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貝
【摘 要】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兩種道路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但是在目前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其關聯性體現得不明顯。因此,為了提高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關聯性,銜接線的概念便出現了。首先,應該根據標準確定高速公路在城市中應該設置的數量,只有規定了高速公路在城市的設置數量,才能使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之間的銜接線數量得到固定。其次,運用一些方法確定城市的出入口,使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之間的關聯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與加強。
【關鍵詞】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銜接線;位置研究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2-0103-03
高速公路與城市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這種密切的聯系需要銜接線網來承擔和體現。我國的經濟正在快速發展,因此對交通道路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國的交通設施投放量越來越大,而這些被投放的交通設施之間的關聯性很強,這就有利于公共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之間能夠密切地配合,使交通路網的條件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從而不斷提高交通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銜接線在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之間的銜接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個正確、科學的銜接線,能夠使高速公路的行車狀況得到改善,同時能使高速公路帶動城市交通經濟的發展。
1 銜接線
銜接線通常呈現出放射線的形狀,它是指在高速公路及城市對外的交通干道上形成的路線。銜接線組成了城市的交通系統,同時也是城市對外交通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非常多,主要表現在城市道路和對外交通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協調作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之間的節點相連后形成銜接線,這類節點的數量和具體的位置決定了銜接線的大體規劃及位置,通過對節點數量的設置,使道路之間實現對接。當銜接線的數量確定之后,就可以定量地進行出入口的選擇。
2 國內銜接線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銜接線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研究重點放在了城市的對外入口道路和公路的建設過程。從目前的相關文獻來看,將研究重點放在公路和環城公路上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如何進行選線和如何設計銜接線值得相關人員加強研究。
我國的高速公路與城市進行銜接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直接與交通道路進行銜接,第二種方式是與城市內部的主要道路進行銜接。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城市的交通體系比較完善,因此在規劃城市道路的過程當中,一般會規劃對外干道系統,但是該交通系統的發展還不完善,因此對道路兩旁的用地規劃不規范,這就導致車輛出行的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干擾,道路上的交通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規劃之前,一定要對城市的生活干道進行標記,避免高速公路與它進行對接,如果發生了對接,就會導致城市外面的交通車輛涌進城市內部,而城市的交通承載量是有限的,這樣會加劇城市內的交通情況的惡化[1]。
我國目前對銜接線道路的研究重點還沒有形成系統性,同時在城市形態和高速公路的關系對比中,也沒有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對于銜接線的問題,也缺少具體的研究方法,以往在研究的過程中,常常將重點放在交通內部,例如提升交通內部運行效率的措施等,而較少關注交通系統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深度和研究廣泛性有待提高。
3 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線存在的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快捷的生活方式給自身帶來的好處,因此在出行方面大部分人會選擇汽車這類交通工具,那么,在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車輛中,客車與貨車占有的比重將會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銜接線對于城市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中,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交通擁擠和交通堵塞。這是因為道路的橫斷面比較低,并且人員和車輛混合在一起的現象比較嚴重,銜接線的布局規劃從總體上來說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建設汽車站的過程中,往往會選址在較為繁華的區域,導致這一區域出現人員過于集中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銜接線的疏散作用和聚集作用都沒能夠很好地發揮。規劃銜接線時,常常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相沖突,但是銜接線規劃的全過程與城市的總體規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規劃銜接線時并沒有考慮到城市向外發展的速度,因此沒有將城市向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納入銜接線的規劃,銜接線的重要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4 銜接線的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
4.1 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分析
