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江蘇 連云港 222500)
顱腦損傷為外力造成的頭部損傷,重型顱腦損傷指發生昏迷6h 以上或再次昏迷者,患者常表現為意識障礙、癲癇、頭痛等癥狀,這類患者需進行緊急搶救、糾正休克等[1]。重型顱腦損傷治療難度較大,病死率較高,在臨床治療中,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術為常用治療方法,能有效清除血腫,并且對患者腦挫裂傷進行有效的處理,減輕腦干壓迫,進而保證患者較好的度過水腫高峰期,但是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發現該術式存在一定不足,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良,進而出現了改良去骨瓣減壓術[2]。本研究選取我院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 例,觀察改良去骨瓣減壓術臨床應用效果。
選取2017 年10 月—2020 年6 月我院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19 ~74 歲,平均(44.38±3.82)歲,重物砸傷7 例,高處墜落5 例,車禍傷13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20 ~72 歲,平均(43.97±3.74)歲,重物砸傷9例,高處墜落4 例,車禍傷12 例。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入院GCS 3 ~8 分;能耐受手術;無手術禁忌。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經常性頭痛等可疑腦血管病;原發性腦干損傷;腦腫瘤者;呼吸循環等多系統衰竭。
對照組給予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切口位于患側顴弓上與上耳屏前緣間隔1cm 的位置,沿耳廓后上至頂部中線,前至前額發際,顱頂距離中線約2cm 作骨窗,將蝶骨嵴完全清除,放射狀切開硬腦膜,將其中壞死組織、血腫等清理干凈,并且將骨瓣去除,減張縫合。
觀察組給予改良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在顴弓上耳屏前約1cm,耳廓上方向后上延伸至頂結節處,過頂骨中線,前至對側前額發際處,中線旁開1 ~2cm,對骨瓣進行游離,去除范圍內側界至正中線、前界平齊與前顱凹底、外側界至中顱凹底水平、后界至頂結節,將內側蝶骨嵴完全去除,至眶上裂,對蝶骨大翼進行部分切除,將顳骨鱗部徹底清除,充分減壓處理中、前顱底,將硬腦膜呈爪狀切開,保證中顱窩、前顱窩、顱內血腫等完全顯示出來,并且完全清除。
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顱內壓;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51.82±12.74)min,出血量(94.28±23.72)ml,住院時間(14.28±2.11)d,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5 51.82±12.74 94.28±23.72 14.28±2.11對照組 25 70.37±18.64 127.35±40.28 20.73±3.35 t 4.1080 3.5372 8.1457 P 0.0002 0.0009 0.0000
術前兩組顱內壓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觀察組術后1d(20.18±0.74)mmHg,術后3d(17.63±1.46)mmHg,術后5d(12.37±1.13)mmHg,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顱內壓對比(±s,mmHg)
表2 兩組顱內壓對比(±s,mmHg)
組別 n 術前 術后1d 術后3d 術后5d觀察組 25 24.62±2.37 20.18±0.74 17.63±1.46 12.37±1.13對照組 25 24.75±2.18 23.19±1.36 22.84±1.28 18.52±1.34 t 0.2018 9.7204 13.4164 17.5428 P 0.8409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4.00%)低于對照組(24.00%)(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重型顱腦損傷是一種神經外科疾病,近年來,該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病情變化快,并且患者常由于嚴重腦挫裂傷、顱內高壓而威脅生命安全[3]。患者大部分會出現顱內壓增高的情況,進而加大其死亡風險。在存在手術指征的情況下,必須進行及時手術治療,將其病灶完全清除,同時有效降低其顱內壓。有研究表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如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治療,就會使其顱內壓持續增高,在病情的發展下導致腦疝的出現[4]。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手術時間(51.82±12.74)min,出血量(94.28±23.72)ml,住院時間(14.28±2.11)d,少于對照組(P <0.05);術前兩組顱內壓對比(P >0.05),觀察組術后1d(20.18±0.74)mmHg,術后3d(17.63±1.46)mmHg,術后5d(12.37±1.13)mmHg,低于對照組(P <0.05);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4.00%)低于對照組(24.00%)(P <0.05)。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術是一種臨床常用治療方式,這種術式暴露范圍廣,針對大部分單側幕上顱內血腫,能發揮較好的清除作用,并且能有效止血。在手術治療期間,還能將矢狀竇、橋靜脈等的異常情況暴露出來,并進行有效控制。腦組織會在去骨瓣減壓后向骨窗膨出,進而減少腦疝對腦干的壓迫,對腦組織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并且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前顱窩及中顱窩底部減壓不充分,過度減壓會導致一些嚴重并發癥的出現,并且術后顱骨缺損面積較大,使Ⅱ期顱骨修補難度進一步增加[5]。針對以上不足之處進行相應的改良,對患者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且術后并發癥少,依然發揮了較好的減壓效果[6]。改良去骨瓣減壓術中,充分的顯露額葉、頂葉等,能較好的進行減壓操作,進而將患者顱底池積血完全清理干凈,保證腦脊液循環通暢。并且改良去骨瓣減壓術能保證靜脈回流通暢,進而使患者腦水腫所引發的生理病理性改變得以有效減輕,最終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并且該術式能充分顯露腦組織,進而避免由于牽拉腦組織所造成的腦挫裂傷等并發癥。術后遺留的顱骨缺損較小,進而降低了顱骨修補手術難度[7]。可見,改良去骨瓣減壓術具有多方面的應用優勢,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方面應用效果更好,并且對患者創傷小,術后顱骨缺損面積小,降壓更加充分。但是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需注意減少進顱時間,進而快速減壓。患者手術治療后,需進行密切的觀察,復查CT,防止其出現遲發性顱內血腫。如果患者出現血壓不升、雙側瞳孔散大固定的情況,則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綜上,給予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改良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顱內壓低,并發癥少,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