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人文視域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方法研究*

2020-04-15 07:23:42高建輝
圖書館 2020年3期
關鍵詞:歷史資源

高建輝

(1.云南大學昆明650000;2.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 675000)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都強調了保護人類“口頭傳說和表述以及作為媒介的語言”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的文化機構開展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但其質量和利用效果不佳。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在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流失很快,許多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瀕臨永久消失,急需進行搶救性采集。在數字人文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調研資源分布和利用者需求,利用人類學、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民族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等學科知識,以網絡和數字化技術為手段,以數據庫建設和利用為目的,開展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有聲數據庫建設;通過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等文化機構的共同努力,使瀕臨消失的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承載的信息得到有效保護,使人們能夠方便快捷地查詢、獲取和開發利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民族地區的文化和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1]。

1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概述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是指由事件親歷、親見、親聞者(以下稱口述者)口述或轉述反映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源流、習俗等方面具有保存和利用價值的文字、音頻或視頻資料及其相關的記錄材料。采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主體是國家各級文化機構,旨在集中搶救民族特色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1.1 理論研究和實踐情況

1.1.1 理論研究情況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采集研究始于1997年,云南學者王治能提出了搶救無文字少數民族口述檔案的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對于現在的實踐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2012 年云南省檔案館梁雪花提出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采集方法,提出的方法雖比較簡略,但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2013年云南省檔案館黃鳳平和云南大學譚文君提出了少數民族口述記憶搶救保護對策,從宏觀方面對搶救性收集策略進行了研究。此外,云南大學習曉耀研究了東巴口述文獻的大規模采集方案;2015年云南大學段睿輝從散存資料集中保護的角度探索了口述歷史資料收集的途徑;同年,湖南學者徐開顏提出了少數民族口述檔案開發和采集的問題和對策。他們從特殊的角度審視了口述歷史資源的收集策略。2016年隋曉云研究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收集的現狀,并提出了對收集工作的建議。2018年南京大學雷魯嘉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采集各個階段的規劃和實施方法,并研究了采集工作的基礎性和制度性保障,研究內容不斷完善。

1.1.2 實踐工作情況

首先,2012年以來云南省檔案館陸續開展了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工作,目前已對15個云南獨有的少數民族重點人群進行了采集,是全國搶救保護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的試點地區。其次,自1980年以來,云南省文山州檔案館、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麗江東巴文研究所、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等機構也針對壯族、白族、納西族和彝族等少數民族開展了口述歷史的采集工作,其中采集到的彝族口述歷史資料數量已達4 000 多條,東巴經光盤100多盤,壯族風俗習慣錄音磁帶40 多盤。2002年云南省民委古籍辦通過文字記錄的形式收集了26 個民族近千萬字的口傳史詩、神話和傳說。此外,湖南、西藏等地也開展了苗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口述歷史資料采集工作,其中西藏社科院民研所收集了40多個民間藝人的說唱藝術作品。這些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收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南且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檔案館以口述檔案的視角進行的,缺乏適用于其他收集主體的研究成果;第二,研究成果中對收集的宏觀策略探討較多,對具體措施和工作方法研究較少,在實踐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及技術標準;第三,沒有在數字人文的理念下進行研究,收集到的資料類型不夠豐富且只能保存或出版,難以建立數據庫并開發利用。

1.2 搶救性采集的必要性

1.2.1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是文化機構特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文字歷史資料注重記錄統治階級和精英階層的歷史,而口述資料則注重反映普通民眾的歷史,彌補了正史的不足,為普通人留下聲音的記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歌謠和民俗,具有較高的民族文化和語言的研究價值。其次,收集口述歷史資料是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自身發展的要求。口述歷史文獻已經成為了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第33屆年會上就提出“圖書館員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保存、使用和撰寫口述歷史”[2]。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機構開展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工作不但豐富了館藏,還培養了人才,助力了科研和特色資源建設工作,通過搶救和開發民族口述資料打造自身品牌優勢。

