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軼梅
(山西省晉城市晉煤集團總醫院,山西 晉城048006)
膝關節置換術廣泛應用于膝關節重度損傷的治療中,具有矯正畸形、改善關節活動、緩解患者疼痛等作用。但術后并發癥較多,如關節僵硬、感染、肌肉萎縮等,因此術后須對患者施加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1-2]。目前臨床多采取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但單一的常規康復訓練療效一般,患者康復效果不佳,因此亟須探究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促進患者更好地康復。本研究探討穴位按摩結合康復訓練對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晉煤集團總醫院收治的120例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按照患者手術治療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50~78歲,平均(62.15±4.40)歲;行左側膝關節置換術者25例,行右側膝關節置換術者35例;骨性關節炎28例,類風濕關節炎18例,創傷性關節炎14例。觀察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51~77歲,平均(62.14±4.41)歲;行左側膝關節置換術者26例,行右側膝關節置換術者34例;骨性關節炎29例,類風濕關節炎17例,創傷性關節炎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首次行單側膝關節置換術;符合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指征;意識清醒,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者;嚴重手術禁忌證者。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①健康宣教。通過發放健康手冊、組織講座、集中觀看視頻、組織病友分享會、面對面講解等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包括注意事項、術后護理及膝關節疾病康復訓練等,提高患者對疾病、手術及術后康復鍛煉的認識,提高其配合度。②環境護理。適當裝飾病房,調節病房溫濕度,保持適當光照,定期通風,營造舒適整潔、干凈的休養環境,減輕患者陌生感和不適感。③心理干預。嚴密觀察患者心理問題,注意其情緒變化,耐心解答患者疑問,鼓勵患者表達不良情緒,滿足患者合理的護理需求,給予其心理輔導,通過采取放松法、轉移注意力法等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必要時給予鎮痛藥物治療。④體位護理。協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如抬高患側20°~30°減輕疼痛等。⑤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及訓練后反應,制訂并調整康復訓練計劃,如進行步態矯正、肌力訓練、全身訓練等。術后1周內,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患者平躺,伸直下肢,患肢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維持5 s后再放松,每日10組;指導患者進行伸膝抬高練習,患者下肢伸直,抬離床面超過10 cm,維持5~10 s,緩慢放下;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伸屈練習,患者伸直膝關節,踝關節勻速做趾屈和背屈動作;指導患者做持續被動運動,逐漸增加角度,每次鍛煉結束后采用冰袋外敷。術后第2周內,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患者先移動拐杖少許距離,術側膝關節跟著移動,足跟先著地,身體前傾,放平足部;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屈曲訓練,患者坐椅子上,將腿伸直,膝關節下放置毛巾。術后第3周內,加強步行訓練,逐漸增加患者步行距離、時間,并適當增加患肢或拐杖部分的負重;加強平衡能力訓練及肌力訓練,如進行上下樓梯訓練等。護理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結合康復訓練干預。穴位按摩:術后1~2 d,患者取仰臥位,伸膝體位,墊高雙下肢15°,護理人員用拇指先對患者術側涌泉、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血海穴由輕到重按摩,每穴3 min,每日2次;術后第3 d采取點按法按摩三陰交、足三里、血海等穴,并以輕柔推法沿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進行推拿,拍打涌泉穴,每分鐘30次,拍打5 min,每日2次。護理6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膝關節功能評分。根據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功能評分法(HSS)對兩組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HSS包括行走功能、關節活動度、疼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肌力等項目,評分值與患者膝關節功能成正比。②疼痛程度。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等維度,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④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HSS評分、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HSS評分總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一般健康、精神健康、精力、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發生術后疼痛4例,切口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1.67%,觀察組發生術后疼痛1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作為人體解剖結構最復雜、承載運動負荷要求最高的關節,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發生膝關節功能障礙,引起膝關節疼痛、站立不穩等癥狀,甚至導致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喪失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4]。
臨床常采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度膝關節損傷,以改善膝關節功能障礙。但術后大部分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5-6]。穴位按摩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運用揉、點、拍、按等手法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膝關節置管術后在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穴按摩,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痙攣緊張、消除疼痛等功效,可促進患者康復,恢復其關節功能[7]。同時,根據患者的手術效果、穴位按摩效果、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等,為其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分階段、分層次指導患者進行步態矯正、肌力訓練及全身訓練,可循序漸進地提高患者膝關節活動能力,預防并發癥的發生[8]。

表1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治療后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功能評分法評分及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x±s)

表2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分,x±s)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HSS評分、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魯麗莎等[9]觀察穴位按摩聯合持續被動運動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發現干預組膝關節功能評價優良率為91.89%,且VAS評分、患肢腫脹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本文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屬于一種簡單易行、無創傷、個性化的舒適護理措施,將其與康復訓練結合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能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