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附屬中學 米云林 陳明英 熊文俊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首次系統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梢?,對緊密關聯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體驗的評價應成為日常教育教學中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的重要內容。我們在學校長期對“核心問題教學”“深度體驗”進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2019 年6 月立項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促進學生深度體驗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實踐研究”,進一步聚焦課堂核心問題教學的評價研究,形成了“促進學生深度體驗中學習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體系”,其研究路線及成果內容結構如圖1 所示,上下兩個框出部分,分別是評價體系的認識和操作成果。
研究的路線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促進。
理論研究即使能在正確觀念指導下開展教學評價,又使我們找到了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的五個要素。
研究厘清了以下三對關鍵詞,以便順暢地進行評價體系研究和實踐中的相互交流理解。
1.核心問題教學與核心問題

圖1 促進學生深度體驗中學習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體系框架圖
“核心問題教學”,是基于緘默知識理論和課程改革思想,憑借核心問題激發推進學生活動,從而促成學生在活動體驗基礎上的學習,進而使教學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獲得更高達成度的教學活動的規范形式?!昂诵膯栴}”,則是由課時核心內容生成,并能驅動學生課時內活動體驗的中心問題或中心任務。而學生深度體驗的學習境遇,則主要取決于核心問題中的活動內容和方式。
2.體驗與深度體驗
“體驗”,是學生學習活動中各種各樣的過程和結果。作為活動的過程,應包括學生個體心理性及身體性的親歷;而作為一種結果,則包括學生個體從活動中獲得的能夠言說與不能言說的認識及情感?!吧疃润w驗”,則是對體驗投入程度、豐富程度以及深刻程度的強調。作為活動的過程,深度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心理性及身體性自覺地、多方面地投入;作為活動的結果,深度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從活動中獲得的認識接近事物本質及事物的相互關聯,從而獲得豐富而強烈的情感。
3.教學評價與核心問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在有意識地觀察、認識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從促進學生、教師發展的角度,對教學活動達到要求的狀況,做出判斷并在反饋基礎上進行新構建的過程。
核心問題教學評價,是在針對課堂核心問題教學活動進行的教學評價,是在有意識地觀察、認識課堂核心問題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從促進學生、教師發展的角度,對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深度體驗中學習的狀況,做出判斷并在反饋基礎上進行新構建的過程。
教學評價素養是教師在“有意識”的基礎上,立足于促進學生和自身的發展,對教學活動達到要求的狀況做出判斷與反饋中所體現出來的素養。因此,我們將調查問卷主體結構分為評價的“意識、知識、實踐、監控”四個分量表,并確定相應維度和題目。
調查發現,教師評價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教學評價內容主要聚焦在明確、具體、可測量的結果性目標上,缺少對學習過程中體驗的評價,更缺少對體驗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的整體評價,還較少關注怎樣通過評價反饋促進學生在深度體驗中的學習與發展。
調查研究促使我們更加明確核心問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和方向,并據此修改完善研究方案,進行課堂教師評價策略研究以及課外教學評價研究。
通過學習、研究,我們梳理、形成了如下鮮明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基本價值主張,作為評價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思想。
1.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強調在體驗中的學習與發展
為強化過程評價,核心問題教學評價不但強調體驗,尤其強調在深度體驗中的學習。于是在課堂的評價交互中,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課堂和真實世界建立起重要聯系,使學生在課堂中有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的、有身體活動參與的親自實踐,使個體知識盡可能地源于具體體驗;另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和引導文本閱讀、聆聽講解、反思提升等活動,要在學生于自主的問題解決活動中獲得相關具體體驗之后,為學生提供富有生命激情和人格魅力的“聲音文本”“紙質文本”,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并參考同伴的、老師的、甚至課本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使體驗顯性化。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去掉非本質因素突出本質因素,促使學生由感性體驗的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理解、領悟,由事物現象的“表層”進入到事物關系的“深層”,使學生的體驗走向深入。
2.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強調對學生的體驗進行引導
為使課堂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緊密關聯、有機整合,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強調有意識地對學生體驗進行引導。雖然學生的具體體驗是師生均不可能完全預計和控制的,但體驗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以駕馭的。因而,可創造良好的境遇和條件,努力使學生體驗的過程按理想的進展達到個性成長與完善的目標。核心問題教學中的核心問題,由學科問題和學生活動方式兩部分組成。核心問題中學科問題的性質以及相應活動方式的性質,決定著學生體驗的性質與深度。不同課時的核心問題教學對學生的體驗也有著不同的預期,課時體驗性目標不僅是課堂中這種預期的表達,而且也是實現預期的引導。因此,要實現評價對學生體驗的引導,課時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均須與核心問題中的學科問題及學生活動相對應、相契合;運用體驗性目標產生的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引導師生的教學價值取向,并且以目標達成檢測的反饋信息來強化師生滿懷希望的意志努力和調整師生方向性的偏差,使教學目標在師生共同實施的教學環節中逐步達成。
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尤其強調有意識地對學生的關聯體驗進行引導。核心問題教學將學生對事物之間相互“依賴、制約、作用、轉化”等關系的體驗,稱為關聯體驗。
正因為關聯的普遍存在,課堂教學評價也就需要在眾多關聯中抓住重要的關聯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體驗。核心問題教學評價便主張有意引導學生獲得重要的關聯體驗。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結果看,要引導學生體驗以個人為中心的關聯,也就是要體驗個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的關聯;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看,要讓學生體驗以知識為中心的關聯,也就是要體驗各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的知識與知識、與思想方法、與問題、與世界的相互關聯,把人類的公共知識與自己的體驗整合起來,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并能夠靈活運用的個人知識。
為將改進評價結果、強化評價過程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我們勾勒了課堂核心問題教學的文化藍圖,將教的評價與學的評價融合為一體,既是核心問題教學評價體系的操作性觀念引領,又是其具體的評價指標。
達成活動體驗中的學習與發展是核心問題教學的基本價值追求,因而也是核心問題教學評價的目標。由于每一項教學價值的形成都需要眾多與之相關的教學價值的實踐過程,同時水平也需達到彼此協同的程度,因此在頂層觀念引領下,必須有相互協同的更具體的觀念指導教學、學習及其評價,我們將前述觀念的結構及內容表達為“表一”所示的“核心問題課堂教學文化藍圖”。
核心問題教學文化藍圖,是核心問題教學中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整合后的結構性表達與系統性描述。根據基本價值主張為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制定結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核心問題教學評價的關鍵。而這個核心問題教學文化藍圖,就是核心問題教學評價的具有合理結構和豐富內涵的評價指標體系。