1.2.2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消失較快,搶救性采集是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和民族地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和同化快速消失,許多傳統習俗和語言瀕臨消亡。據調查,目前少數民族群眾中不穿戴本民族服飾,不會說本民族語言或者不清楚本民族歷史和風俗的人群比例已經超過了60%。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70 多萬彝族群眾中精通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人不到1%,很多原本能講述本民族源流、歷史和文化的老人越來越少,民族口述歷史的傳承保護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3]。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紐帶,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性采集和保護為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橋梁,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必然要求[4]。

1.2.3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進行口述歷史資料采集具備多種優勢,是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

首先,數字人文的視域下綜合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和人才,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工作和技術難題。比如新聞傳播學中采訪提綱的編制方法和采訪技巧的應用可以提升采訪的效率和效果,民族學和民俗學的知識可以幫助采訪人員快速定位搶救性收集的地點范圍和主題,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可以解決科學分類和著錄方法的問題。其次,在數字人文的背景下聯合各級各類文化機構共同參與,可以實現采集條件的優勢互補,通過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讓該項工作以最少的投入產出最大的效益。第三,數字人文的理念是數字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結合,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為人文社科服務。在這一環境下,所采集的口述資料必須是規范化、標準化的數據,并按照要求進行分類、整理和著錄,最終建立數據庫。最后,在資源采集前調研用戶需求和資源分布,可以優先搶救資源需求較大的領域或資源流失較快的區域,以適應社會需求,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比如優先為民族音樂和民族溯源兩個研究領域收集口述資料[5]。

2 資源采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應對思路

2.1 采集工作的保障性措施不足,各類文化機構沒有形成合作機制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采集需要制度、人員、資金、設備等方面的保障,但目前的采集主體在這些方面還比較缺乏。為應對這一難題,一方面政府要做好長期規劃,制定相關政策,以實施某一民族的專項口述歷史資料采集項目為落腳點,加大對該項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合理調配人力和物力[6];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類文化機構的優勢,合作開展工作。檔案館的優勢是資源的永久保存,注重資源的安全性;圖書館的優勢是資源的利用和服務,注重資源的使用效益;文化館的優勢是資源文化屬性的開發及其與政府機構聯系緊密;廣電部門的優勢是積累了大量的現成素材,并擁有較好的采集設備;民族文化研究機構的優勢是能快速全面地掌握采集對象的情況和資源價值。這些文化機構通過合作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可以為采集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2.2 采訪對象和口述資料的特點導致資源采集難度較大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采訪對象和資源的載體、內容、形式相對于其他資源而言具有顯著特點。首先,口述者一般年齡較大、活動不便、語言不通、分布零散,很多生活在農村,文化程度不高,交通閉塞,上門尋訪困難。對策是充分做足前期準備工作,聯系好翻譯和向導,收集時抓住重點,減少采訪的持續時間,做好時間和路線規劃,盡量在少數民族節日或集會日請當地文化部門把采訪對象集中安排到城鎮進行采訪。其次,資源的原始載體是人的記憶,消失速度快,自然流失嚴重。對策是做好前期調研,咨詢民族學專家,綜合考量資源價值和利用需求,優先采集重要口述者和重要資源,比如年齡較大的非遺傳承人和民族史詩。第三,資源的形式主要是音視頻,不便于管理和利用。對此采集者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定收集標準和元數據著錄規范,建立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指導采集和建庫工作。

2.3 采集方式和環境的影響導致資源質量不高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性采集不同于建檔性采集或普通的資源收集和征集,更有別于其他文獻資源的采集。第一,采集過程不規范導致資源質量不高。對策是科學制定采集工作流程,規范對采訪者、口述者、內容和團隊的要求,量化軟硬件技術標準[7]。第二,資源主要是通過直接訪談實時生成,采集時的環境和人物心態對資源質量影響較大。對策是在訪談過程中控制好節奏并做好話題引導,避免嘈雜的環境。對于特定環境下才能采集到的資源,比如彝族祭祀活動時才能念唱的《指路經》,采集時要提前勘察現場并安裝好特殊的采集設備。第三,有的口述者面對鏡頭和話筒會出現緊張情緒或者在采訪過程中突然改變主意不愿意配合,導致采集的內容出現混亂、含糊不清、錯漏等問題。對策是對于高價值的口述者可以對同一問題安排多次采訪,以獲取準確和完整的資源。

