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人民醫院,山西 忻州0343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為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臨床主要表現為手腳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病情加重可發生血管、神經不可逆損傷,或引發壞疽、感染等[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健康教育、藥物治療、康復鍛煉等綜合治療方式控制DPN患者病情,但長期藥物治療可出現皮膚過敏、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2]。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DPN患者中藥足浴聯合穴位貼敷輔助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繁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5~73歲,平均(56.8±6.2)歲;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5.1±0.3)年;DPN病程1~7年,平均(4.0±1.3)年。治療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7~72歲,平均(58.0±6.4)歲;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5.1±0.3)年;DPN病程1~6年,平均(4.1±1.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中DPN的診斷標準[3]。神經系統檢查可見腱反射、感覺異常,神經傳導速度明顯降低;無皮膚損傷,無潰瘍;未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出血、下肢皮膚破潰、精神性疾病或其他急性并發癥患者;由格林-巴利綜合征、腦血管意外等引起的神經病變患者;過敏體質患者;治療及隨訪過程中未予以配合者。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西藥治療。①給予患者口服降糖藥物或皮下注射胰島素,或植入胰島素泵治療,對血糖水平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監測,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對降糖藥、胰島素、胰島素泵的使用劑量進行調整。②給予患者口服或靜脈滴注營養神經藥物。③給予患者口服或靜脈注射活血化瘀中成藥。④給予患者調脂、降壓等對癥治療。⑤治療期間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詳細講解DPN的發生原因、治療措施、治療效果、注意事項等內容。⑥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進行運動鍛煉。持續治療4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藥足浴聯合穴位貼敷治療。①中藥足浴:準備紅花、花椒、辣椒、醋乳香、醋沒藥、忍冬藤各30 g,冰片10 g,放入到3 000 m L水中煎煮至2 000 m L,藥液溫度控制在38~41℃,避免燙傷。先行藥熏,再行足浴。每日1次,每次20 min,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②穴位貼敷:準備桂枝、當歸各10 g,細辛、木通、白芍、甘草片各3 g。將藥物研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取適量制備好的藥物放入加膜加圈無紡布空白貼的內圈中,制備成穴位貼;選取中脘、足三里、天樞、腎俞、脾俞及涌泉穴貼敷,每日貼敷1次,每次2 h,持續治療4周。③注意事項:足浴期間詳細詢問患者感覺,觀察其面色變化情況,如患者出現胸悶、頭暈、心慌、大汗淋漓、惡心等癥狀,須立即停止,并臥床休息,同時行血壓、血糖監測,對癥處理。避免在餐后或空腹狀態下立即足浴。足浴完成后不能立即用清水進行沖洗,以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同時仔細觀察患者足部是否出現皮膚破損、水皰、皸裂等癥狀,發現異常須立即停止。
3.1 觀察指標 在患者治療結束后3個月進行隨訪,并評估治療效果。①采用中醫癥狀分級量化表[4]對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中醫癥狀情況進行評估,分數為0~48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差。②采用英國糖尿病足部神經篩查量表[5]對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足部神經癥狀進行評估,分數為0~9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③觀察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④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6]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情況,積分越低表明治療效果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中醫癥狀評分、足部神經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3個月,兩組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中醫癥狀評分、足部神經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TC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T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感覺功能評分、神經癥狀評分、神經反射評分及TCSS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DPN患者主要表現為手足感覺異常,如麻木、冷涼、刺痛、灼熱、蟻行感等。目前該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也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6]。臨床上主要以血糖控制、抗氧化應激、營養神經藥物治療為主,護理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式控制病情,但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常規護理雖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糾正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癥狀改善、總體療效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DPN屬中醫“痹證”“消渴”等范疇,氣虛血瘀為該病發病機制,因機體消渴日久,氣陰虧耗,血行凝滯,脈道瘀阻,陽氣不能達于四肢,進而導致疾病發生。故治療上以舒筋通絡、溫經活血、益氣養血為原則。本研究中藥足浴方中,醋乳香、紅花、醋沒藥有良好的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忍冬藤、冰片祛風通絡、清熱解毒;花椒、辣椒促進血液循環,溫經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足浴可通過熏洗方式使藥物有效成分進入血液,或促進血流動力學改變,降低血黏度,同時可提高組織細胞抗缺氧耐受力,使損傷的細胞得以有效修復,改善周圍神經血液供應,提高神經傳導速度[7]。中藥足浴的熱力和藥力作用,使藥效能夠更好滲入足部皮膚毛竅、腧穴,進而刺激機體氣血運行,發揮通絡止痛、理氣活血功效。穴位貼敷無痛苦,患者易于接受[8]。在中藥貼敷穴位中,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交匯之處,刺激此穴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起到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舒筋活血的作用;中脘為胃之募穴,與足三里配伍,具有補益中氣、溫中散寒的功效;天樞是大腸的募穴,刺激天樞、脾俞、腎俞可促進藥物吸收。潘立民等[9]給予DPN患者穴位貼敷治療,結果顯示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中醫癥狀評分、足部神經癥狀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中醫癥狀評分、足部神經癥狀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空腹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癥狀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足部神經癥狀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8.07±2.28 6.00±0.52△▲ 7.96±2.73 5.00±1.06△▲ 38.36±3.17 15.62±5.26△▲ 8.40±2.20 4.13±2.31△▲對照組 40 8.14±2.32 7.70±1.58△ 7.98±2.63 7.24±1.39△ 38.84±3.63 27.75±6.34△ 8.36±2.17 7.55±2.11△
表2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感覺功能評分、神經癥狀評分、神經反射評分及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總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感覺功能評分、神經癥狀評分、神經反射評分及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總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感覺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神經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神經反射治療前 治療后TCSS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3.36±0.77 2.14±0.11△▲ 3.25±1.30 2.73±0.22△▲ 2.20±0.63 2.00±0.01△▲ 8.90±1.58 7.00±0.13△▲對照組 40 3.37±0.67 2.67±0.17△ 3.24±1.27 3.20±0.42 2.18±0.58 2.14±0.43 8.88±1.63 7.91±0.3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3個月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中醫癥狀評分、足部神經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及TCSS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藥足浴聯合穴位貼敷輔助治療DPN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良好,血糖水平控制平穩。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DPN患者中藥足浴及穴位貼敷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血糖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