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芳 陳焱 顧凱明 秦春耀 任超 趙啟軍 張文韜 王高明 陳國輝(通訊作者)
(國藥北方醫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骨質疏松癥以骨質量和骨密度下降為特征,久之可破壞骨微結構,增加骨脆性,增大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既往臨床對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多采用保守治療,雖可減輕患者疼痛等癥狀,但長期臥床往往加快骨量丟失,降低椎體功能,存在較高椎體再骨折風險,且易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1]。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是OVCF 重要手術治療方式,其通過經皮穿刺將骨水泥注入椎體,使得骨折椎體穩定性和強度大大提高,并利于改善椎體高度,矯正后凸畸形,加快脊柱功能恢復[2]。而隨著PVP 廣泛應用,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日益升高,成為PVP 重要并發癥之一,給患者經濟和身心帶來嚴重負擔[3]。鑒于此,本研究分析PVP 術后相鄰椎體骨折原因,旨在為臨床后期降低并發癥風險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分析2014 年1 月—2018 年1 月于我院行PVP 治療的82 例OVCF 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隨訪12 個月,依據相鄰椎體骨折發生與否分為相鄰椎體骨折組和非相鄰椎體骨折組。相鄰椎體骨折組20 例,男7 例、女13 例;年齡61 ~87 歲,平均年齡(74.69±3.15)歲;骨折類型:16 例單椎體骨折、4 例多椎體骨折;術前椎體壓縮比:11 例≤50%、9 例>51%。非相鄰椎體骨折組62 例,男8 例、女54 例;年齡60 ~88 歲,平均年齡(74.71±3.14)歲;骨折類型:38 例單椎體骨折、24例多椎體骨折;50 例≤50%、12 例>51%。納入標準:均為首次發生OVCF;X 線示椎體楔形變,臨床癥狀吻合骨折節段;骨折椎體后壁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的椎體骨折;凝血功能障礙;伴隨嚴重心肺疾病;存在脊柱手術史。
所有患者均行PVP 治療,術前完善血常規等相關檢查,使用X 線或CT 等影像學手段觀察骨折椎體具體情況,術前30min肌注10mg 地西泮鎮靜,并靜滴抗生素。取俯臥位,術前肌注0.1g苯巴比妥鈉,軟墊支撐患者肩部和頭下方,懸空腹部,手術床頭和床尾升高至30 ~60°,若患者無不適感,盡可能調大角度,操作醫師按壓骨折部位復位,2 ~3 次即可,術中隨時觀察復位狀況。常規消毒鋪巾后,依據患者情況予以全麻或局麻,術中密切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于透視下穿刺至傷椎的椎弓根外緣,進針速度減慢,且為保證穿刺針位置準確,針尖置于椎體中線上方或下方,若單側椎弓根入路,則盡可能接近椎體中線。骨水泥調制好后在X 線透視下注入傷椎,3.0 ~4.5mL 即可恢復椎體力學特性,注射過程中出現明顯阻力感或骨水泥滲入椎間孔等情況,立即停止注射。穿刺針拔出后,加壓止血,并消毒包扎。術后保持1h 仰臥,常規鎮痛、抗感染,并進行功能鍛煉。
統計并比較兩組年齡、 性別、外傷史、骨密度、手術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骨水泥滲漏、楔形角等資料。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分析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鄰椎體骨折組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楔形角與非相鄰椎體骨折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過對OVCF 患者多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和楔形角是引起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OR ≥1,P <0.05)。見表2。
PVP 是臨床治療OVCF 重要手段,可克服保守治療不足,短時間內穩定椎體,加快患者活動功能恢復,但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發生風險較高,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4]。臨床應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盡可能消除危險因素影響,以降低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
表1 術后相鄰椎體骨折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表2 術后相鄰椎體骨折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鄰椎體骨折組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楔形角與非相鄰椎體骨折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通過對OVCF 患者多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和楔形角是引起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P <0.05)。表明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骨水泥滲漏和楔形角是誘發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的重要原因。骨密度是反映骨骼強度的重要指標,利于監測骨質疏松程度,預測骨折發生風險。OVCF 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骨質疏松癥,在疾病影響下使得椎體骨量大量流失,骨密度隨之降低,而手術椎體剛度和強度有所改善,未進行手術的椎體剛度和強度持續降低,導致未手術椎體張力和應力與手術椎體存在一定差值,增大相鄰椎體骨折風險增大。臨床應針對此情況,予以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減少骨量流失,改善骨密度。骨水泥注入可提高傷椎剛度和強度,但大劑量骨水泥注入可增大椎體間剛度差異,促使相鄰椎體力學性能改變,增加其應力。臨床操作時,應緩慢注入骨水泥,觀察骨水泥分布是否均勻。在恢復椎體高度的同時,為消除椎體間應力傳導,需促使填充物觸及椎體上下終板。術前椎體壓縮程度越高,則患者傷椎破損程度越高,該因素可增大術后骨水泥滲漏風險,且手術治療后期穩定性也無法恢復至原有程度,加之早期下床活動使得相鄰椎體承受能力增加,易出現相鄰椎體骨折[5]。楔形角主要指骨折椎體后上終板延長線與水平線間的夾角,可直接評估骨折程度。當椎體出現楔形骨折時,重心前移,增大重力彎矩,而脊柱為維持平衡,使得脊柱后側肌肉力量增加,從而加重對相鄰椎間盤擠壓,易誘發相鄰椎體骨折。
綜上所述,骨密度、骨水泥劑量、術前椎體壓縮比例和楔形角是術后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的重要原因,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納入潛在危險因素不足,后續仍需擴大樣本量,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