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芬 趙文昊 王珊
〔摘 要〕隨著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大眾娛樂方式的不斷變革,許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時代洪流所淹沒,逐漸被遺忘在角落之中,陷入生存困境。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挽救、傳承、發展這些珍貴的文化形式,是值得我們每一個音樂研究工作者值得深刻思索的問題。本文以深州老絲弦的傳承和發展為切入點,探索深州老絲弦的創新性發展的途徑,以期為河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河北;非遺項目;音樂類;創新;深州老絲弦
河北深州老絲弦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資料記載,深州老絲弦從誕生發展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老絲弦作為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傳在衡水深州市東安莊鄉一帶,這里的老絲弦最具有代表性。老絲弦的曲調有娃娃腔、雞照窩、山坡羊、鎖南枝、男女青芽、卜子、起腔、哭板等類型,是較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間藝術文化之一。曾幾時,深州老絲弦也遭遇瀕臨消失,后來,當地政府和藝人不遺余力開展幫扶行動,才使深州老絲弦重新煥發生機。而如何創新老絲弦的發展途徑,也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深州老絲弦概述
1.深州老絲弦的歷史起源
關于深州老絲弦的起源,民間流傳了很多版本。流傳最為廣泛的故事,據說是民間一個叫“娃娃”的藝人最先將老絲弦傳唱起來的。這位老藝人在深州東安莊鄉一帶靠乞討為生,性格樂觀,喜歡表演,在乞討的時候,隨口就能給老百姓唱上一段以表示感謝。當地的老百姓非常喜歡看他的表演,時間一久,一傳十,十傳百,當地老百姓相互學習傳唱,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唱腔。隨后,在藝術發展和流變的過程中,這種唱腔又加進了各種民間樂器為其配樂,最終形成了深州老絲弦這一藝術類型。
2.深州老絲弦的藝術特征
過去,深州地區很多群眾對于老絲弦這種藝術形式非常喜愛,很多人學習老絲弦的表演。所以,當地也流行了這樣的一種說法,“修下九輩仙,學會老絲弦。”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深州老絲弦的藝術魅力非凡,但是又非常深奧難學。深州老絲弦的唱腔以八句為一個循環,分為散板、頭板、二板、三板等多種形式,其唱腔最有特點之處在于習慣在后半板起調,唱腔質樸不失委婉,曲調高亢而又圓滑,再配上嗩吶、竹笛、板胡、二胡等民間樂器的音樂伴奏,更使得老絲弦呈現出了古樸婉轉、韻味悠遠的審美意境。
3.深州老絲弦發展現狀分析
深州老絲弦一度流傳于河北深州、安平、饒陽、束鹿、武強、武邑及保定周邊地區。清朝時期,深州老絲弦還曾到皇宮表演,盛極一時。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娛樂多元化,深州老絲弦瀕臨失傳,但是通過相關部門和老藝人們多方挽救,老絲弦又煥發出青春活力。2014年,深州老絲弦作品獲得中國文藝展示活動河北賽區金獎,隨后又在北京的晉級賽中獲得銀獎。2017年,深州老絲弦入選河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深州老絲弦創新性傳承與發展研究
1.深州老絲弦當前傳承與發展分析
與眾多民間音樂藝術傳承方法一樣,深州老絲弦的傳承也是通過師父和徒弟的口口相傳而延續下來的,所以缺少文字資料的記載,很多內容都得靠記憶。所以,一旦師父和徒弟之間的傳承連接不起來,就會導致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承斷代。上世紀四十年代,爆發了一場疫病,深州地區也深受其害,導致幾位老絲弦藝人接連病故。深州老絲弦不僅失去了重要的人才支柱,還使一批珍貴的曲目的沒有保存下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此后,為了挽救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其他深州老絲弦藝人開始整理曲目和資料,并結合時代背景,加以新的藝術創新,最終整理出50多部珍貴曲目。這些珍貴的曲目資料,成為深州老絲弦延續傳承的基礎。
不容置疑的是在深州老絲弦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各相關文化部門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深州市宣傳部和文廣新局為深州老絲弦申請專項資金,用于資料搜集、曲目整理和樂器更新等工作;另一方面,衡水專業音樂院校特意派出優秀教師團隊,協助老絲弦藝人進行曲目整理、編創等工作,為老絲弦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與扶持。此外,在老絲弦創新發展的進程中,除了原生態資料的搜集、整理、保護工作,最要緊的還屬傳承人的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問題。隨著老藝人年齡漸長,很多傳承人都不能進行演出了,所以深州老絲弦亟待新鮮血液的加入,需要年輕的發展力量。目前,由深州老絲弦組成的西辛莊五腔班在西辛莊及周邊地區堅持為群眾演出了幾十年,并在與時俱進中進行自我創新,吸引了眾多的年輕“戲迷”。在家長、學校的正確引導下,在周圍藝術環境的熏陶下,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學習深州老絲弦,成為傳承、發揚深州老絲弦藝術的生力軍。