2.4 采集的資源面臨版權和價值鑒定問題

第一,由于口述者記憶的不確定性和采訪記錄者的能力問題,口述資源的真實性存在爭議。對策是加強口述資源價值的研究工作,提高資源收集者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程度。口述歷史的價值鑒定可以采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鑒定方法,在選取口述者時先考慮其權威性和代表性,在采集過程中要考慮采集內容的民族性和特色性,在資源匱乏的當下主要以資源采集和保護為主,價值鑒定可以暫緩。第二,知識產權的問題。口述資料的版權問題難以確定,會為將來的開發利用帶來隱患。解決策略是在資源采集前與項目參與方簽訂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在資源采集時與訪談對象簽訂知識產權轉讓協議,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

3 數字人文視域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性采集方案

3.1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是保障資源質量的基礎。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的工作流程按照階段性管理、量化管理和優化管理的原則[8],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實施訪談和后期整理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數字人文視域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工作流程

3.2 準備階段

3.2.1 前期調研和規劃

前期調研工作包括收集訪談線索和利用需求。收集線索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初步判斷資源的價值,為采訪計劃的制定做好準備。了解利用需求的目的是保證資源的使用效益,進一步突出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的價值。需求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的需要,二是文化機構在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方面的資源需要,三是學術研究的需求。調研方法包括專家咨詢、查閱相關資料以及與口述者進行聯系。

前期調研可以為項目申報和采集工作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在此基礎上由文化局、民宗局、檔案局聯合制定相關政策并成立項目組,確定項目牽頭機構,比如某檔案館或圖書館,由項目實施機構的領導擔任項目負責人,合理調配人力物力資源,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工作。資源采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積累,只有資源達到一定數量才具有利用價值。

3.2.2 研究口述者類型

口述者的選取應具有權威性、典型性、普遍性、可靠性,主要有以下五類:第一類是少數民族普通群眾,隨機選取具有不同職業和經濟條件且年齡較大的口述者;第二類是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包括上層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及其后代,例如山官、王子、頭人、牧主、奴隸主、地主、千百戶、土司、畢摩、東巴、和尚、貴族、活佛、喇嘛、阿訇、教主、毛拉等;第三類是研究者,主要指從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收集、保護和開發的工作者,比如民族學權威專家,少數民族文獻的撰寫者和擁有者,為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第四類是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和具有特殊技藝的人,一是登記在冊的國家級、省級和州級非遺傳承人,二是一些能工巧匠和特殊技藝擁有者;第五類是少數民族領導干部和知名人士,比如民族自治地區的第一位鄉、縣、廳級干部,第一位大學生,現任領導,著名藝術家,在當地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名人后代等。開展搶救性采集工作要根據具體民族的實際情況優選口述者。

3.2.3 確定采集內容

采集內容和主題的確定是開展采集工作的前提。宏觀方面是制定資源分類體系,即本項目中資源存儲的基本結構,目的是讓采集工作者明確什么資源可以進入本資源庫。少數民族口述資料一般采用“民族—學科—主題—文件類型”的復式分類法,以彝族為例,可以先將其按照學科類型分為歷史、政治、文學、宗教、民俗等,文學之下可再分民間故事、史詩、傳說等,傳說之下再分音頻、視頻和文字等類型。微觀方面是制定采訪提綱,它是訪談時的指導性文件,一般分為通用提綱和專用提綱兩部分。通用提綱包含普遍性的問題,比如受訪者基本情況、個人和家族史、理想信念、民間故事、民族習俗等。專用提綱針對不同類型的口述者有所側重:第一類反映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第二類反映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在特殊身份下的各種活動經歷,比如畢摩祭祀儀式過程;第三類反映研究者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過程和成果;第四類反映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藝和技術要點,比如藏醫藏藥的療法和配方、手工藝品的材料和制法等;第五類反映知名人士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各方面的看法和評論。3.2.4 制定技術標準

