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王寶 張影 趙士龍 董恒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有氣流阻塞為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慢性咳嗽、呼吸困難、胸悶等,因患者呼吸狀態受嚴重影響,則其極易出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增加并發癥發作風險,因此需及時對患者的呼吸狀態進行改善[1-2]。本研究通過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與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間對比,以分析這兩種通氣模式的治療效果,對患者呼吸狀態的改善情況,及在臨床應用中的狀況,深入了解認識無創呼吸機通氣模式,確保患者能得到有效救治。本研究旨在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與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的影響,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需要無創通氣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30 例,女13 例,男17 例,年齡53 ~87 歲,平均年齡(63.86±6.54)歲,整體病程3 ~15 年,平均病程(8.43±2.65 年);對照組30 例,女12 例,男18 例,年齡56 ~88 歲,平均年齡(63.91±6.63)歲,病程3 ~16 年,平均病程(8.51±2.72 年)。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納入此次試驗中,并經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通過對比分析后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 >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診斷標準[3],均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經病例核查,兩組患者均接受無創機械通氣模式治療。
排除標準:(1)患者有意識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的診治工作;(2)患者有嚴重器質性疾病;(3)患者有血流動力學障礙,且難以糾正;(4)患者有面部或腹部手術史。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的患者均接受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使用無創呼吸機(德國萬曼WEINMAN,型號VENTImotion Advance,國械注進20143085531),行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即PSV/PCV+呼氣末正壓治療,呼吸頻率12 ~18 次/min,呼氣壓呼氣壓4 ~6cmH2O(1cmH2O=0.098kPa),吸氣壓12 ~16cmH2O。在治療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其對通氣面罩、頭帶的適應性,確保患者能接受有效的救治,指導并鼓勵患者咳痰,以改善其呼吸狀態。實驗組:實驗組的患者均接受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本組治療方式同對照組基本一致,只是在呼吸機通氣模式方面,選用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即PSV/PCV+呼氣末正壓+VT 目標,呼吸頻率12 ~18 次/min,后通氣壓力可逐漸增加,但最高壓力需≤25cmH2O,呼氣壓呼氣壓4 ~6cmH2O,吸氣壓12 ~16cmH2O。后吸氣壓同樣可逐漸增高,但需≤20cmH2O。
1.2.2 觀察指標 (1)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血氣指標,即統計其治療前與治療后2d 的PaO2、pH、PaCO2這幾項指標值,以分析兩種通氣模式對患者病情的影響。(2)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機各參數、呼吸機使用時間等進行統計分析,即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d 潮氣量、呼吸頻率、使用無創總通氣時間指標,以分析判斷兩種通氣治療模式對患者呼吸狀態等的影響。
將治療前后各血氣指標、呼吸機參數以及呼吸機使用時間等參數(計量資料),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2.0 軟件中,經由t 驗證,若(P <0.05)則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H 值、PaO2、PaCO2等血氣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即接受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的患者較對照組,其經治療后2d 的各血氣指標更好(P <0.05)。見表1。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無創呼吸機參數和無創呼吸機使用總時間進行對比分析,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即接受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的患者,其治療后呼吸機各參數數據更佳,使用無創呼吸機的總時間更短(P <0.05)。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各血氣指標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各血氣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PaO2(mmHg) pH PaC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2d 治療前 治療后2d 治療前 治療后2d實驗組 30 56.84±1.75 65.54±1.23 7.19±0.04 7.36±0.09 76.65±3.97 56.54±3.16對照組 30 56.75±1.84 62.64±1.01 7.20±0.05 7.30±0.08 76.05±4.02 64.54±3.64 t 0.194 9.980 0.855 2.729 0.582 9.090 P 0.847 0.001 0.396 0.008 0.563 0.001
表2 治療前后呼吸機參數與使用時間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呼吸機參數與使用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潮氣量(ml) 吸頻率(次/min) 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前 治療后1 天 治療前 治療后1 天 總時間(h)實驗組 30 351.96±53.06 436.86±80.43 29.62±1.62 16.17±1.34 41.07±2.96對照組 30 360.87±52.97 385.76±64.37 30.11±1.41 21.09±1.64 53.11±3.62 t 0.007 2.717 1.249 12.724 14.102 P 0.995 0.020 0.216 0.001 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其常見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慢性咳嗽等,一般情況下可通過機械通氣方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救治,以改善其呼吸狀態,保障其血氧含量,促進其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量,幫助患者恢復較好的呼吸狀態,促進其肺部功能作用的恢復速度[4]。
本研究主要通過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與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間對比分析,以深入了解不同通氣模式對患者呼吸狀態、使用呼吸機的時間長短等的影響,以提升其整體治療效果,使患者經呼吸機治療后,能恢復更好的呼吸狀態。
在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中,通氣方式主要是通過呼吸時間的設定,使兩種不同的正壓通氣水平隨設定的時間交替進行,患者在不同時間段接受不同水平的氣道正壓通氣,即正壓通氣水平較低時是為幫患者保持氣道開放,正壓通氣水平較高時是為幫患者通氣[5]。此通氣方式因有一段正壓通氣低水平時間,因此能給予患者呼吸肌一段休息時間,同時能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氣量,但此通氣模式在實際應用中易出現潮氣量不足,動脈血CO2 潴留等狀況,在呼吸性酸中毒等方面無較好的治療效果,且易對整體的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而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則主要是在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改善,可有目標潮氣量的設定,以改善動脈血CO2潴留等問題,有效改善其這整體的呼吸狀態,保障其基本的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通過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與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間對比可知,接受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的患者,其治療后2d 的各血氣指標更好,呼吸力學指標數據更佳,患者經治療后能有更好的呼吸狀態,并能顯著減少患者依賴呼吸機的時間。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使用無創通氣時,實施壓力調節容積控制通氣模式相較于雙水平正壓通氣,能有效提升整體療效,幫助患者保持更好的呼吸狀態,達到更早脫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