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物流出圈,護城河突顯。
2020年春節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京東沉淀多年的服務品質。
面對此次疫情,很多電商平臺不能如期發貨,而京東物流不僅一直都在正常發貨,運送速度還不比平時慢。依托自建物流配送體系,充分發揮供應鏈、倉儲、物流、技術優勢,京東成為疫情下少數能保證用戶正常下單配送需求的平臺。
因此可以預判,在疫情結束以后,可能會有更多的商家選擇與京東物流合作。
經歷了一年的調整,京東發布2019年財報,展示出觸底反彈,重回增長的階段性成果。
其中,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京東物流表現尤為亮眼。財報顯示,2019年京東集團全年凈服務收入為6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1%,其中,來自于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的占比增長至35.5%,成為拉動京東收入增長的重要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京東物流的開放戰略,其外部收入已經超過總收入的40%。這標志著京東脫離了單純的“賣貨”盈利,服務收入成為增長的另一大引擎,京東物流對京東營收貢獻大增。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京東物流運營超過700個倉庫,總物流倉儲面積達到1690萬平方米。京東物流規模化效應對于京東集團整體協同作用十分明顯,2019年,京東履約費用占凈收入的比例為6. 4%,同比2018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京東在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日臻完善,邊際成本在逐漸降低。
京東物流已經連續8年提供“春節也送貨”服務。常在用戶身邊,才能走進用戶心里,在特殊時期,這加速了京東老用戶的回流,喚醒了沉睡用戶,體現出京東以物流為特色的獨特優勢。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速度,就是京東物流在用戶心中的樣子。
在社會被疫情“速凍”時,物流運輸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迎“疫”而上,京東物流緊急成立了疫情物資專項行動小組,開始高速有序運轉,成為抗擊疫情的生力軍。
迅速反應能力來源于平日的淬煉。
在疫情徹底爆發之前,京東的大數據便監測到口罩銷售數據開始波動,開啟了口罩等醫用物資的備貨。因此,1月24日,京東宣布向武漢市分批捐贈100萬只醫用口罩及6萬件醫療物資,并依托京東物流的運力,4天即籌集完全部物資并全部運輸到位。
1月23日,武漢正式宣布“封城”,交通全面受阻,然而對武漢的防疫物資開始大量擁入,像京東物流這樣運力資源充沛的物流企業必須站出來。
疫情就是命令。1月25日,京東物流緊急開通馳援武漢救援物資特別通道,分布全國的倉網700多個倉庫,包括處在疫區中心的倉儲、分揀能力最強的智能物流中心“亞洲一號”,在強大算力的支撐下,搭建了一條又一條物資運送的“生命線”。
成都一家醫院捐贈一卡車醫用棉被、鐘南山院士團隊捐贈給武漢漢口醫院的100臺制氧機、重慶長壽村民捐贈近萬箱橙子、湖北宜昌藥廠捐贈的800箱共16000盒磷酸奧司他韋顆粒……面對求援電話中迫切的物資運送需求,京東物流毫不猶豫在第一時間協調運力、特事特辦,確保安全快速有序抵達。
抗疫情之外,保民生是物流業的另一大責任。
在這個群雄逐鹿的“考場”,京東物流脫穎而出,得益于長期以來在供應鏈基礎設施、技術和品質服務上的持續投入。京東物流成為抗“疫”時期的主力物流企業,得到了國家郵政局和商務部的官方“點贊”:1月25日,國家郵政局根據各寄遞企業的表現建議,公眾如在春節期間有寄往武漢郵件快件需求,優先選用中國郵政、順豐、京東三家品牌企業的郵政快遞服務。
特殊情況下,億萬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保障尤為重要,尤其在三到六線城市,網購與物流配送成為居民獲取日常必需品的主要途徑之一。京東物流全國倉庫中為春節預儲備的近8億件商品,成為最豐富的物資庫。數萬名一線人員堅守一線,就像京東物流的廣州司機曾廣祥所言,“我一個人是小事情,還有一個城的人在等著”。
京東物流還在武漢、襄陽、荊州等全國近50個城市落地“移動菜籃子”計劃,一天就能攬收近350噸農產品,其中僅在湖北省每周能解決超過10萬戶家庭買菜難問題,保障民生需求。
科技改變物流,這是業內人士的一致評判。
如今,物流已經成為技術驅動的行業。京東物流是行業內最早一批開啟物流科技探索之路、布局智能供應鏈的企業。這次疫情,正是對物流企業末端配送的智能化、無人化,和大數據等能力的又一次大“練兵”,智能物流體系意義重大。
