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
【摘 要】利用外資40年的偉大歷程,是我國改革開放輝煌業績中最為經典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從積極改善投資環境、采取BOT項目融資方式、完善產業園區建設3個方面著手,有效提高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保證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外資;中西部地區;區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2-0045-02
0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轉讓及跨國公司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盡快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中,改革開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1978—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從探索到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績深入人心,我國從貧困、封閉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第二大經濟體。不可否認的是,外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外資對經濟的拉動效存在區域差異,通常上認為外資對東部地區的經濟拉動效果較為顯著,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果有待改善。因此,研究為什么外資對經濟的拉動效用存在區域差異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研究該課題可以幫助我們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合理利用外資的戰略理論體系,為我國實施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提供依據,同時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提供借鑒。
1 文獻綜述
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外資對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有積極作用,其正向效應十分突出。Cradoso(1989)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外資的進入使得拉丁美洲的經濟得到快速增長;Greenaway通過對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密切的關系;Isiam(1995)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公式,測算了中國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Ghatak & Haligiogluf(1996)將外商直接投資視為物質資本、技術及管理經驗等要素的載體,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國內許多學者也做了有益的探討,這些學者大多支持外資能促進經濟增長。在此基礎上,鄧宏兵等學者(2007)、馬煜民(2014)、馬建峰和陳曉婷(2018)等學者都認為創造良好的外資引進環境、提升外資投資質量及提高外資引進效率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長期任務。隨著利用外資規模的擴大、程度的加深及領域的拓寬,外資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也日益凸現,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于津平(2004)認為外資增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對內資產生“擠出效應”及威脅我國經濟安全等;沈桂龍和于蕾(2005)分析指出外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被夸大、外資使用成本過高、加劇了國內區域和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增強經濟自身的內生增長能力及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趙欣娜和雷明(2012)認為各省利用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存在差異;黎峰(2017)指出外資進入及市場兼并行更多地打擊了國內價值鏈的上游環節,影響了國內價值鏈分工的深化。
2 外資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差異性分析
我們試圖從3個角度解讀外資在中西部和東部地區存在經濟拉動效應差異的原因:一是投資行業的差異;二是不同來源國的外資所蘊含的技術和管理的知識水平存在差異;三是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存在差異。
(1)外資投資的行業存在差異。改革開放以來,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利用外資在所有行業中占比最高,且主要集中在機電制造業、音像設備制造業及零附件制造業,而在東部地區例如廣東和浙江外資主要流向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相比較而言,東部地區利用外資所獲得的產業附加值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外資投向行業的差異是造成中西部地區外資拉動經濟乏力的原因之一。
(2)不同來源國的外資所蘊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存在差異。以2013—2016年我國利用外資情況為例,中西部地區利用來自亞洲地區的外資占外資總額的六成以上,來自歐美發達地區的外資占外資總額的比例低于10%。同時期,江蘇省和浙江省利用亞洲地區的外資占總額的比例都維持在43%左右,歐美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外資占外資總額的比例則在20%以上。通常我們認為,來自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外資技術外溢效應大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外商投資的外溢效應,這直接導致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外資企業技術水平不高、外資對經濟發展拉動作用不充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門檻效應”的制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溢出效應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還未跨過外商投資起積極作用的“門檻”。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工業化程度、財政資金充足,外資產業園區的入駐率和企業經營效益都較高,其對發達地區高端外資產業的吸引力更大。二是東部地區對外資的市場準入和審查力度比中西部地區更為嚴格。市場準入指東部發達省份對外資企業的態度是“取其精華”,減少低技術、高污染外資產業的進駐,保證外資的質量,而中西部地區對外資采取“全盤接收”的態度,眾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支撐中西部地區經濟實現持續發展并達到發達水平,甚至陷入貧困化增長陷阱。外資審核指的是對外資真實度的審核,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缺乏對外資審核的經驗,相當多的外資實際上是國內資金利用FDI渠道重新進入中國。這些“偽外資”很難與高水平技術聯系起來,會造成內資與外資在產業結構方面可能非常相近,而這些外資往往利用在國外渠道的政策優勢擠出內資企業,而非通過技術優勢確定地位,由此產生外資對經濟拉動作用不明顯的態勢。
(3)經濟發展策略和目標差異。對我國而言,除了技術差距外,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策略對外資拉動經濟的效果都具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各個地區對于外資在經濟中的地位、外資與內資資源分配等存在巨大分歧。雖然外資對江蘇省、廣東省和浙江省等東部省份的經濟拉動效果顯著,但都有與各自省情相適應的發展策略。例如,廣東省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外資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流入廣東,內資企業無法與外資企業展開公平的競爭,導致內資企業被大幅度擠出,外向型經濟的產生決定了廣東省外資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蘇省鄉鎮企業模式奠定了引資前內資的良好發展狀況,為江蘇傳統產業能夠延續優勢贏得了先機。中西部地區的內陸地理位置決定“以內資促發展”是其首要經濟策略,這也是導致中西部地區的外資拉動GDP比較乏力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后,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遠不及發達省份,但GDP卻保持快速增長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旅游業和大數據產業的崛起說明GDP主要是受內資的推動而上漲的。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使得國家投資政策大幅度向西部傾斜,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GDP的增長。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調區域發展,中西部地區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一是政府部門要營造開放的投資環境。中西部地區緊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機遇,大力宣傳改革開放意識。二是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優惠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服務是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手段。中西部地區政府需要給外商提供透明、高效的法律保護措施,增加投資者的安全感;同時,給予外商一定的市場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2)積極采取BOT項目融資方式。BOT項目融資方式的基本運作是政府或所屬機構與外商簽定合同,并授權該項目融資和建設,并在建成后,外商獲得合同規定的經營權,但合同到期后無償轉讓給政府。中西部地區可以采用BOT融資,政府承擔投資風險,吸引外資投資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和大型制造業,使得中西部地區有機會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留住核心生產技術,為將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積極完善產業園區建設。產業園區是區域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園區外資的進駐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忽視。在完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對產業園區的規范性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特色產業和傳統產業的外資引進力度投入。鼓勵旅游、醫藥和能源等優勢行業入駐產業園區和大力引進外資。要利用外資減少傳統初級產品的加工,以達到提高產品整體附加值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鄧宏兵,李俊杰,查晶晶,等.中國外商投資環境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7):55-60.
[2]馬建峰,陳曉婷.我國外資引進環境與引進效率的評價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與兩階段DEA方法[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8(1):98-110.
[3]于津平.外資政策、國民利益與經濟發展[J].經濟研究,2004(5):49-57.
[4]趙欣娜,雷明.外商直接投資引進效率機制研究——基于數據包絡框架下的中國省際面板數據[J].中國管理科學,2012,20(S1):433-438.
[5]黎峰.外資進入如何影響了中國國內價值鏈分工?[J].財經研究,2017,43(11):70-83.
[6]程鵬,柳卸林.外資對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影響的差異性研究——基于廣東和江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