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邳州東大醫院麻醉科 江蘇 邳州 221300)
無痛分娩是采用各種醫療手段降低分娩時的疼痛程度,讓產婦不再經歷產痛折磨,同時減輕恐懼和疲倦,積攢足夠的力量完成分娩的一種臨床措施[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無痛分娩。其中,硬膜外麻醉不僅安全性高,而且能實現個體化用藥,對產婦的運動功能影響很小,被譽為可以行走的硬膜外麻醉[2]。本文選取70 例無痛分娩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羅哌卡因聯合地佐辛用于硬膜外鎮痛分娩麻醉效果,現總結如下。
從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自然分娩產婦中選取70 例,采用數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 例,包括已婚29例、未婚6例;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6±7.3)歲;孕周36 ~40 周,平均(38.3±1.5)周;體重52 ~78kg,平均體重(65.4±3.4)kg。試驗組35 例,包括已婚31 例、未婚4 例;年齡20 ~36 歲,平均年齡(28.9±7.6)歲;孕周35 ~40 周,平均(38.6±1.7)周;體重53 ~80kg,平均體重(66.2±3.7)kg。對照組和試驗組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可進行對比,且經倫理學機構審核通過。
產婦入院后,密切監測心率、血壓、呼吸、宮縮的變化,給予胎心監護,全面評估產婦和胎兒的狀況;完善各項輔助檢查,例如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B 超、心電圖等,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和分娩計劃。
當宮口開大至2 ~3cm,此時協助產婦取左側臥位,在L2~3 或L3 ~4 間隙穿刺,實施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緩慢置入硬膜外導管3 ~4cm,回抽沒有血液或腦脊液,即可固定導管。麻醉誘導使用1%利多卡因,劑量為3ml,觀察5min 無異常情況(如宮縮乏力、全脊麻等),給予首次劑量6ml,連接PCEA泵,背景劑量4ml/h,單次追加劑量為2ml,鎖定時間30min,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10 以下。試驗組鎮痛泵配方:0.75%羅哌卡因10ml+5mg 地佐辛+0.9%氯化鈉注射液,總量為100ml;對照組鎮痛泵配方:0.75%羅哌卡因10ml+2μg/kg 芬太尼+0.9%氯化鈉注射液,總量為100ml。
當產婦宮口開全,停止使用麻醉藥物,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以及宮縮、胎心變化,必要時低流量吸氧支持。分娩結束后,拔除硬膜外導管,評估無痛分娩效果。
麻醉起效時間和產程時間;疼痛評分;麻醉不良反應情況;分娩結局和新生兒評分。
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可知,相比于對照組,試驗組產婦麻醉起效時間和第1產程用時更短,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麻醉起效和產程時間比較 (±s,min)
表1 兩組產婦麻醉起效和產程時間比較 (±s,min)
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時間 第1 產程 第2 產程試驗組 35 7.8±1.4 334.7±43.8 46.5±7.3對照組 35 13.6±2.5 492.0±56.4 48.0±7.8 t 11.975 13.031 0.831 P 0.001 0.001 0.409
和T0 時間點相比,T1、T2、T3 時間點兩組VAS 評分顯著降低,且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各個時間點的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產婦各個時間點的疼痛評分比較 (±s,分)
注:和T0 時間點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TO T1 T2 T3 T4試驗組 35 6.7±2.2 3.5±1.8# 2.4±1.5# 1.8±0.9# 2.6±0.5#對照組 35 6.8±2.4 4.6±2.0# 3.3±1.7# 2.4±1.2# 2.8±0.7#t 0.181 2.418 2.348 2.366 1.375 P 0.856 0.018 0.021 0.021 0.173
麻醉過程中,試驗組中有2 例(5.7%)出現不良反應,比對照組的9 例(25.7%)要少,差異顯著(P <0.05)。見表3。
表3 兩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兩組孕婦的分娩結局和新生兒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分娩結局和新生兒評分比較
分娩本是女性正常的生理過程,但由于劇烈的產痛讓很多產婦放棄了自然分娩而選擇了剖宮產[3]。產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宮頸擴張、子宮收縮、軟產道和會陰受壓等[4]。產婦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會將痛覺傳導至中樞神經,繼而產生劇烈的疼痛感[5]。而且,產婦在圍產期的精神緊張,存在焦慮、欣喜、擔憂等多種情緒,會造成周圍血管收縮,促使兒茶酚胺分泌,進一步加重疼痛程度。無痛分娩的出現,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準媽媽的福音,大大減少了剖宮產率。
通過硬膜外麻醉進行無痛分娩,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藥效持久、適應范圍廣等優點,如何選擇麻醉藥物,成為麻醉師的關注重點,直接影響分娩結局。以往多采用阿片類鎮痛藥,例如芬太尼,雖然鎮痛效果好,但是不良反應多,常見如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皮膚瘙癢等。羅哌卡因是長效的酰胺類局麻藥,感覺阻滯與運動阻滯分離較明顯,在鎮痛的同時,對運動功能影響輕微,不干擾宮縮。地佐辛是新型阿片類藥物,和局麻藥物混合后注入硬膜外腔,藥物能擴散至脊髓內,既能發揮出鎮痛作用,又不會出現呼吸抑制等反應,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6]。
文中以70 例無痛分娩產婦為對象,對照組采用羅哌卡因+芬太尼,試驗組采用羅哌卡因+地佐辛,結果顯示:①試驗組麻醉起效時間和第1 產程用時更短,說明能加快產程進展,幫助產婦節省體力。②試驗組鎮痛后10min、20min、1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鎮痛作用更強,能提高產婦的舒適程度。③麻醉過程中,試驗組不良反應更少,和林萍[7]的研究一致,說明該麻醉方案的安全性高,能保護母嬰健康。④兩組孕婦的分娩結局和新生兒評分無顯著差異,說明不同鎮痛方案不會影響分娩結局,也不會影響新生兒健康。
綜上,產婦無痛分娩時,羅哌卡因聯合地佐辛硬膜外麻醉能縮短第1 產程、減輕疼痛程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