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婷,王倩琪
(湖南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衡陽 421002)
建黨80 周年和黨的十六大后,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股“紅色旅游”熱潮。黨的十九大的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號召讓更多人有了重溫紅色記憶的想法,更是帶火了“紅色旅游”。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中國的“紅色旅游”帶出了國門。 衡陽地處南岳衡山之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涌現出無數志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因此有許多紅色旅游資源。 但因地理位置原因,并不廣為人知,遑論走出國門。要將中國的“紅色旅游”帶出國門,首先就要處理好景區資料的翻譯問題。
筆者以中國知網為搜索平臺, 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及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了跨庫檢索,運用高級搜索功能,檢索方式為:主題=紅色旅游and 翻譯(精確匹配),文獻查詢時間節點為2019年6月13日。 搜索到與紅色旅游翻譯相關的文獻是從2008年開始,共檢索出153 篇文獻。 其中碩士論文25篇,博士論文2 篇,中國會議2 篇,國際會議1 篇,期刊123 篇。筆者對153 篇文獻按照年份用CNKI 計量可視化功能進行統計,并在excel 中繪制圖表,如圖1 所示,其中2019年為CNKI 預測值。

圖1 相關文獻年度發表分布情況
從圖1 中可以看出, 國內紅色旅游翻譯的研究最早是2008年鄧顯奕和鄧大飛發表的《廣西紅色旅游區紀念場館解說詞翻譯概述》。該文認為紅色旅游翻譯的研究在中國是比較新的一個話題, 而專門針對紅色場館解說的翻譯研究更有待開拓[1]。肖群在博士論文中指出“……絕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一般旅游資料的英譯問題和翻譯方法”,他提出要“對比分析中英旅游資料的特色和風格”[2]。 通過對所選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如圖2 所示。圖中各個圓圈的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圓圈越大,表明相應關鍵詞出現次數越多。 出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有:文本翻譯,外宣翻譯,旅游文本,對外宣傳等。 從圖2 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紅色旅游翻譯屬于外宣翻譯。 還有的學者從功能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視角,目的論,文本類型理論,跨文化等視角下研究紅色旅游翻譯。 例如: 肖群的博士論文“功能主義視角下紅色外宣資料英譯:問題與對策”;閆鳳霞“生態視角下的紅色旅游文本翻譯”;張景成,況亞琦,陳璐“文本類型理論視角下的江西紅色旅游外宣翻譯”等。

圖2 關鍵詞共現網絡
呂俊是國內最早將傳播學與翻譯學結合進來研究的學者,他提出“翻譯學是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3]。楊雪蓮在博士論文中指出“傳播學與翻譯有著共同的本質,即信息的處理和交流”[4]。旅游翻譯的受眾是母語為非漢語的游客。 翻譯的目的在于如何在忠實傳達原文意義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游客。所以要處理的問題也就是:(1)譯者如何把原文的信息傳遞給游客;(2)如何能夠使游客準確領會原文信息, 以實現翻譯的目的。翻譯涉及兩種文化之間的傳遞。而紅色旅游文化則具有中國特色。讓外國友人來參觀紅色景區,更主要的是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 領略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精神。 顯然,準確地傳達紅色文化的精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國外對中國的敵視, 認可中華民族在實現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上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因而在傳播學指導下,研究紅色資源的翻譯是可行的。
紅色旅游翻譯是指針對紅色景區, 紅色文化等文本的翻譯。根據傳播學思想,任何信息的傳遞和交換都可視作傳播現象[5]。 照此觀點,紅色旅游翻譯就是一種傳播行為,本質上是跨文化傳播,只有遵循傳播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在傳播學指導下,紅色旅游翻譯應遵循效果為先的原則。
紅色旅游翻譯旨在將中國紅色思想、 紅色文化傳播到更廣的國際社會, 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領略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精神,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 所以傳播效果是紅色旅游翻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948年,拉斯韋爾提出了著名的5W 傳播模式:誰(Who),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對誰說(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6]。 5W 模式下最核心的就是傳播效果。在傳播學視閾下,紅色旅游翻譯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就要得到外國受眾的認同。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 “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 等因素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在翻譯過程中,“誰”指的就是譯者;“說了什么”指的就是譯文,“通過什么渠道”指的可以是網絡宣傳資料,也可以是景點實體宣傳資料;“對誰說”指的就是外國友人。
針對效果為先,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對紅色資料原文進行修改。 在中國湖南紅色旅游網上,搜索衡陽,可以找到“‘衡陽抗戰紀念城’景區”的介紹[7]。通過分析該介紹,發現該文本共665 個字,共兩段。 在第一段介紹了景區地點, 以及景區地位, 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 級旅游景區”等。第二段用227 個字介紹了這場保衛戰。接下來,交代景區名字的由來。 最后用45 個字說明主要景點。可以看出, 這篇景區介紹花了1/3 的篇幅描繪這場保衛戰,主要景點也放在了文章最末。這是典型的中式旅游介紹寫法。花大量篇幅渲染故事。傳播學5W 模式下“對誰說”(To whom) 是翻譯過程中需要時刻考慮在內的一個因素。譯者需要從讀者角度出發,考慮譯文能否被讀者接受,而不是僅僅考慮,翻譯譯文是否正確。 如果直接將該文翻譯成英文, 其英文行文肯定不符合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閱讀習慣。
故在翻譯之前,要對原文進行修改。 從受眾出發,結合平行文本分析,參照美國林肯紀念堂的介紹[8]。 首頁用82 個單詞簡要介紹了紀念堂的情況,用109 個單詞介紹了林肯的生平,用28 個單詞介紹了紀念館有哪些其他建筑。而在關鍵詞下面添加超鏈接,點進去會有更詳細地介紹。所以可以參照林肯紀念堂的行文,對衡陽抗戰紀念城進行修改。第一段介紹景區地點,及主要景點,將刪除諸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文字。第二段描述保衛戰故事,也可以精簡,然后采用超鏈接方式,詳細刻畫該故事。 而1945年參議仁義長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這些信息則可以省略。“6.22”“七.七” “8.8” “9.18” “12.9”等重大紀念日則需加注釋,加以解釋。
原文修改好之后,便可動手翻譯。 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名稱的翻譯,比如,“衡陽抗戰紀念城”該如何譯?通過在網絡以及景區搜索,筆者都未找到“衡陽抗戰紀念城”的官方翻譯。故在翻譯該名稱時,可以借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譯名“The Museum of the Wa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9]。兩者都是屬于抗戰紀念,所以可以借鑒。因此,可將“衡陽抗戰紀念城”翻譯為“The City of the War of Hengyang People’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而“6.22”“七.七”“8.8”“9.18”“12.9”等重大紀念日的翻譯,如果原文不加注釋,那么在翻譯時,則需加以解釋,否則,對外國友人來說,很難理解為什么該日期是一個重大紀念日。
要將紅色旅游帶出國門, 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翻譯這個問題。筆者在分析國內紅色旅游翻譯的研究后,提出將傳播學與翻譯學結合起來, 用傳播學理論指導紅色旅游翻譯, 提出在翻譯過程中要堅持效果為先的原則,首先對紅色資源文本進行修改潤色。在翻譯過程中可參照同類文本的官方翻譯,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對于效果為先的原則,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