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對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協同護理干預對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4例血液透析患者,用數字法進行隨機的抽取,各抽67例,設為研究和對照兩組。研究組用協同護理干預,對照組用常規護理干預,分析兩組的護理能力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研究組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協同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護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促進病情的康復,因此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液透析;協同護理干預;護理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2
由于社會老齡化,飲食結構的改變,熬夜、肥胖、作息不規律,病毒、細菌感染,炎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藥物刺激等多種原因,使得腎臟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隨著疾病發展,終末期腎臟疾病會出現腎衰竭的癥狀,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血液透析是治療腎臟疾病的主要方法,需要在透析時配合護理護理,本研究探討分析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使用產前護理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4例血液透析患者,用數字法進行隨機的抽取,各抽67例,設為研究和對照兩組。研究組32例男性,35例女性,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8.56±9.5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3±1.14)年;對照組35例男性,32例女性,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9.02±9.6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7±1.2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可比(P>0.05),納入標準:均符合血液透析的標準,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造血、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不配合研究,惡性腫瘤,妊娠哺乳期婦女,其它器官衰竭。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以及相關護理。
研究組為協同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由于透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多會出現負面情緒,并且由于透析過程的痛苦,會出現并發癥等,都會影響患者的情緒,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多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到尊重,注重患者的隱私。②健康教育:通過動畫、宣傳冊等方法,對患者進行疾病的健康教育,講解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不良反應,以及飲食等相關內容,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③動靜脈瘺護理:指導患者保持造瘺處的清潔,避免壓迫,不能碰水,注意皮膚顏色,有問題及時就診處理。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飲食、睡眠等,各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ESCA量表,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自我概念共43個條目,滿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高)[1]。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試驗結果用n%表示,x2檢驗,計量試驗結果用x±s表示,t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對照組優(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肥胖、遺傳、生活作息不規律,環境污染,飲食結構改變等原因,導致了腎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多。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腎臟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它可以幫助患者排除體內的代謝廢物,平衡體內電解質和酸堿,主要的方法就是將體內的血液引出體外,在透析器中和透析液進行物質交換,再將處理后的血液回輸回體內的過程[2]。
隨著醫學的發展,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常規的護理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使用協同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高心理功能、生理功能、飲食、睡眠等評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協同護理干預具有主動性、全面性,針對性,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并且通過心理護理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通過健康教育的方法,讓患者更了解疾病,提高自我護理的能力,改善睡眠和飲食。該護理方法更注重交流與溝通,通過有效的溝通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并且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更促進醫患關系的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協同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護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促進病情的康復,因此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錦桂,岑甜.協同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0):116-118+128.
[2] 張舒,駱俊秀,金懷芝.協同護理模式對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護能力的作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