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迪 魏巍 趙丹丹
【摘 要】以競賽為載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創新形式。通過對音樂創新創業教學過程的研究,重點以打好專業基礎、藝術惠校與藝術惠民、音樂實踐上升為理論研究以及組織大賽和創新創業年會,進而凸顯音樂教育的創新創業實效,在獲獎、演出、教改和論文等方面獲得標志性成果。
【關鍵詞】競賽;音樂教育;創新創業;實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62-01
一、音樂創新創業教育過程
(一)夯實基礎:專業教學打好專業基礎
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之中,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夯實專業基礎。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扎實的專業基礎是墊腳石,是學生思維發展和實踐能力拓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在教學課程的設計上要反映出現代社會的音樂基礎和音樂要求,適應學生的發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以夯實基本知識為首要目的,落實課程實施的具體方案,體現出教育教學中的專業性,從而培養出專業型人才。
(二)演出實踐:藝術惠校與藝術惠民
在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后,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當代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對音樂的需求現狀,檢驗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如積極參與各類音樂會與演奏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選擇進行指導性建議,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在保障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結構合理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三)理論實踐:專業協會參與演出、理論教改和論文研究
在授課內容方面,為了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經驗,學校可以適當邀請專業協會參與教學過程,如學生的演出、教學理論的設計和教學論文的研究等。在專業協會的幫助下,教學過程能夠更貼近實際,通過實踐可以實現學校的人才教學目標,總結出適合學生蓬勃發展的專業課程理論和實踐體系。
(四)創新創業:組織參與大賽、創新創業年會
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實踐教育后,更要注重音樂創新。隨著近幾年我國對文化教育的改革和要求,音樂教育同樣需要創新。國內外組織的大賽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創業年會的舉辦同樣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夯實的基礎之上,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樣給了教學過程中一些啟示,即培養學生樹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強化理論基礎和音樂創新。
二、音樂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成效
(一)藝術獲獎:計算機大賽、教師獲獎、指導學生獲獎
在20世紀后期,人們普遍認識到了音樂對于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的影響。由此,各種藝術類比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普遍被人們所接受。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施成效就體現在藝術獲獎中。教師以其專業的技術水準和超高的敬業精神獲得獎項,在這期間也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效果,激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改正自身的不足并期望取得獎項,體現出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和指導意義,對于今后的音樂教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我校學生在經過教師的專業指導后,不僅在市級比賽獲獎,甚至在省級、國家級大型比賽中也取得了很多獎項,這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競爭精神和學習動力。
(二)音樂演出:各類學校新年音樂會、藝術惠民音樂會、個人演出、師生同臺演出等
音樂學習的表現形式主要為音樂演出,這類演出體現了音樂對人們生活起到的關鍵作用。另外,這種方式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在進行演出的同時,不僅體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更是用音樂傳遞了情感,發揮出了音樂的優勢。
(三)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
為了真正實現音樂教學的專業化,從制度上必須保證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由此看來,教學相長非常重要。首先,師生之間的互動本身就是一種團結協作,學生的焦慮感會減輕,也降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力。其次,這種師生共同進步的教育模式也為今后的教學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后,由《教育社會學》《發展與心理學》等理論可以得出,師生共同進步能夠從根本上得到雙贏,學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和發展,教師也能借此總結分析出適宜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授課計劃,發揮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理論不斷完善和教學目標的創新改革。
(四)教改成效:教改項目、論文發表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開拓教師的教學理論視野,完善教學實施方案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和素養,增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如今,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教改項目的提出以及教育論文的發表。為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教師進行分組,從而提出適合本校的教學項目,如課程結構的改變,從原本的班課教學轉變為一對一專業指導或分組教學等。另外,還要積極鼓勵教師進行論文創作和發表,針對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完善思路。這些教改成效能夠積極促進教育的專業化,有助于培養高水平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崔晶晶.音樂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有效途徑探析[J].北方音樂,2019,(05):139-140.
[2]郎藝超.基于音樂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及改革研究[J].黃河之聲,2019,(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