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 李露
(1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2 宜賓市北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四川 宜賓 644000)
食管癌屬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食管上皮組織為主要發病部位,該疾病具有易轉移、高侵襲性等特點[1]。該疾病發病早期通常不會出現典型臨床癥狀,或者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劑治療而造成病情延誤,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預后相對較差?,F階段,多西他賽、紫杉醇、奧沙利鉑、伊立替康、卡培他濱以及替吉奧等藥物已被廣泛應用于食管癌化療中,并且由此衍生了各種聯合化療方案[2]。F P 化療方案即5-氟尿嘧啶+順鉑,雖然這2 種藥物可對細胞DNA 進行作用,阻礙病情進展,但整體療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3]。近年來,分子靶向治療在癌癥治療中嶄露頭角[3]。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主要分布于上皮、間葉以及神經組織中,在惡性腫瘤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西妥昔單抗屬于一種人鼠嵌和型IgG1 單克隆抗體,作用靶點為EGFR 胞外區域。為改善食管癌患者預后,提高生存質量,本研究在FP 方案基礎上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以期能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5 月—2017 年9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經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③預計生存期在3 個月以上;④KPS(卡氏評分)在60 分以上;⑤Ⅱb ~Ⅳ期。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過敏體質;④腦轉移;⑤合并重度感染性疾?。虎薮嬖诿庖呦到y疾??;⑦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共51 例,男性36 例,女性15 例,年齡62 ~85 歲,平均(72.15±2.18)歲;腫瘤位置位于頸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患者分別有12 例、16 例、15 例、8 例。對照組共49 例,男性33 例,女性16 例,年齡61 ~82 歲,平均(71.88±2.06)歲;腫瘤位置位于頸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患者分別有14 例、15 例、13 例、7 例。兩組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 >0.05)。
對照組:給予患者5-氟尿嘧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627,規格:0.5g)靜脈滴注,750mg/m2,第1 ~5 天;給予患者順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461,規格:20mg×5 支)靜脈滴注,75 ~100mg/m2,第1 ~3 天;1 個治療周期為3 周,連續行4 個周期化療。
觀察組:FP 化療方案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西妥昔單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110009,規格:100mg(20ml)]400mg/m2,控制滴速為5ml/min,然后再維持用藥劑量250mg/m2進行治療。
臨床指標[4]: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3ml 清晨空腹肘靜脈血,以3000r/min 的速度行10min 離心處理,血清CEA 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SCC 則送往醫學檢驗所進行測定。
生存質量: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歐洲癌癥研究組織生存質量測定表(EORTC QLQ-C30)評價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生存質量與得分為正比。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CEA、SCC 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CEA、SCC 水平均降低(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CEA、SCC 水平更低(P <0.05),見表1。
兩組治療前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均提高(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更高(P <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 <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n CEA(μg/L) t P SCC(mg/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16.09±1.22 6.02±0.22#* 58.010 0.000 3.21±0.25 1.52±0.18#* 39.178 0.000對照組 49 16.05±1.28 9.15±0.28# 36.863 0.000 3.18±0.28 2.45±0.16# 15.845 0.000 t 0.160 62.292 - - 0.566 22.057 - -P 0.873 0.000 - - 0.573 0.000 - -
表2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 <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1 40.18±2.58 69.99±3.89#* 45.607 0.000對照組 49 40.15±2.63 49.63±2.36# 18.779 0.000 t 0.056 31.487 - -P 0.954 0.000 - -
現階段,食管癌已發展成為僅次于肺癌的第2 大胸部惡性腫瘤,且早期發病隱匿,極易漏診,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5]。FP 方案為臨床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基礎化療方案之一,5-氟尿嘧啶屬于一種廣譜抗代謝藥物,進入細胞內部之后,可轉變成為5-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使得脫氧胸苷酸合成酶生成量減少,將腫瘤細胞DNA 合成降低,最終使其凋亡。順鉑則能對5-氟尿嘧啶進行良好修飾,不僅能對細胞蛋氨酸的轉運進行阻礙,同時還能促使5-氟尿嘧啶活性提高,對腫瘤細胞DNA 合成進行抑制。雖然以上化療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具有較高復治率,整體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臨床嘗試在化療基礎上聯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中晚期食管癌,以期能改善患者預后。
臨床治療食管癌的重要靶點為EGFR,EGFR 活化之后可將多條下游信號傳導通路激活,使得正常細胞惡化、轉移、增殖,引發腫瘤,并對病情進展進行促進[6]。西妥昔單抗和EGFR 之間具有較高親和力,能夠競爭性結合內源性配體,將受體相關激酶磷酸化作用阻斷,抑制EGFR 激活,進而阻礙腫瘤細胞生長、繁殖[7]。本研究中,觀察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CEA、SC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中晚期食管癌采用FP方案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CEA、SCC 水平。CEA 為臨床發現最高的消化系統腫瘤標志物,在食管癌早期診斷與鑒別中具有重要意義。SCC 則屬于一種糖蛋白,在子宮、頭頸以及肺等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細胞質中存在,臨床認為可將其作為評估食管癌療效的重要指標之一[8]。觀察組治療后CEA、SC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FP 方案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更加理想。對其作用機制進行探究,西妥昔單抗與EGFR 結合之后會被腫瘤細胞吞噬,使得EGFR 表達水平降低;西妥昔單抗可對基質金屬蛋白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生成進行抑制,使得腫瘤細胞浸潤、轉移、增殖與生長受到阻礙,對腫瘤細胞凋亡進行促進;西妥昔單抗可將腫瘤細胞中的 EGFR下游信號傳導通路阻斷,使得腫瘤細胞生長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該藥物還能將細胞毒作用激發,使得腫瘤細胞被間接性殺滅,治療效果隨之提高。
綜上所述,中晚期食管癌采用FP 方案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CEA、SCC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