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貨幣流通速率持續性下降所帶來的相關影響,并且以經濟與金融為視角,解析貨幣流通效率下滑成因。因素包含:貨幣比率上調、貨幣結構不穩定、利率上漲等,以因素為切入點,致力于解析經濟周期性變化規律,調整貨幣流通速率,促進國內經濟穩定發展。
【關鍵詞】貨幣,經濟,利率
貨幣流通速度V,受經濟GDP與金融(貨幣M)雙因素影響,三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為:V=GDP/M,GDP是“國內生產總和”的英文縮寫,所代表的是一定周期內(季度/年度)區域性經濟總和,作為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權威性指標,貨幣是促進買賣雙方交易的媒介,所屬經濟學研究范疇。
一、成因分析
貨幣流通速度是計算比例數值,不具有固定性,受多元因素影響,影響因素具體包含:經濟增長指數(GDP)、金融發展層次F、市場化貨幣需求度D、產業結構變化B、金融利率S、普遍群眾的個戶儲蓄利率S1、通貨膨脹比例K、p值價格變動。將影響因素劃分為兩組,一組包含:GDP、D、B,作為宏觀性經濟變化影響因素,二組為:F、S、S1、K、P,作為微觀性質的經濟變化影響因素。一組影響因素是具有一定大數據量,作為宏觀性市場經濟影響因素,對貨幣流通速度具有較大影響力,引領著v值變化趨勢,二組影響因素,作為響應市場經濟的微觀因素,對貨幣流通速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成為v值變化的干擾性因素,一組與二組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相互關系:GDP決定著D的需求值,引領著F的發展趨勢,F發展趨勢牽動著B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K、P的數值變化,K、P數值所引領的市場經濟中,決定著S、S1的利率調整。
二、貨幣化
貨幣流通速度:V=GDP/M,此計算關系式具有長期性代表意義,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項目。貨幣流通速度關系式包含著兩個層次的信息內容,其一,貨幣交換頻率,其二,經濟市場中貨幣比率問題。貨幣作為經濟交流的主要媒介,具有多元化表現形式,具體表現為:現金、電子票務等,經濟貨幣化r,建立在國內經濟多元化貨幣交易長期性、持久性的衍生過程,經濟貨幣化的計算方式為:r=M1/M2,M1代表的是國內現存貨幣總量,M2指的是國內生產貨幣總值,即r=M/GDP。
數據采集,探索國內市場經濟的貨幣化發展歷程,以1992的r值0.9作為起點,1993年r值為,1994年r值為1,1995年r值為1.04,1996年r值為1.11,1997年r值為1.15,1998年r值為1.2,1999年r值為1.3,2000年r值為1.36,2001年r值為1.4,2002年r值為1.43,2003年r值為1.45,2004年r值為1.6,2005年r值為1.59,2006年r值為1.61,2007年r值為1.59,2008年r值為1.6。
通過數據采集發現,國內市場經濟貨幣化的上漲趨勢年度區間為[1992,2004],從2004年開始貨幣化比率r值維持為1.6值,反映著國內經濟層次在逐年提升,貨幣市場需求量呈現上升趨勢,當貨幣供求比例達到平衡狀態時,貨幣需求量D、貨幣流通速度v,開始逐年下滑,呈現長期性下降趨勢。
三、貨幣結構波動
產業結構B指的是國家市場經濟結構中占據一定比例的大型產業,具體表現為:農業、服務業、工業、建筑業等。產業結構B對貨幣流通速度具有一定影響力,依據產業部門的多元化結構部分形式,所產生的影響力具有多重性。當產業結構c經營性運作期間,需求短期性大量資金用于周轉,c單位產業結構所采取的增加資金比值,計算所得的貨幣存量cm,存在的關系式為:cm>am,cm>bm,其貨幣存量比主營業務a、b所持有的貨幣存量多出一部分。假設vc=va=vb,即三個產業的貨幣流通速度一致,產業結構的些微調整,即會影響三個產業的v值大小,假設三個產業代表的是整個經濟市場,即某一產業結構的貨幣存量增加,會影響整個經濟市場的v值大小。
通過探索貨幣存量與產業結構相互關系,由此發現國際性貨幣流通速度v的長期性下降,皆是基于本國國土境內產業結構的內部調整與貨物存量增加。因此,產業結構波動,成為貨幣流通速度v下降的經濟性因素。國內貨幣流通速度v、與農業GDP比值,自1978年呈現下滑趨勢,其中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相似性波動現象。由此可以確定,產業結構波動,作為貨幣流通速度v長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利率調整
利率是規范性周期內利息數值與借貸資金總數之間的比值,即利率S=利息/本金。利率作為持有貨幣的預期收益,并不能成為資產性成本。因此,利率比值S大小,關乎著貨幣需求量D,間接成為貨幣流通速度v的影響因素。利率S與貨幣流通速度v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為:S↑、D↓、v↑,即利率S上漲,引發貨幣需求量D降低,貨幣流通速度v逐漸上升。通過利率S、需求量D、貨幣流通速度v三者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可知,利率S與貨幣流通速度v存在正比關系。因此,央行逐漸下調利率比值,引起貨幣流通速度v的長期性下降現象,金融業利率比值,成為貨幣流通速度v下降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之一。
數據采集銀行歷年利率比值,采集年份為1996、1997、1998、1999、2007、2014、2015、2016、2019,單位為年,年期存款利率為:9.18%、5.67%、5.22%、2.5%、2.79%、3.25%、2.75%、2.5%、1.5%、1.5%。通過數據采集可知:央行存款利率從1996年的9.18%下降至2019年的1.5%,基于利率S與貨幣流通速度v之間的正比關系,利率S對貨幣流通速度v長期下降狀態具有一定支撐作用。
五、結論
綜上所述,貨幣流通速度v是反映國內交易頻率的關鍵性指標,其比值的影響因素眾多,具有關鍵性影響因素的有:貨幣比率問題、央行利率下調、產業結構波動。應采取針對性措施,科學配置金融結構,促進國內經濟處于有序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1]張娜娜.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及其變化趨勢研究[J].時代金融,2018(33):7,11.
[2]趙琪.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以及對政策的影響效應[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劉從從(1995-),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安徽新華學院,研究方向:經濟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