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加爾寶·吐爾德 聞淑娟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淋巴瘤,具有侵襲性和較高惡性程度的特征,相關研究表明,該病癥可能和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遺傳以及免疫力下降有關,其臨床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乏力、盜汗、局部腫痛等,有些患者還會伴有發熱和消瘦癥狀[1]。該病癥的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若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則可能對肝功能造成損害,有研究顯示,尤其是使用利妥昔單抗,可能會使乙肝病毒再激活,造成更嚴重的肝功損害,從而延誤淋巴瘤的治療。本文以52 例乙肝病毒感染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為乙肝病毒感染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進行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并對化療結果進行研究比較,具體內容見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52 例乙肝病毒感染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化法將患者劃分為對照組(22 例)與研究組(30 例),對照組為患者進行常規化療,研究組為患者進行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對照組中,男性13 例,女性9 例,年齡28 ~70 歲,中位年齡53 歲。研究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20 ~75 歲,中位年齡56 歲。
納入標準:疾病符合乙肝病毒感染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無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患者。
排除標準:具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的患者;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藥劑過敏的患者。
對照組:為患者進行常規化療,于每周期第1 天為患者靜脈滴注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劑量分別為750mg/m2、50mg/m2、1.4mg/m2(最大劑量2mg),并開始口服潑尼松片,劑量為60mg/m2,1 ~5d,同時為患者進行常規止吐、水化和利尿等處理,3 周為1 個周期,連續治療4 ~6 個周期。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在化療前1d 為患者靜脈注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劑量為375mg/m2,3 周1 次,連續治療4 ~6個周期[2],并常規使用預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療。
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肝功能損害率進行分析研究。HBV 再激活的定義:HBV-DNA 負荷是基線值的10 倍或以上,或HBV-DNA 絕對值>105 考貝/ml。肝功能損害判定標準參照WHO抗癌藥物毒性反應分級標準,0 度: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總膽紅素(TB)≤1.25 倍正常上限;I 度:1.26 ~2.5 倍參考范圍上限;Ⅱ度:2.6 ~5.0倍參考范圍上限;Ⅲ度:5.1 ~10.0 倍參考范圍上限;IV 度:>10 倍參考范圍上限。本研究中ALT 參考范圍值0 ~75U/L,HBV-DNA 參考范圍上限103 拷貝/ml。Ⅰ度為輕度肝臟功能損害,患者主要表現乏力、厭食油膩、食欲不振、肝區不適、尿黃、輕度脾腫大等癥狀;Ⅱ度為中度肝功能損害,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在輕度和重度之間;Ⅲ、Ⅳ度為中度肝損害,是患者存在比較明顯和持久的癥狀。
治療有效率包括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定、進展4個方面,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率之和。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肝功能損害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研究組乙肝病毒再激活例數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乙肝再激活例數比較
乙肝病毒感染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是目前臨床比較重視的一種腫瘤疾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高,所以進行確診的時候往往已經發展比較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的巨大的困難,也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具有病程短、惡性度高的特點,對該腫瘤的治療主要以含蒽環類藥物為基礎,聯合化療為主。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的化療藥物包括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等。伴隨醫學科研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藥物研究進展迅速,臨床試驗證明,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對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為患者帶來更長時間獲益。利妥昔單抗以一種合制而成的免疫球蛋白形式和CD20 抗原特異性結合,按照抗體對細胞毒效應的依賴,發展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對B 細胞型淋巴瘤進行靶向破壞,進而達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3]。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療+化療之后很容易出現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情況,導致疾病治療的延緩或中斷,進而延誤對患者的有效治療,嚴重影響預后,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生命安全問題,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還要進行提前預防性服用藥物進行治療[4]。其中HBsAg 陽性的患者必須接受預防性抗病毒治療,可以通過效低耐藥的核苷/核苷酸類似物進行預防治療,預防治療必須要貫穿整個免疫治療的過程,在免疫治療結束后的6 ~12 個月仍然需要繼續治療,在抗病毒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長期的隨訪和監測,保證患者不存在肝炎的活動。如果患者存在HBV 感染證據,也就是抗HBc 陽性,可以在化療和免疫抑制治療中及治療后進行定期的HBV 相關指標檢測[5]。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為乙肝病毒感染合并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使用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雖然利妥昔單抗的使用可能造成更多的乙肝病毒再激活,但對于此類患者預防性使用抗乙肝病毒治療,在治療有效率、肝功能損害方面的數據均優于單一化療的效果,足見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對乙肝病毒感染合并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進行治療的優越性和重要性[6]。
綜上,為乙肝病毒感染合并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使用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效果顯著,可以改善肝功能損害程度,并可以為患者帶來更長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