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多種信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互輸入導致在語言使用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應用語言——網絡用語,網絡語言的誕生對漢語言文學來說既有沖擊也有發展,本文將重點研究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影響的兩面性,并探究網絡語言背后的誕生原因,希望能夠給出相關的建議策略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也推動網絡語言的規范發展,在二者的交融中挖掘語言學傳播的一定規律。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雙重影響,建議策略
網絡語言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網名為了表達特殊含義將中文和英文、數字和標點等相結合的特殊用法,隨著群眾的廣泛傳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專門的語言范疇。在網絡用語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信息更迭速度快,網絡用語也會在一定時間進行相應的革新,但網絡用語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國漢語的語法規律的,并不能將它看作漢語的一部分,也無法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生產等方面,雖然如此,網絡用語依然對漢語言文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種影響既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長遠發展來說不失為探究的熱門課題之一,我們要在多種影響下總結規律,吸取經驗,將網絡用語的消極影響更多當然轉變為積極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
網絡語言在創造之初就以提高聊天效率為目的而產生的聊天用語,所以在一些詞匯的創造上并不符合漢語言文學的語法規律,在群眾的廣泛使用中不僅會導致漢語言語法的使用混亂,還會對一些原有的漢語詞匯、語句產生沖擊。比如“男默女淚”是對一些公眾號、新聞過于注重標題,經常使用“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這一句子的縮略,但這樣的縮略語并不符合漢語言文學的縮寫規律,仿成語的形式也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經過廣泛的傳播,青少年會認為這本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至于不僅在網絡聊天中使用,在學習工作等嚴肅性場合也會使用。還有當前一些網絡流行語也呈現出低俗化的特點,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近年圖像符號和字詞的結合成為網絡用語的主要趨勢,比如用“?”代替“嗎、媽”等諧音字,這導致在使用中會增加雙方交流的難度,不少網友在說“你吃了嗎”會表示成“你吃了?”,這樣的長期使用,不僅對讓人對原本的字詞記憶模糊,也會使漢語發展混亂。還有一些漢語中原本存在的詞語經過網友的改造,賦予其全新的語法含義,比如“果醬”、“鹵煮”表示“過獎”、“樓主”的意思,這導致人們會對漢語原有詞匯產生歧義,使用混亂。
(二)積極影響
除了上述所說的消極影響,網絡語言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語言同樣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為漢語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網絡語言的大量產生在第一個方面是擴充了現有的漢語詞匯,大量新型的詞匯出現,給人們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語言,比如“人艱不拆”這一詞匯,將“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這一長句縮略為四個字,在聊天過程中顯示出簡潔、方便的特性。對于現有的一些詞匯網絡語言也對其語義進行了擴充,比如“山寨”原義為山村,但其在廣東方言中的意思是指抄襲、弄虛作假,網絡化的發展使得它在廣東話中的含義更為廣泛,甚至除去在特定語境下,人們當前更接受第二種含義,甚至收錄于漢語詞典中,使得這一詞的詞義擴大。第二點,網絡用語的大量流行也推動了語言和語言間的交流融合,調查中顯示,當前存在一部分網絡用語是中文和英文的結合,比如“吃飯ing”就表示正在吃飯的狀態,將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進行結合,推動了漢英語言的交流融合。再比如“三q”是對英語“thank you”的讀音直譯,也是漢語言對英語的特殊變化表現。網絡語言由于極富有創造性,在人民使用過程中經過社會和專業機構的檢驗,也會被正式收錄進漢語詞典。比如英語單詞“Internet”曾被稱為因特網,在長期使用過后這一名稱也被廣泛采納。并且網絡語言的產生也間接推動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在筆者的調查后發現,互聯網時代下相較于傳統紙質書本、傳統小說、嚴肅文學,人們更傾向于電子書的使用,在各電子閱讀平臺上以各類網絡小說最為盛行,在這些網絡小說的寫作中,作者會使用大量的網絡語言,表現出口語化、網絡化的特點。
二、網絡語言在漢語言文學發展中的使用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使用觀念
在網絡用語的產生之處,不少專家和學者都曾明確表示反對,原因就在于其對青少年的誤導,所以我們在網絡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首選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要明確區分網絡和現實生活,將網絡聊天和工作生產等嚴肅性場合進行正確區分,絕不能將網絡語言代入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已經出現的錯誤使用觀,也要及時引導和糾正,通過大家的共識共同塑一個健康的漢語言發展環境。
(二)發展漢語言文學和網絡語言的積極融合
網絡語言并不可怕,我們要做的應當是消除其負面影響,努力將正面影響不斷擴大,漢語言文學和網絡用語也可以進行正面的積極融合,并通過這種融合促進我國漢語言文學的廣泛傳播。在對近幾年網絡語言的研究中筆者發現曾有一段時間,人們熱衷于古代文言文的網絡表達方式。比如“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一網絡用語曾被網友用古漢語翻譯為“吾心已潰,如崩如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被網友借用古語表達為“天高地闊,欲徃觀之”,在這樣的交互融合下,如果我們能進行大力推廣,將會有不少人認識到古漢語的表達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讓漢語言文學迸發出新的能量。
三、結語
網絡語言發展至今,遭遇過無數的批評和指正,對于方言發展、古漢語發展、現代漢語發展都有巨大影響。筆者希望廣大學者在研究時除了要關注其對漢語言的影響,更要探究現場背后的原因,雖然本文鮮少涉及原因,但語碼混用、社會發展、文化心理等在筆者看來都是影響因素,我們應當通過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最終給出利于二者結合的有效策略。本文雖然在細節之處還有所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將盡心盡力,深入挖掘,對本文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文軒.淺析漢語言文學在網絡背景下的傳播[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11):199.
[2]朱玉煥.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分析[J].大學教育,2018(6):120-122.
[3]周輝.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C].中國職協2016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學校二等獎).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秘書處,2016:2014-2021.
作者簡介:
高雪梅(1976-),女,漢族,貴州貴陽人,本科,高級講師,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