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作為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與發展可能而獨立存在的人,則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多種學習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動性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作為主導的一方,教師只起“中介”和“轉化”的作用。而學生作為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與發展可能而獨立存在的人,則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呢?下面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 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參與”有“主動參與”與“被動參與”之別。“主動參與”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標志之一。激發求知,就是指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的學習變成學生自身的需要,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從問題開始。但我們在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但等了二三分鐘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沒有一個人提問。由此看來,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發揮其內在的動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活躍起來,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一環。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要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心設疑,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探索知識的內在動機。
例如:我在教“圓的周長”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當學生弄清“圓的周長就是指圍成一周曲線的總長”后,我問:“能不能直接像正方形那樣直接度量圓的周長?”(不能)“那能不能化曲為直測出圓的周長呢?”學生茅塞頓開,于是有的用線繩繞圓一周,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繩的長度,有的把圓放在尺子上滾動一周得到圓的周長。此時,學生已經感覺自己已經學會了。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然后問:“你能量出它的周長嗎?”“會!”學生異口同聲。當一名學生興致勃勃地拿著尺子到黑板上度量時,才發現剛才學的方法并不能量出這個圓的周長。這時,我就利用學生急于知道該如何計算的心情,很自然地把學生吸引到探求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來,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演示鋪墊,提高參與意識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利用教具這一輔助手段形象直觀的揭示教學規律,從而激發學習意識,提高參與意識。
例如我在講“相遇問題”時,可以這樣演示:找兩位同學站在講臺兩邊,按老師要求同時、相對行走,直到相遇為止。通過幾次演示讓學生觀察使學生理解同時、相對、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及兩人所走路程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等。通過演示再來學習相遇問題的應用題,學生學得輕松,理解得深刻,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創造參與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每一個班都有幾十名學生,他們的認識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如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呢?我認為,一是在教學內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層次學生參與學習的信息。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充分把握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出題難易要適度,問題要求要適當。倘若題目過難,容易把一部分學生變成“觀眾”,喪失學習信心,如題目過于簡單,又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授課形式上,要重視小組教學和個別輔導,把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在學法指導上,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發的情感交流的環境,創造生動愉悅的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 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任何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把知識加以應用,是激發興趣的重要手段。
(一)講授時聯系實際
教學時要盡可能地講出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如自然數來源于數數,分數起源于“平均分”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因實際需要產生的。
(二)練習時聯系實際
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看得見、想象得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實際例子,作為學生練習的內容。如: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繪制校園平面圖,自己測量水桶的底面直徑和高,然后計算水桶的容積,計算自行車滾動一周前進的距離等。
(三)生活中聯系實際
教師要善于結合新授的數學知識,經常性安排一定數量的、解決學生的自身生活需要的實際問題。如:布置學生了解家庭每月的耗電量,計算每月自家應付的費用;根據單價,口算買一定數量的蔬菜、水果應付的錢數等等。以強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創設生活情境,搭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并架起橋梁,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中《認識人民幣》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我出示一件絨玩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請學生猜一猜,這件玩具是用多少錢買的?接著請同學們說說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在這樣的兩個生活場景中使學生認識到人民幣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再如教學《折扣》一節,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個商場搞活動的視頻,視頻中人聲鼎沸,充滿了各種打折促銷的場面,我問同學們去商場經歷過這樣的情境嗎?為什么商場這么熱鬧?同學們回答是因為這時買東西便宜。為什么便宜?因為打折。什么是打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折扣”是怎么回事,這樣的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如此接近,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教師的“教”要著眼于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采取上述措施,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使學生由厭學、“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就會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多種學習素質,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作者簡介:
張紅梅,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縣日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