2.深州老絲弦未來傳承與發展分析
目前,深州老絲弦藝人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在地方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開始了一系列的創新實踐工作。對于這一古老民間音樂藝術的挽救、傳承、發展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然而,對于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想要徹底地發展深州老絲弦,使其綻放光芒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從多個層面、角度進行全面的創新工作開展。
首先,客觀地分析民間“非遺”項目的生存狀態,能夠清晰地了解深州老絲弦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明白,傳統的民間音樂藝術之所以面臨生存困境,究其根源,還在于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逐漸被市場拋棄,才日漸衰落。因此,深州老絲弦在發展創新過程中,要重視對于現代曲目的改編和創編工作。一方面,可以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摒棄舊的觀念和表演形式,融進新的音樂元素,使深州老絲弦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比如,改編一些不符合當前文化形態和思想觀念的劇目內容,加入當前流行的段子和臺詞,細致地打造唱腔和舞美環節,同時凝練曲調以及精煉措辭,通過這些豐富生動的改編形式,使深州老絲弦表演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又符合現代音樂審美,更加貼近群眾情感,更加符合演出市場,進一步融入觀眾群體當中。
其次,緊隨社會的發展和娛樂形式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不斷進行變革和創新。想要在市場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深州老絲弦還應擴大宣傳范圍和推廣力度,充分利用當前便捷的條件,讓更多人認識、了解自己。當前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互聯網、多媒體為信息的便捷傳送提供了廣泛的渠道,大眾的娛樂形式也從戲院轉向了互聯網,使傳統音樂有了更加豐富的展現平臺。如果深州老絲弦能夠利用這些現代化技術手段,必然會使自身的藝術形式傳播得更廣、更遠。例如,可以建立深州老絲弦自媒體或網站,發布老絲弦表演視頻、演員花絮,使更多的觀眾通過網絡可以觀看、了解深州老絲弦藝術;還可以借助動畫、快閃等形式拍攝深州老絲弦小視頻,或者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編創新型的老絲弦表演形式,使深州老絲弦古樸的藝術特征與當代時尚音樂元素相結合起來,激發出不一樣的藝術火花,煥發出勃勃的藝術生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來主動探尋深州老絲弦的藝術魅力,成為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總而言之,民間音樂是記錄歷史、儲存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時間長河中凝聚而成的文化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有的融合演變,有的創新發展,也有的逐漸湮沒在歷史車輪中,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將一直成為民間音樂創新發展的重點。如其他民間音樂一樣,深州老絲弦能夠在國家政策扶持、全民積極參與下展開深入的創新發展,是深州之幸、河北之幸、華夏之幸。當然,還有很多正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音樂遺產,還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去傳承、創新,去創造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民間音樂煥發出新的生機。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鄧夕.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莊絲弦”的表演藝術特征探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6.
[2]孫雅坤.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4.
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從深州老絲弦的現狀看河北音樂類非遺的創新性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9041302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