數字人文視域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搶救性采集的最終目的是建立數據庫并提供利用,因此數據的標準化尤為重要。技術標準的制定是數據標準化的基礎,包括設備和文件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口述歷史資料采集的設備標準。設備包括攝像設備、照相設備、錄音設備等。其中攝像設備應選用廣播級攝像機,使用COMS 成像技術,有效像素1 000萬以上,10倍以上光學變焦,支持PAL制式,可選配三腳架、軌道、搖臂、燈光、視頻穩定器、反光板、場記板等輔助設備。照相設備應選用專業級單反相機和一套完整焦段的鏡頭,即微距、變焦、定焦和長焦鏡頭,有效像素2 000萬以上,原始記錄格式為RAW(數碼底片)。此外,還應準備存儲卡、濾鏡、電池、閃關燈、引閃器、腳架等配件。錄音設備包括話筒和錄音筆,配件包括無線接收器、防風罩、話筒桿等。麥克風為電容式,一般配備兩套領夾式和一只定向麥克風。錄音筆應支持多種錄音和調音模式,最佳降噪能力在-12dB到-16dB之間,可錄制PCM、MP3和WAV 格式的音頻,可外接麥克風。

第二部分是原始資源初步整理后的文件存儲標準。資源類型主要包括文本、圖片和音視頻文件。文字記錄文件的存儲格式采用DOCX、DOC或TXT。圖片文件存儲格式采用JPGE或TIFF,分辨率為4096×2160 像素。音頻為雙聲道以上,文件格式采用MP3或AAC,碼率為128K 或320K。視頻文件格式采用MP4或MKV,壓縮編碼采用H.264或H.265,碼率不低于50Mbps,分辨率采用1920×1080 像素,幀數不低于每秒24 幀。

3.3 實施階段

3.3.1 組建采集團隊

實際工作中要根據不同的采訪場合和要求組建適合的采集團隊,團隊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大型采集團隊至少由10人組成,用于針對重大主題的專項采集。其中隊長負責團隊管理并制定采集計劃,協調聯系相關機構和人員,撰寫工作日志和總結;顧問由相關領域的學者擔任,負責為項目提供專業指導并參與提綱設計;采訪人負責采訪提綱的設計和現場訪談,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民族學和新聞學知識以便更好地與被訪者溝通;技術員負責提供技術保障,比如設備的調試、數據安全和故障處理;導演負責控制音視頻拍攝內容及質量,指揮現場拍攝、錄音、用光以及后期剪輯工作;錄音和攝像人員負責按照導演要求進行拍攝;記錄員負責采訪情況和內容的記錄以及文本的校對和整理;后勤人員負責為團隊安排交通和食宿;翻譯和向導一般到了采訪地之后臨時聘用,負責把團隊帶到指定地點并翻譯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中型團隊至少包含6人,用于一般性采集。人員組成是隊長、采訪人、技術員、記錄員、錄制人、翻譯兼向導。小型團隊至少包含3人,用于分組搶救性采集和補充性收集,人員由采訪人、錄制人和記錄員組成,靈活機動,便于深入偏遠山村。

3.3.2 制定采集計劃

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主要通過實地訪談獲取。首先,在外出訪談前要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或文化部門聯系獲取口述人的基本情況,確定采訪主題,提前1—3天與口述者聯系預約采訪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其次,匯總所有預約好的時間和地點,做出采訪工作的時間、路線和進度計劃,時間計劃要留有余地,使其可以根據訪談的情況動態調整,能夠臨時增加新發現的采訪對象。地點的選擇既要安靜,又要避免口述者因環境變化帶來的緊張。如口述者的家中、工作場所等,以便口述者以較為放松、自信的狀態進行講述。此外,每次外出采集一般以單一民族為主,時間控制在兩周以內,注意避開雨季和農忙時節。平均每天可采訪2—3人,一次訪談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出發前要調試好相關設備和備用設備,準備好采訪記錄本、證件、公函、授權書、禮品等物品。

