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華,黃志亮,周艷艷,周雯雯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518016)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康復訓練有助于恢復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1]。但若不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將進一步喪失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2]。因此,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非常重要。閉鏈運動是將開鏈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線性運動,可增加保護作用,但不會增加關節的切力,更接近于功能性康復。本研究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采用以閉鏈肌力訓練為基礎的康復訓練,臨床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醫院收治的119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齡39~71歲,平均(60.07±4.83)歲。觀察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37~69歲,平均(59.82±4.6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首次發病,且處于恢復期;視聽、溝通能力正常;年齡<75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偏癱或四肢癱瘓者;已知有顱內出血風險者,器官功能較差者;不愿意或不能按計劃訓練者;已經進入姑息治療且預期生存期<3個月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康復訓練。①舌部康復訓練:醫者進行示范性練習,患者進行鼻吸口呼練習,同時雙肩上提、下垂,活動整個腦部,將雙上肢上提超過軀干并拉伸兩側,舌頭向外伸進行左右、前伸、后退練習。②電刺激:使用神經肌肉刺激儀(低頻脈沖治療儀KT-90A型)進行電刺激,將電極片放置于患者的上肢前臂、上臂拮抗肌肌肉起止點或下肢脛前肌起止點,刺激參數均參照自動設置值。③肢體康復訓練:在床上進行患肢屈伸運動。A.臥床-坐起訓練:抬高患者一部分頭背,協助患者安全地倚靠在床椅上,兩腳踩地,指導患者健側手緊握床欄進行鍛煉,每次20~30 min,每日2~3次。B.站立訓練:專業人員或者家屬幫助患者站立,每次3~5 min,視情況逐漸延長站立時間。C.行走訓練:患者用健手扶住家屬肩部,家屬以手扶住患者腰部,從原地踏步開始,緩慢小步行走,訓練良好可逐漸改為扶拐行走,慢慢過渡到放棄扶拐行走。共治療24周。
2.2 觀察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以閉鏈肌力訓練為基礎的康復訓練。①患者取仰臥位,兩腳交叉疊放,伸直兩腿,將腳放在巴氏(Bobath)球上,抬高臀部,在保證身體重心平穩的同時兩腳向左、右側滾動控球。②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屈髖,將小腿放在Bobath球上,抬高臀部,將兩小腿向左、右滾動控球。③患者取仰臥位,將患側的腳放在Bobath球上,抬高臀部,保持健側腿與患側齊高,保證身體穩定,控制患側腳向左、右滾動控球。④利用PT床指導患者取雙膝跪位,患者將兩只手放在Bobath球上,前、向后滾動控球。⑤指導患者站在PT床邊,把控制球放在靠近床邊的位置,將兩只手放在球上,保證其肩部與球同高,向后移動雙腳,兩手臂向前、后運動控球。每日1次,每次10~30 min,每周5次。共治療24周。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改善越好。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評估,分數越低表明生活能力越差。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訓練前,兩組FMA評分、Ba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FMA評分、Ba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Ba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Ba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訓練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訓練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FMA評分訓練前 訓練后Barthel指數評分訓練前 訓練后觀察組 60 10.89±4.55 32.14±5.01△▲24.63±2.77 58.91±5.62△▲對照組 59 11.52±1.64 20.06±4.66△ 25.01±2.89 41.72±4.78△
我國70%~80%的腦卒中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情況,重度致殘者占40%以上,復發率約41%,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3]。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實施早期且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其機體受損功能,包括感覺、運動、語言、認知等,有效減輕殘疾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和社會生活的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
腦卒中恢復期康復訓練屬于二級康復訓練,一般在發病后第4~12周進行,目的是預防常見并發癥,加強患側肢體的主動活動,減輕偏癱患肢肌痙攣的程度。閉鏈肌力訓練能調動膝關節周圍肌肉協同收縮,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可使數個關節同時運動,實現對關節本體感受器的刺激,有利于關節進行主動與被動訓練,還可促進組織修復、功能恢復和關節穩定等[4]。本研究結果顯示,訓練后,兩組FMA評分、Ba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常規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且聯合閉鏈肌力訓練,康復效果更明顯。
綜上所述,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結合閉鏈肌力訓練可提高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