展望[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9(10):13-17.
[5]李詩洋.金融科技賦能首都金融業新發展[J].國際融資,2019(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