表一 核心問題課堂教學文化藍圖
在核心問題教學文化藍圖中,我們將核心問題教學文化分解為兩部分:核心問題教學文化的形態、核心問題教學文化的實質。核心問題教學文化的形態,指的是核心問題教學文化的外在形式;核心問題教學文化的實質,指的是核心問題教學的基本價值觀念及其解構后生成的更細層次和相應內涵。形態與實質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以形態服務于內容,內容需要承載于適合的形態。
為開發評價體系的操作工具,我們構建促進在深度體驗中學習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操作規范,作為教師開展教學評價的操作行為引領。
在教師評價素養現狀的基礎上,在核心問題教學評價基本價值主張的引領下,依據核心問題教學文化藍圖和教學評價方法,構建、實踐和檢驗了促進在深度體驗中學習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的一種策略:課堂教師評價策略。三個規范:核心問題教學評價表、體驗性目標達成點檢測表、交流教案撰寫規范。
我們邊進行理論研究,邊進行實踐研究,基于前述五個評價體系要素,以構建評價體系的操作工具為顯性目標,將其余要素融入其中做支撐和引領,構建成果的具體內容。
我們以教學評價是否直接作用于學生為標準,將研究內容分成兩方面。首先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教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生進行的教學評價,我們稱其為課堂教師評價,指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各種活動以口語交流為主的即時即地的評價活動;其次是先作用于教師、再經過教師的教學改進進而作用于學生的教學評價,我們將其稱為課外教學評價,指課堂教學前后在課堂外完成的教學評價活動。

圖2 核心問題教學課堂教師評價支撐與功能系統

表二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成都市第十二中學)
通過課堂教師評價的實踐研究,我們構建了核心問題教學課堂教師評價策略:提出問題環節凸顯情境激勵功能、解決問題環節凸顯專業引領功能、反思提升環節凸顯生成積淀功能、運用反饋環節凸顯體驗強化功能。核心問題教學課堂教師評價的支撐與功能系統如圖2 所示。
關于課外教學評價的研究,分為三方面進行:一是針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即針對核心問題教學現場實況的評價,構建了《核心問題教學評價表》;二是針對教學結果的評價,即學生深度體驗達成情況的評價,構建了《體驗性目標點檢測表》;三是針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構建了《交流教案撰寫規范》。
1.核心問題教學評價表
在核心問題教學文化藍圖的引領下,構建了表二所示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表》,從核心問題教學的形態和實質兩個方面開展評價,通過核心問題課堂文化將教的評價與學的評價融合,各有若干二級和三級評價指標,分別以賦值和描述方法進行評價。
2.體驗性目標點檢測表
我們研究、實踐了對學生體驗中的某個點進行評價,運用的評價技術就是體驗性目標達成的點檢測表,如表三所示。
3.交流教案撰寫規范

圖3 《交流教案撰寫規范》結構框架
為規范核心問題教學的操作,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完善,形成《交流教案撰寫規范》。圖3 為該規范的結構框架,圖中每個項目都有相應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既是教案科學合理撰寫的引導,也是針對教案進行評價的項目和內容。

表三 川大附中“核心問題教學”目標達成點檢測表
以上操作性成果適用于中學各年級的各學科。由于其適用范圍廣泛,又有很強的教學操作性,彌補了體驗性目標評價的缺失,強化了過程評價,以結構良好的核心問題教學藍圖從正面引導師生的課堂教學生活變革,因而有利于學校崇尚在活動體驗中學習與發展的課堂教學文化的構建,有利于全體學生素養的發展。
實踐證明,促進學生深度體驗中學習的核心問題教學評價體系,因其強化教師教學的過程性評價,能體現深度體驗的核心問題教學課堂整體評價,因而引領了教師科學地設計、實施教學,凸顯了教學評價促進課堂教學生長的發展性功能,具有豐富的操作性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