3.3.3 實施訪談

(1)訪談的方法和技巧。初次拜訪時,可以準備禮物,以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隔閡,采訪時要注意禮儀和禁忌。第一,進入訪談。采訪人應首先報出本次訪談的時間、地點、采訪人和口述人姓名、第幾次訪談,然后詢問一些“熱身問題”。第二,提問。在采集過程中應注意恰當運用采訪技巧、語言措詞和語氣,以挖掘事實為導向,引導口述者盡量多陳述歷史事件和活動事實,注重內容的細節。時刻保持中立的態度,把握主題和方向,按時間或事件發展脈絡提問,避免審問或壓迫式提問。第三,傾聽。耐心傾聽與溝通可以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口述人的內容上,根據口述者的回答調整問題。第四,追問。遇到不懂、模糊或者不清楚的問題,如關鍵人物、年代、人名、地名或其他專有名詞,要追問細節,記錄人員也可以適時補充提問。第五,控制。做好自我控制以及對訪談局面與節奏的控制,把握好時間和話題走向,適當打斷無關話題,在達到采集目標后,可以根據情況拓展采訪信息[9]。

(2)記錄和拍攝的要求。第一,記錄要求。記錄的內容包括采訪日志、口述者詳情、采訪的時間和詳細地點、較難聽懂的文字等,以備整理著錄時作為線索和參考。口述者詳情包括姓名、民族、籍貫、性別、出生日期、社會身份、文化程度、單位、少數民族頭銜、傳承項目等。第二,錄音要求。口述者和采訪者都應佩帶領夾式麥克風并連接至錄音設備,錄音時要根據環境噪音的變化情況實時調整設備的最佳增益效果。第三,攝像要求。采訪時可采用一臺或多臺攝像機同時拍攝,景別涵蓋中近景、中景和近景。單臺拍攝時畫面中的采訪人與受訪人的位置處于畫面兩側,視線相對,翻譯和記錄人員坐在旁邊,不出現在畫面中。第四,拍照要求。采訪時必須為口述者拍攝肖像照和采訪照各一張,其他的生活場景、物品用具和著作也可以拍照保存。

3.3.4 知識產權協議的簽訂

在首次訪談開始之前,采訪人和口述者應分別宣讀“倫理聲明”,并全程錄音,以保證采集內容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其次,采訪前要告知口述者的權益,尊重口述者意愿,保護其隱私,在口述者完全自愿的前提下進行采集。此外,還要向口述者說明資源采集的目的、方法和用途,并與口述者簽訂具有法律效率的“口述歷史資料著作權授權書”和“文獻與肖像使用授權書”。

3.4 收尾階段

資料的初步整理。首先,對采集到的資料要做好必要的標識,由記錄員根據記錄材料把采集到的電子文件按照“民族—采集時間—口述者—文件類型”的分類方法在計算機中建立文件夾保存。其次,在對采訪時口述者的表情、態度、動作等因素還記憶清晰時及時對音視頻文件的內容大意進行翻譯或將其轉錄為口述文字稿,以防信息的遺忘、錯亂、丟失,將來可以直接作為數據庫的內容提要字段。

補充性收集。在進行初步整理時,對于有疑點、錯漏、音頻效果不好或資料收集不全的地方,要進行回訪求證和補充性收集,可以采取電話采訪錄音的形式,也可以請當地人幫忙收集后通過網絡發送,盡量收齊與該口述者相關的所有資料,保證資源的完整性。

資源的妥善保管。采訪結束后,采訪人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資源安全。資源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首先要保障計算機和存儲設備的實體安全,比如防磁、防火和防盜;其次要保證網絡和軟件系統的安全,防止黑客入侵和系統損壞;最后要做好原始資料的備份工作,把數據備份到兩個不同的存儲設備上。

4 結語

本文提出的采集方法適用于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性采集工作。筆者希望通過相關問題的研究,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加強對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性采集,保護這一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各級檔案館、圖書館、文化館、非遺中心、民族學會等機構都應加入到搶救性采集的行列,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搶救性保護作貢獻,有效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歷史,挖掘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資料的價值,使其發揮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促進民族團結,為少數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資料支持。

(來稿時間:2019年7月)

猜你喜歡
歷史資源
讓有限的“資源”更有效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色视频| 色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主播|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区第一页| 99激情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欧美精品另类|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久草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精品第页|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高清国产| 91网站国产|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丝袜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99久视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91免费片| 色网站在线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性欧美在线|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AV熟女乱|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美女操| 亚洲va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成|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线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