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

這個時代是醫療與技術融合的時代,把醫學從藝術變成工程,這是時代發展的基本需求,數字技術將為醫療提供一個更大的創造新醫療的空間。
從高度依賴個人經驗、不可復制、沒有規模的傳統醫療模式向減少差異、可普及、可度量、過程可控、可快速推廣的工程化醫療模式轉變,一直是我們的發展目標。
我們的熙康云醫院平臺注?通過構造協同式新醫療路徑和臨床工程化讓醫院的差異化變小。基于工程化和連接為基礎的人工智能不是用來解決好醫生看不了疑難雜癥的問題,而是讓那些不怎么好的醫生可以更好地看病。如果不怎么好的醫生水平提升10%,這比好醫生看了一兩個疑難雜癥更有意義。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大山里面的醫生有寧波醫生的水平。
熙康是東軟旗下專注于健康管理與服務的獨立品牌,業務包括:區域與自助式健康體檢中心、物聯網健康感知終端熙康行表、云健康服務平臺熙康網,形成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服務模式,貫穿健康管理的全過程,為用戶提供高品質、智能化、信息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我們通過工程化的方式讓大小醫院的差異性減小,讓診療行為更規范。通過工程化的手段把任何一個醫療的過程變得可普及、可拷貝、可監控、可度量,這就是云醫院平臺的價值體現。醫療工程化讓好醫院更大,好醫生更多,這是云醫院的目標。
我們看待醫療的公平性,醫療能力的普及性上,工程化十分重要,醫療的鴻溝就是缺少工程所面對的問題。首先知識上是割裂的,機構之間的差異很大,生態上更為復雜。中國的商業保險相對不發達,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醫院診療數據不透明,商業保險不敢為不透明的服務做保險。如果我們今后是一個完全透明的,所有的醫院的數據都是公開的,我相信也是商業保險得到發展的時候。
我們看待醫院的收入,今天醫院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是來自醫保,醫保如果強制用人工智能,用規則來控制醫院的費用,中國的大部分醫院的經營情況可能不是今天的數據。我們在有的城市做過實驗,系統一上,幾千萬就沒了。商業的保險,不存在這個邏輯,商業保險就是要為這個錢負責,它要跟醫院談判、成本談判,這些都會對促使醫院的變革發生。今天醫保也開始成立新的組織,用技術構造新的平臺,我認為兩個趨勢是一定的,醫院透明的經營時代要開始了,另外醫院像過去那么容易生存的時代結束了。
關于醫療的QCD(質量、成本、交付的可控性),質量應該從診斷開始,從服務、康復開始。一個芬蘭的醫院管理集團,他管理了芬蘭700多萬人口。沒有像我們管理的那么復雜,保險管理給一個老百姓3500美金,最大的努力是讓客戶不去醫院,能不吃藥就不吃藥,能不看病就不看病,能鍛煉就鍛煉,他把這個叫以價值為導向的醫療服務。
未來的醫學工程化一定是數據驅動的,我們看到更好、更精準的診斷都是依賴于數據。我們看到未來的醫療一定是連接的,連接就是分享知識、減少差異、共享資源。未來的醫療一定也是智能化、數字化的,醫生的診療個性化差異將會大幅度降低。
改變一:云醫院構造了醫療協同平臺。東軟熙康通過構建和運營城市云醫院、醫聯體、專科聯盟的平臺,通過連接和工程化新醫療服務路徑解決了很多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服務能力差異化問題。比如,東軟熙康和寧波衛健委合作建設運營的寧波云醫院平臺,在眾多的懷疑中不斷堅持、不斷挑戰,構造了超越傳統醫療模式的城市協同醫療平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生殖醫學專科聯盟,通過工程化連接形成了統一的技術標準、臨床路徑和診療規范,有效促進了北方地區生殖健康相關疾病整體診療水平的提升。
發軔于工程化連接的協同診療正在讓大小醫院的差距逐步縮小。東軟與國內腦卒中權威醫院——北京宣武醫院共同打造了一個腦卒中平臺。北京宣武醫院用方法論、平臺化、數字化連接了40多個縣級醫院,患者如果得了腦卒中,到縣醫院進行CT進行掃描,掃描的結果到平臺進行計算,平臺計算后給出治療方案,這個治療方案來自于宣武醫院的專家們的多年經驗總結,它們被數字化,成了方法論。目前,每天都有基層醫院與宣武醫院進行協同診療。腦卒中病人搶救的黃金時間一般只有3到4小時。通過被工程化的協同診療技術,生命被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
改變二:智能醫療,讓AI賦能基層醫療能力。人工智能影像解決方案使得在1.5T磁共振系統平臺上5分鐘內一次性采集獲得10種以上的對比首次成為現實,為腫瘤、腦中風、神經退行性病變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精準的信息。
寧波云醫院推出的“自助微診室+智慧云藥房”,實現自檢、遠程問診、結算、購藥等全流程自助服務,以“機器”代替“人工”,有效緩解基層醫療站點(衛生室)布局與全科醫生人力資源緊張的矛盾。試點應用的AI眼底篩查、臨床輔助決策CDSS等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則會進一步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我們還在建立大數據的腫瘤診斷,做了關于標準化的病例診斷,應用了百度的大數據技術,腫瘤診斷正在變得越來越智慧,同時,在寧波,我們還做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慢病風險評估預測。
改變三:讓數據驅動醫院卓越運營。醫院精細管理工程,幫助醫院理解數據、分析數據,告訴院長,在醫院的技術上如何懂數據,如何在控費的情況下,讓醫院有更好運行的效率;醫保控費,在這里面我們有大量的審核控制不正當的獲取醫保費用的醫院的行為監管;我們還成立了智能醫療研究院,幫助專家把他的醫療方法論轉化成工程化的數字化醫療路徑,包括協同的路徑,我們在胸痛、腦卒中方面有一批大學的教授,在平臺上做研究。
醫療與技術融合的時代是生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我們看到任何一個醫療行為的變革都是在生態里面的變革。當我們把互聯網平臺用到醫院的平臺上,如果沒有醫生和護士的積極性,每一個病人就不會獲得更好的服務。
*注:熙康是東軟旗下專注于健康管理與服務的獨立品牌,業務包括:區域與自助式健康體檢中心、物聯網健康感知終端熙康行表、云健康服務平臺熙康網,形成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服務模式,貫穿健康管理的全過程,為用戶提供高品質、智能化、信息化的健康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