疫情防控需要全國一盤棋,物流統籌也需要全國一張網。這張網的背后是物流企業一系列大數據技術和算法組成的“智能大腦”。
它既要通過消費預測調度全網運力保障消費需求,更要優先滿足抗疫物資等特殊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規劃調度,組織全網物流資源完成精準配送。這些經過海量實踐檢驗的實戰型技術與算力支持,大大提高了運轉效率,讓物流短鏈、智能、共生的理念在應急物資運輸上進行充分發揮。 在大考中,智能硬件大顯身手,比如京東物流智能化、儲存量高、訂單處理能力強的武漢“亞洲一號”,在此次搭建救援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日分揀能力超過百萬單,效率是傳統倉庫的5倍多;此外,智能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終端目前都已經落地配送,為醫院等防疫重點區域和交通不便地區進行物資運輸與配送,最大程度實現“無接觸配送”。
相信未來,隨著5G網絡建設的全面鋪開,制約機器人配送的數據傳輸掣肘也將被解決。
京東物流西南區總經理尤明剛表示,“拋開疫情的非常時期,我們將始終堅持有速度更有溫度的上門送貨,以消費者體驗為第一目標。”
技術正在給物流帶來一場意義長遠的深刻變革。從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智能迭代到產業供應鏈的數字化升級,技術已經驅動物流行業已經從大而重變得“舉重若輕”。
在未來,匹配多種場景的配送終端將層出不窮,技術將全球物流行業發展的底層驅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銷路受阻、生產無序,疫情讓很多中小企業哀嚎一片。
當前,全國正形成“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作為平臺型企業,京東需要站出來幫扶小企業。
為了更好幫助更多中小農戶與生鮮商家解決滯銷農產品上行的問題,2月10日,京東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京東物流搭建起“產地直銷+ 物流運輸”直供通道,助力農產品上行,解決了生鮮產品買賣“兩頭難”問題,全速運轉持續為全國眾多生鮮商家保駕護航。同時推出減免部分倉儲配送費用、延長冷鏈帳期等舉措。
為攜手商家共渡難關,京東還宣布將從物流和運營兩方面對跨境業務商家進行重點扶持,包括為京東跨境物流倉配一體服務的商家提供物流補貼,優先支持澳、美、加、日、韓、德、英等國家的重點城市海外線路提貨發運,為首次入倉的新商家提供緊急入倉綠色通道,京東保稅倉倉配一體商家訂單優先履約等,確保在特殊時期攜手抗疫,共克時艱。
在此過程中,已經涌現出不少企業,他們乘勢京東物流打造的多項專屬行業解決方案之風,逆風成長,在疫情期間業績不降反增,順利將疫情轉“危”為“機”。
子初是一家創立于2012年的母嬰護理品牌,在京東平臺擁有多家品牌店鋪。疫情期間,京東物流迅速出擊,通過到倉服務+商務倉的全場景一體化服務,確保上游工廠的貨物可以直發送倉,及時補貨,有效解決庫存緊張的燃眉之急。子初的日均訂單峰值成交額對比春節前呈現10倍增長,也確保了充足及時的民生物資供應,有效支持了全國抗擊疫情的工作。
京東零售CEO徐雷強調,因為這次疫情,供應商更加認識到與京東加強合作的重要性,入倉全渠道建設得到了他們的積極參與。京東物流的優勢得以充分涌流、盡情釋放。
過去十幾年,物流更多地被描述為“物的移動”;在未來,物流真正將成為“人的鏈接”。物流不僅是產業、行業、企業、消費者的服務者,還在成為每個人與外部世界的連接者,物流將與人們的生活更加緊密。
作為基礎設施的物流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尤其在非常時期,物流是一個國家經濟流通、社會流動、生活保障最不可或缺的基礎依賴。
物流企業的未來會呈現怎樣的圖景?在京東物流CEO王振輝看來,有3個趨勢不可避免:
一是全面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將是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物流企業在運輸、配送、跨境、物流服務等各個環節都有極強的競爭力,但具備全環節、全面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在任意情況下都能承擔緊急相關使命的企業依舊稀缺,我們需要具備全供應鏈服務能力的企業走向世界。
二是物流技術將變得尤為突出。這不僅僅體現在末端配送的智能化、無人化,實際上在供應鏈能力背后,數字供應鏈、運力優化布局、大數據等等,都將起到重要作用,每一個環節,技術都將不可或缺。
三是保持開放戰略并構建共生的合作關系。開放才能實現資源的集約化最大化利用,才能實現共贏。當然,我們還需要構建共生的合作關系,通過開放、融合、協同發展的行業生態,建設包括商家、行業和整個社會在內的共生價值體系,共同提升物流服務能力,為社會全面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