道路通行能力表示道路所能承擔車輛通過的能力。車輛通常是指小汽車,如果有其他類型的車輛混合行駛,那么在計算道路通行能力時采用與小汽車的通行能力相當的小客車為單位進行測算。通行能力的計算需要保持道路和設施不變,并且假定其他條件良好,因此把道路的通行能力分為3種。其中,服務能力指的是某一道路質量和效益的指標,某一道路的服務能力比較強,那么就會給道路使用者提供更為良好的信息,使道路使用者感覺更舒適、順利。服務水平是代表乘客感受的一種概念,而服務水平通常情況下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定義的,服務水平有著不同的等級和水平劃分,劃分等級和水平的目的是為了使駕乘人員在車輛行駛過程當中能夠有好的體驗。從服務水平第一個等級到最后一個等級,代表車流的密度和速度都在發生著變化,交通流量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小且密度變得越來越大[2]。不同的等級對應不同的運行條件,第一個等級的服務水平是指駕駛員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在一個非常舒適的狀態當中駕駛車輛,而處于最后一個等級的服務水平,則是指車輛的運行情況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為此時的交通流量是飽和的。在車輛行駛的過程當中,如果駕駛員在行駛過程當中出現了任何一點小的事故,就會導致交通堵塞現象的發生,并且車輛的排隊時間過長,會造成整條道路的交通量越來也大,駕駛員的駕駛體驗感就會變得非常差。
4.2 銜接線與高速公路的節點形式
高速公路建造項目的工程量比較大,并且成本高,對通過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車道劃分要求非常明確[3],因此立體交叉式的節點形式是高速公路上廣泛采用的一種節點形式。立體交叉式的節點形式能夠較好地保障高速公路的運行能力和運輸能力。銜接線是在立體交叉形式的基礎上進行確定的。確定互通式立體交叉的節點形式的步驟如下:首先互通立體交叉常見的形式有6種,這6種形式可以進行隨機組合,然后形成銜接線的互通立體交叉形式。目前,我國大多采用喇叭形的互通立體交叉形式,因為這種節點類型的設置步驟非常簡單,只需設置一個收費站就能實現,由于其設置步驟和程序非常簡單,因此在道路運行的過程當中也不會遇到特別大的問題,還可以節省建造成本。如果要連接一個城市的高速公路和主干道時,就可以采取雙喇叭形的互通立體交叉形式,這種方式可以減少道路上車輛行駛的沖突。當高速公路與城市的一些主干道相連接時,單喇叭的互通立體交叉形式是非常好的選擇,這主要是因為平面的交叉口能夠對整條道路上的車流進行較好的調整。在選擇互通立體交叉形式時,一定要根據不同地方的交通流量的大小,以及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進行合理的確定。
在選擇立體交叉形狀結構時,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一個地段,可能會有制訂多個方案,因此設計人員要認真做好方案對比工作,通過比較,選擇最適合這一地段地形地貌的方案。在對比工作中,要注重技術層面的分析,選擇投資比較小、工作量比較小的方案。通過這種比較方案的方式,可以使高速路和省內干道的銜接線的安排更加合理和科學。
4.3 銜接線與城市道路的節點形式
城市道路的節點形式是非常多的,如果是城市的主干道與高速公路進行對接,就會出現很多的情況。但是這些情況在規模比較小的中小城市是不常見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小城市的規模比較小,但是在規模比較大的城市當中,這種情況可能會頻繁出現。這主要是因為銜接線與城市進行連接時,會對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道路的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對于那些特大城市而言,設計人員對銜接線與城市對外主干路的標準及周圍土地的使用情況都要有一個較為詳細的掌握,使銜接線的每一個節點都能夠在特大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因此,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的連接方式進行探討和研究。
4.4 銜接線的道路橫斷面的研究
接線道路橫斷面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車型道及其他部分,對于銜接線的道路橫斷面的研究,要將重點放在組成道路橫斷面的建筑構建上,銜接線也是道路橫斷面的組成部分之一。高速公路上設置了機動車道,那么針對機動車道,可以采用計算每個小時交通量與單個車道通行能力的方式核算機動車道的配置參數是否科學合理,同時應該將交通流量納入考慮的范圍之內,在計算時通常采用上限值,但在進城道路專用的、城市交通量相對比較小的遠程端可以使用下限值。機動車道的總寬度是各個車道寬度的總和。對于每條行車道的寬度都有著不同的測量方法。因為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會發生偏移的現象,所以造成橫向距離與車身距離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誤差,此外還受到車速、駕駛人員駕駛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而兩側的橫向安全距離包括車輛之間的橫向安全距離等。根據近年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來看,參數的設置可以運用波良可夫公式進行計算。
非機動車道上行駛的主要是自行車、三輪車等,但是在我國某些城市仍然存在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混合行駛的現象,為了確保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的安全,就要制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駛規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混合行駛現象是根據距城市遠近距離而決定的,道路與城市距離的遠近也影響非機動車的數量。在距離城市比較近的地方,非機動車的數量比較多,而遠離城市的地方,非機動車的數量比較少,那么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建設標準會相對低一些。
5 結語
在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的過程中,銜接線起著橋梁的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因此一定要將它作為研究重點,仔細研究銜接線的各種形式,使高速公路與城市的主外干道與城市主道路銜接的過程中,都能夠有一個較好的銜接方案和銜接方法,從而保證我國交通系統的不斷發展,方便人們的出行。
參 考 文 獻
[1]王花蘭,梁院生.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間銜接線綜合評價[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32(6):90-96.
[2]趙晶夫.上海—南京高速公路南京段入城道路的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1992(2):22-25.
[3]涂圣文,趙振華,侯進,等.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模式的動態演變特性[J].公路,2017(11):165-169.
[4]苑紅強.中心城區與高速公路快速銜接關鍵問題研究[J].公路,2011(1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