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穎
【摘要】作為黨的喉舌的傳統主流媒體,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如何與時俱進,打造新型的主流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大課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就是強化媒體的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是自身轉型升級、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媒體融合可以構建及時有效的信息公開機制、構建公眾表達和政府回應機制,構建信息化政民溝通機制,因此,它不僅僅是媒體自身發展的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關乎民族復興大計。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播電視轉型;創新
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四級辦臺”,即中央、省、市、縣辦電視。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作為傳播渠道之一的電視,必須融入媒體融合之中,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與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盡快轉化為新型主流媒體。中央、省、市電視臺因為人才、資源、政策等優勢,正在加速融合轉型,而作為與群眾距離最近的縣級廣播電視臺,該如何轉型升級呢?它又該如何處理好“四個關系”呢?
一、縣級廣播電視臺的現實狀況
作為四級廣電媒體網絡最底層的縣級廣播電視臺,因為覆蓋面、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的限制,呈現出節目內容較為單一、缺少影視資源、廣告經營滯后等問題,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縣級廣播電視臺舉步維艱?;ヂ摼W時代,信息碎片化、渠道多樣化、資源易傳播化,讓傳統的電視受眾趨于小眾,定時收看、固定場所收看,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2005—2012年是電視行業大發展的黃金期,與其他行業一樣,這段時間,人員擴張、頻道增多,電視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于傳統的事業單位性質和財政供養政策,縣級廣播電視臺的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廣告收入。2013—2018年,隨著房地產廣告、醫療廣告監管力度的逐步加大,加之新興媒體發展迅速,受眾分化嚴重,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呈現斷崖式下滑。據了解,全國的電視行業在這個階段都進入了寒冬期,部分地市級廣電媒體發不下工資成為常態,縣級廣播電視臺更是艱難。
另外,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還處于初期階段,還有許多障礙,面臨諸多的挑戰,還存在新媒體人才匱乏,市場機制不成熟,企業管理模式不成熟,員工觀念跟不上,企業盈利率低,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等很多問題。[1]
二、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優勢
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边@個講話無疑給縣級廣播電視臺帶來了發展轉型的契機,由縣級廣播電視臺轉型升級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臺、報、網、端、微”融合發展,是很多縣級融媒體中心正在探索的發展之路。
融媒體增強了社會的透明度、搭建了民意表達的平臺,成為民意訴求的集散地與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戰??h級廣播電視臺具備人員優勢、設備優勢、技術優勢,只需要在原有的平臺上真正實現流程優化、平臺再造、資源整合,就會很快打造成為新型的區域性主流媒體。
從2018年開始,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基層試點開始在一些地方推進。2018年2月,浙江青田電視臺與青天僑報社合并成立了青田傳媒集團。2018年4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大河網與安陽縣聯合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2018年7月6日,湖南日報社與瀏陽聯合建設的瀏陽融媒體中心掛牌;同日,在陜西延安富縣舉行了陜西省縣級黨委政府集中宣傳平臺上線儀式;還是同一天,四川省市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會在達州市召開。2018年7月21日,北京海淀區融媒體中心掛牌;2018年10月,河南省焦作市以兩個縣為先行試點,半年之內在六個縣(市)全部建成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后,全國掀起了縣級媒體發展的第四個高潮——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
這些縣級融媒體中心均是由傳統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整合政府網、新聞辦后掛牌成立的,實際運行中,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他們在運行體制、經費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改善。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新型區域性輿論場的主陣地,也是縣級廣播電視臺轉型升級的主方向,能否在這次媒體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歷史機遇,優化流程、再造平臺,是縣級廣播電視臺的最后稻草。
目前,各地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在加緊建設,初步形成以下三種模式,即“廣電+報業”的“中央廚房”模式、以廣電為主的傳播矩陣模式、縣域傳媒集團模式等。因為縣域報紙早已經改革成為地市級報業的子報,以廣電為主導的移動傳播矩陣模式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主流。就縣級廣電的受眾黏性和規模而言,廣電為主導也更具優勢。
但是,報業集團媒體融合的競爭、上級媒體融合后的向下延展,以及商業媒體(自媒體)的琳瑯滿目,以廣電為主導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并不是鐵板一塊,不能像傳統電視行業一樣以區域性老大自居,還需要不斷自我加壓、自我創新,不斷前行。
三、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
正如美國媒介分析家亨利·詹金斯所說: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我們已經身處融合文化之中。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如何與新媒體融合共贏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兩者只有并存、互補、融合、創新,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輿論場”,才能實現網上、網下輿論同頻共振協同發聲,努力唱響時代主旋律,聚合社會發展正能量。[2]
目前媒體融合還處于發展的過程中,學者們對其總結的角度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學者李良榮、周寬瑋認為融合不是單純媒體形態的融合而是一種全方位的、深層次的融合。[3]本文傾向于“融合”不是簡單的糅和和機械的疊加,而是一種既符合媒介特性又符合社會需求的一種融合,縣級融媒體中心更需要融合地方政務和社會服務。
