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寶,李菊霞
(安陽市龍安高級中學,河南安陽 455000)
為了了解當下普通高中學生的地圖素養,2018年,我們對安陽市8 所普通高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看出, 高中學生的地圖素養普遍較弱。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不僅體現了地理學的學科特征,而且可以直觀鮮明地展示地理知識。借助地圖,我們可以解釋地理原理,增強教學效果。可見,培養和提高高中生的地圖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筆者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 淺談一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地圖素養。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 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從地理課程的目標要求來看,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培養和提升高中生的地圖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這與實現知識與技能課程目標的要求是一致的,通過讀圖、析圖和用圖的過程就體現了課程目標的過程和方法目標, 從而也能夠更好的增強高中生的地圖意識和豐富其地圖情感, 為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目標打下很好的基礎。 同時提高地圖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等,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圖對學生而言大多是單調的,乏味的,甚至艱澀難懂的。因此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使學生學會多視角、多層次、多形式地閱讀地圖。
2.1.1 增強地圖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在地理教學中,除了使用傳統的地圖、表格、圖片、漫畫等形式外,還可以廣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視頻、谷歌地圖等多種形式來呈現。 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更具趣味性,調動學生讀圖的積極性,營造直觀、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
2.1.2 講古今故事,增強讀圖興趣
例如,在西亞教學中,通過向學生展示不同尺度下的四幅地圖見圖1、圖2、圖3、圖4,結合現代“一帶一路”的倡議,再通過講解中東戰爭、阿以沖突等事件,向學生提問。
(1)請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交通位置方面描述西亞的地理位置特征, 并思考其地理位置對氣候特征的影響。
(2) 結合地理位置特征、 氣候特征和資源分布特征,分析西亞地區沖突多發的原因。
這樣講解, 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對西亞地理特征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不同比例尺下區域地圖的變化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 讓學生關注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學會從時代背景下思考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讀圖興趣。
讀圖技能是一種綜合能力, 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技能,須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學會發現地圖上有效的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促成學生地圖素養的提高。 下面以東南亞為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讀圖技能。
2.2.1 “眼”觀圖
在東南亞一課的教學中, 當講到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時,請學生思考原因。學生查閱地圖《地球內力作用形成板塊運動》和《東南亞地形圖》得知:馬來群島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 所以多火山地震。
2.2.2 “嘴”說圖
能夠將地圖上觀察到的顯性和隱性地理事物進行描述和闡釋。當講到中南半島河流時,請學生們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并解釋原因。 學生查閱《東南亞地形圖》和《東南亞氣候類型圖》, 發現中南半島的大河多發源于中國,上游流經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切割成“V”形河谷,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河谷寬闊。 這些河流主要流經熱帶季風氣候區, 所以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多夏汛,無結冰期。
2.2.3 “腦”想圖
設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形成腦中地圖。 當講到東南亞氣候類型時, 學生通過讀圖很容易找到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為: 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接著向學生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是什么? 然后學生腦子里開始回憶《全球大氣環流圖》《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和《亞洲的季風環流圖》,進而得出結論: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影響,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2.2.4 “手”繪圖
除了通過各種途徑認識地圖外, 還可以讓學生試著手繪地圖。東南亞一課布置的課后作業為:學生手繪東南亞地圖,要求標出主要的經緯線、海洋名稱、島嶼和半島名稱、地形區、河流、氣候類型等重要信息。這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會將地理信息進行文圖轉換,將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觀化, 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地理事物,形成科學的地圖思維過程。
掌握讀圖方法,才能在讀圖時,快速、準確、完整地提取信息,提高讀圖效率。例如,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讀圖。
2.3.1 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板塊位置。
(2)地形:地形類型,地勢起伏,海岸線。
(3)氣候:類型,分布,成因,特征。
(4)水文:主要河流、湖泊名稱,分布,水文特征。
(5)植被:主要植被類型及分布。
(6)礦產資源:主要礦產資源類型及分布。
(7)土壤:類型,肥力。
2.3.2 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1)農業:農業類型,分布及農業區位條件,主要農作物。
(2)工業:工業類型,分布及工業區位條件。
(3)交通:交通方式,分布及交通區位條件。
(4)居民:人種,語言,宗教信仰。
(5)城市:分布及經濟發展水平。
(6)商業貿易:發展水平。
應當注意的是, 同一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具有相關性,在分析問題時應具有整體性思維。但是不同區域側重點有所不同,所以學習區域地理時,不僅要面面俱到,更應該重點突出,抓住每個區域主要特征。
2.4.1 教學中多使用地圖,并使用地圖規范用語
筆者作為一名地理教師, 在教學中應該養成多看圖、多用圖、多指圖的習慣。 例如,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應該多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每個區域的地理特征,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多使用規范用語, 例如, 在指圖說明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時,用“東、西、南、北”代替“上、下、左、右”。
2.4.2 生活中,營造良好的地圖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的地圖素養, 營造良好的地圖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校園、 教室甚至家里懸掛一些地圖,從多角度、多維度創設地圖學習氛圍,拓展地圖學習空間,就能使學生逐步鞏固地圖知識,養成地圖學習意識和習慣。
地圖不僅是一種教學工具,更是一種學習工具;不僅是書本上枯燥乏味的幾張紙, 更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地圖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地圖素養也成為新時代公民必備素養之一。 所以,培養學生的地圖素養,也應該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