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羅敏 楊蕊珊 邵秀敏 黃錦華 劉麗婷 袁慧珍(通訊作者)
(1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醫院 廣東 東莞 523660)
(2 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59)
維生素K 是凝血因子活化的關鍵酶,它通過胎盤的轉運少,母乳含量低,新生兒生后易發生出血癥(VKBD)而導致臟器出血,目前新生兒生后常規注射維生素K1 預防VKDB,但因國內缺乏新生兒血中維生素K 含量的參考值范圍,所有新生兒均注射維生素K 是否合適?加上各醫院注射劑量各有不同,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和統一[1]。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收集東莞市清溪醫院新生兒臍帶血1000 例,檢測血中維生素K 濃度,計算正常新生兒臍帶血維生素K 參考值范圍,分析與胎齡、BMI 及血脂等因素的相關性,探討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的影響因素。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東莞市清溪醫院兒科新生兒1000 例,其中男性560 例(56.0%),女性440 例(44.0%),胎齡34 ~40 周,平均(37.9±2.1)周;出生體重1.5 ~4.9kg,平均(3.2±1.0)kg。
納入標準:①無外觀可見的畸形;②孕母為單胎妊娠;③監護人同意隨訪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隨訪期間診斷有遺傳代謝性疾病;②新生兒期存在黃疸以外的病理情況;③觀察期間出現慢性腹瀉,肝膽系統疾病等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疾病;④其他醫生認為不適合繼續進行研究的情況。
維生素K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檢測,檢驗標本為臍帶血,血液樣本采集于含有鋰肝素作為抗凝血劑的真空管中,離心后分離血漿,儲存在-80℃冰箱。試驗當天,樣品在室溫下解凍,取血漿250μl 和750μl 乙醇混合30s 后,在10000轉/min的室溫下離心5min,取上清液,加入環己烷進行液液萃取,通過使用Synergl 4u Fusion-RP C18(2.1mm×100mm2.5μm)分離樣品,流動相為蒸餾水和0.5%甲酸-甲醇,流速0.3ml/min,然后采用HPLC 方法檢測,對照高低限分別為0.2 和5.0μg/L,此方法檢測低限是0.2μg/L。
(1)足月情況。分為早產、足月;(2)出生體重、孕母年齡及工作性質、文化程度、居住現狀;(3)孕母綠色蔬菜食用量。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城鎮新生兒的VK1 水平顯著高于農村新生兒(P <0.05),孕母綠色蔬菜食用量<150g/d、150 ~250g/d、>250g/d 新生兒的維生素K1 水平逐漸升高(P <0.05),但不同足月情況、出生體重、孕母年齡及文化程度、工作性質的維生素K1 水平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的影響因素分析(±s)
表1 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的影響因素分析(±s)
項目 分類 n VK1(ng/ml) t[F] P足月情況 早產 190 0.342±0.108 1.886 >0.05足月 810 0.278±0.045出生體重(g) <2500 90 0.136±0.023 1.638 >0.05 2500 ~3999 870 0.304±0.102≥4000 40 0.340±0.101孕母年齡(歲) <28 370 0.227±0.060 [1.533] >0.05≥28 630 0.328±0.102文化程度 小學及以下 10 0.082±0.012 [1.460] >0.05初中 250 0.090±0.011高中 30 0.132±0.020大專 320 0.150±0.020本科 140 0.166±0.029碩士及以上 250 0.185±0.125工作性質 農民 370 0.096±0.012 [1.476] >0.05工人 30 0.123±0.024職員 60 0.577±0.125居住現狀 城鎮 660 0.626±0.130 4.541 <0.05農村 340 0.118±0.018綠色蔬菜(g/d) <150 320 0.091±0.013 [4.303] <0.05 150 ~250 510 0.281±0.043>250 170 0.362±0.060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的影響因素包括孕母年齡、綠色蔬菜(P <0.05),足月情況、文化程度、工作性質、居住現狀(P >0.05)。見表2。
表2 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的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維生素K 是一組脂溶性化合物的總稱,其基本結構為一個2-甲基-14-萘醌環,因其第3 位的側鏈不同,可分為維生素K1、K2 和K3 三種主要形式,而沒有側鏈的K4 則為一種人工合成的形式。維生素K 是γ-谷氨酰羧化酶的輔酶,該酶是凝血因子Ⅱ、V Ⅱ、IX、X 活化的關鍵酶,對于維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及其重要[2]。此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3],缺乏維生素K 也與骨骼和礦物質異常有關。與維生素A、D、E 等其他脂溶性維生素不同的是,維生素K 在體內的消耗及丟失很快,導致其血漿濃度以及體內的儲存量比較少。雖然某些腸道細菌能合成維生素K 供人體需要,但維持維生素K 的正常代謝及生理功能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食物中維生素K 的供應[4]。由于母親血漿維生素K 濃度本身就比較低,加上維生素K 無特異性的轉運蛋白,導致維生素K 通過胎盤的轉運受限,因而新生兒出生時血漿維生素K 濃度較低,而母乳,尤其是初乳中維生素K 的含量極低,不能滿足早期新生兒的需求。如果出生后未能及時給予維生素K 的補充,則有可能會出現維生素K 缺乏性出血(VKDB),甚至在部分有維生素K 缺陷和口服吸收不良的早產兒當中,出生后很可能立即出現VKDB。
維生素K1 注射液在新生兒中應用十分廣泛,但尚未有統一指南明確維生素K1 的用藥途徑及劑量,因而各醫院基本上都按照自己的常規劑量使用,臨床上因維生素K 使用不當而導致嚴重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的病例也時有發生。因此,明確新生兒臍帶血維生素K 的濃度,用于指導維生素K 的個體化應用,或為制訂統一的新生兒維生素K 應用指南,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國內外文獻表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發生維生素K 缺乏性出血的比例仍然比較高,對兒童的生命健康影響極大[5]。母乳中維生素K 的含量較低,因而國內均采用出生后注射的方式補充維生素K,但目前仍缺乏統一的規范。我們前期的結果表明,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較低,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來驗證這一理論。
綜上所述,新生兒臍帶血維生素K 濃度影響因素包括孕母年齡、綠色蔬菜,值得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