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活動日趨緊密,一帶一路也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都帶來好處。
【關鍵詞】一帶一路,貿易,東南亞
一、中國經濟發展概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地位也不斷提升,近年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的拉動,首先,在投資方面,自2012年至今我國對外投資存量呈逐漸上漲趨勢,投資凈額在2017年有些微下降,我國對外投資國家遍布全球。中國躋身于世界投資大國中,一直秉持著雙贏的合作理念,與周邊合作國家簽訂一系列優惠條款,為周邊國家帶來很多的發展機遇。正如在簽訂了“一帶一路”之后,中國以大國風范,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其次,在消費方面,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經濟大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購買力水平也不斷增加,不管是國內的消費品還是國外的消費品,中國的消費能力較強,進而也不斷促進了貿易的進口。最后,隨著對外開放,“走出去”在戰略的實施,我國不斷拓寬國外市場,同時增強自身發面創造的能力,從全球價值量中下游不斷向中上游移動,從單純的加工貿易,轉向產品研發,品牌開發。而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再一味追求高速發展,轉而向高質量,中高速發展轉變。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也變為,新興投資、新興消費、一帶一路。
近十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遞增趨勢,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3432.8億元,較去年同比上升7.3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5538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7.28%。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良好,對外開放程度高,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就業率增加稅收等都產生了甚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作為貨物貿易大國,中國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在進出口方面也有很高的成績。從下列數據可看出,中國2018年對外貿易主要指標數據,貨物進出口總額在2015年有所下跌后,咋2016年到2018年得到迅速上升,并于2018年達到305008.1億元人民幣。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額7918.8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1349.7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430.4億美元。如圖一中國歷年進出口數據看來,雖2015年,2016年數據有所下降,但總體水平較高。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的進出口額從2014年6520.2億美元,至2018年7918.8億美元一直呈遞增上漲的趨勢。外商直接投資額增長態勢良好,對外投資流量卻逐年呈下降趨勢。
隨著國際化、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與許多國家建立起友好的合作關系,歐盟、美國、東盟都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于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更是給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新的發展。表1展示了2018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進口額與出口額總量前十的國家。一帶一路貫穿了亞歐非大陸,會員國遍及136個國家和地區,從表一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地區與中國的貿易活動密切,尤其為東南亞地區在與中國進出口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同時就中國與區塊的進出口數據來看亞洲地區的總進出口額占了絕大的優勢,從而可看出亞洲地區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與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概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洲地區涉及到25個國家(不包括西亞北非地區里的亞洲國家),蒙古、俄羅斯、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東帝汶、不丹、馬爾代夫、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
由上一部分內容可知,亞洲地區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中有有著絕對的優勢,同時亞洲地區里東南亞地區與中國的貿易較為密切。由圖三可看出2018年東南南亞國家中除少數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其余國家均與中國有著較為高額的進出口貿易往來。最為突出的是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以及東北亞(根據一帶一路官網進行的地區分類)的俄羅斯。
圖2展示了2018年亞洲地區國家與中國貿易往來的情況,在南亞國家中只有印度對中國的進口保持較高的數額。縱觀2014年到2017年的數據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一直保持著高額且上漲的趨勢。
從圖2中反映了2018年中亞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亞地區的國家發展較為落后,其與中國的進出口額也相對較低。其中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在中亞地區中排名第一,然而在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額中排名第16名,進口額排名18名。可見中亞地區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水平并不高。同時中亞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進出口水平不甚平衡,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的進出口水平失衡尤為嚴重,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額是進口額的約102.04倍,中國對土庫曼斯坦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約25.63倍,可見懸殊確實很大。
三、中國與西亞北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概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西亞北非地區涉及到20個國家,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巴林、約旦、也門、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卡塔爾、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
西亞北非地區小國偏多,縱觀來看北非地區國家普遍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遠不及西亞地區國家,就西亞北非地區中雙邊貿易額靠前的幾個國家,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伊朗、伊拉克均屬于亞洲地區國家,從而可知亞洲地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活動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
四、中國與中東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概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歐地區涉及到21個國家,黑山共和國、馬其頓、塞浦路斯、波黑、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拉脫維亞、塞爾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希臘、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烏克蘭。
從圖3可以反映出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東歐地區的雙邊貿易額,由圖三與前文內容的比較可看出中東歐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均屬于水平較低的,其中較為突出的在于波蘭對中國的進口額為20944256千美元,在整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排名第十名,但同時波蘭對中國的出口額卻水平不高,其對中國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約5.74倍。
五、總結
自一帶一路的簽署以來,為中國以及涉及亞非歐的沿線國家都帶來了重大的效益,中國以大國的姿態,以己富之身帶動了周圍沿線眾多國家的發展,同時也刺激著沿線國家出口的發展,給一些小國帶來了發展機遇。總體來看,在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當中,當屬亞洲地區的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最為緊密,其中尤屬東南亞地區國家,為一帶一路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但細分來看,東南亞、東北亞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進出口發展較為平衡,其余地區普遍存在進出口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如南亞地區,中國對各國出口的水平較高。北非地區,小國偏多,所以各個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普遍處在較低的水平,中東歐地區的國家則存在對中國的出口額普遍高于進口額,這樣的局面給中東歐的經濟帶來了刺激性的發展,中國以強大的消費水平吸納各國的出口產品,但這些國家自身消費能力較弱。
總體來說,東南亞地區將成為“一帶一路”重點合作區域。原因在于,首先由總體數據可以看出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國家,同時長久以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有著良好的經貿合作基礎,并且同在亞洲,東南亞地區與中國有著共同的人文合作基礎,也保證了雙方合作的前景。南亞地區照目前來看發展態勢平穩,地理位置較優。西亞北非地區以及中東歐地區與中國的合作潛力有待挖掘。
參考文獻:
[1]翟崑,王繼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指數報告[N].一帶一路官網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