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月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相繼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全球價值鏈開始重構。全球價值鏈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大國為核心,邊緣國家主動嵌入全球核心價值鏈,并逐漸形成了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區域價值鏈。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沖擊主要通過各國之間的中間品貿易渠道展開。從中長期看,價值鏈“國內化”的趨勢會重現或加劇;數字經濟將通過數字化服務貿易與智能制造得到進一步發展,可以部分抵消制造業價值鏈“去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加強高效和安全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將成為國家和企業層面的一個重要事項。
1992年以后,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逐漸由新興經濟體接管;2000年以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始終高于發達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前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的比重已超過發達經濟體。
改革開放以來,以國際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使加工貿易一直在我國外貿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外貿發展方式使我國長期被鎖定在價值鏈的中低端,而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掌握。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由國際循環為主向國內國際循環雙著重方向轉換。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經由金融危機前的60%以上的水平逐年回落,2019年僅為31.8%,與20世紀末的水平相當。最終消費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占GDP之比逐年上升。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7.8% ,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本文節選部分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