對于傳統媒體如何實現媒體融合,傳媒領域的專家學者更多的是從媒體自身的發展來研究,集中在體制、理念、流程、人才幾個方面。[4]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的融合戰略》一文中談到當前傳統媒體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未來的媒體融合發展道路。[5]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在2014年《媒體融合:面對國家戰略布局的機遇及問題》一文中,對我國媒體問題從觀念、規制、改革、經營、人才五個方面進行了概述。[6]
四、用“頂層設計”布局轉型發展的總方案
進入互聯網時代,媒體用戶的特點呈現時間碎片化、需求個性化、場景移動化等特點。傳統的廣電媒體應該發揮長期以來積淀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積極布局生態系統,擴展應用場景,實現一云多屏、多屏互動、無縫銜接,從而實現內容融合、渠道融合、終端融合。
本土化定位,是對融媒體中心規模的清晰認識,作為縣屬媒體機構,要以服務本地為第一原則,匯聚基層新聞事件,輻射全縣,樹立區域內部權威和親民的形象,成為百姓獲得本地信息、獲取區域服務的首選和必選平臺,全面提升傳播力;融媒體宣傳,是融媒體中心發展的路線,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宣傳工作要做到覆蓋全渠道、產品全供給,形成輿論引導網絡,突出熱點事件,打造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化融媒網,加強黨媒的權威區域引導力;平臺化發展,是融媒體中心發展的方向,黨的新聞輿論引導不是單兵作戰,需要集中力量,形成陣地。在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聚合區域內所有媒體單元,海納百川,形成宣傳合力,塑造核心輿論影響力。
(一)用“用戶思維”模式武裝基層媒體的頭腦
傳統媒體時代,我們也在使用“平臺”,但這種“平臺”是資源集成、權利集中的播出平臺,采、編、制、播是“單向流動”,只有傳播,沒有分享、反饋、互動,不能適應共建共商共享的社會需求。縣級廣播電視臺的轉型升級不能僅僅考慮節目的升級、技術的的升級,更應該考慮傳播渠道的升級,要運用“水波輪”理論,實現一次采集、多屏分發,與用戶有效互動,讓新型的主流媒體兼具“社交基因”。
同時,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降低身段,以服務者的形象再造傳播模式,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革新,需要不斷地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提高。焦作市以縣級廣播電視為主導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思想教育方面著力下功夫,同時還建立了嚴格的考核考評機制,以內容的關注度和引導力為標準,讓用戶給從業者打分,在短時間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用“四全媒體”標準鍛煉新隊伍
媒體融合過程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不斷出現,信息就像身邊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讓我們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也給我們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種挑戰對新聞工作者是意識的挑戰、技術的挑戰、業務的挑戰,更是“工匠精神”的挑戰。與上級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相比,縣級廣電人員的全面素質相對較低,但敬業精神從不缺乏,缺乏的是“快速、高效”的流程要求和對新技術、新設備的熟練運用,以及對用戶需求的反饋意識。
縣級廣電工作者的“四力”培養也是必要的。腳力體現的是實踐思維、群眾思維;眼力體現的是政治眼光、戰略思維;腦力體現的是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筆力體現的是用戶思維、創新思維。黨管媒體,廣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俯下身子服務群眾,傳播的內容要全、細、深,傳播的形式要活、靈、趣。
五、用“媒體+”概念打造縣級廣電的新業態
縣級廣播電視臺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系統。它不僅要和各種新興媒體相容,還要和地方的政務、服務相融,這是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新的發展路徑。
縣級廣電主導的融媒體中心建設將打通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連接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它不僅要為媒體融合的大格局提供最鮮活的信息資源,更要為基層群眾提供服務的平臺、政民溝通的平臺、惠民政策落地的平臺和黨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平臺。
縣級廣電主導的融媒體中心要積極融入中央、省、市融媒體平臺,積極融入基層治理的大數據平臺、積極融入服務群眾的政務平臺,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才是縣級廣電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例如湖北廣電“長江云”新媒體平臺在同名App和微信公眾號中推出“全省政務通”,匯聚全省政務微博、微信、App終端,致力于實現政務信息一鍵獲得,政務微博微信一鍵關注、政務App一鍵下載,建立全面覆蓋的政務服務平臺入口,使之成為服務群眾的便民“掌中寶”。
從2019年開始,河南省各地市的縣級廣電融媒體中心開始依托省級媒體集團技術平臺優勢,對縣域內所有政務、新聞等宣傳資源進行融合,形成融媒體中心托管、部門合作共辦的融合方式,造就“新聞+政務”的宣傳矩陣,將全縣各級各單位宣傳投入、信息報送、對外推介等化零為整。同時,有效拓展“媒體+”業務,打造“媒體+服務”“媒體+監督”“媒體+文化”“媒體+房產”“媒體+活動”“媒體+農業”“媒體+生活”等新模式,從單一廣告收入向多元化產業轉型。同時,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還積極探索在教育、醫療、交通、文旅、信用體系、就業、治安、環保等方面的應用,開發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業務。
六、結語
縣級廣播電視臺的轉型方向就是融媒體中心,這是新時代的新方略??h級融媒體中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它既是一個新聞宣傳的集成平臺,又是一個綜合智慧治理平臺,還是地方的大數據管理平臺,縣級廣電能轉型到這三個功能平臺,就會大有作為。
目前,縣級廣電轉型融媒體中心成功的案例比較多,如浙江長興、河南項城、江蘇邳州等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值得我們關注。從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們發現,縣級廣電轉型之后,不僅要重視全新的傳播手段、建立數字化的采編發流程,同時會更加重視內容的建設,堅持黨媒立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弘揚正能量、堅持“內容為王”。
縣級廣電轉型融媒體中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新聞業務整合,還要提升到縣域智慧治理平臺高度,去構建鏈接政務、商務與服務的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黨媒的建設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呼應群眾的服務訴求。
參考文獻:
[1]梁杰.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7(4):91-93.
[2]吳震.論新媒體時代話語引導能力的創新[J].新聞愛好者,2014(1):38-42.
[3]李良榮,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8):16.
[4]翟學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分析[J].科技傳播,2017(20):25-26.
[5]胡正榮.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的融合戰略[J].傳媒評論,2015(4):48.
[6]蔡雯.媒體融合:面對國家戰略布局的機遇及問題[J].當代傳播,2014(6):8-10.
(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