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曌
(蘇州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 蘇州 215600)
我國的老齡人口逐漸增多,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骨代謝不斷增加,骨生成卻逐漸減少,骨量流失嚴重,骨脆性增加,骨強度降低,容易造成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IFF)在老年人群中多發,尤其是絕經期的女性[1],老年人多數患有骨質疏松,高血壓等疾病,若未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保守治療的并發癥及病死率較高[2],臨床上常采取手術治療,PFNA 治療,操作簡單,造成的手術創傷小,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復,減輕患者痛苦[3]。本研究對我院的60 例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旨在探討PFNA 內固定治療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功能恢復速率情況。
選擇2016 年6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6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將其按隨機抽簽原則分為兩組各3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標準的患者;②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③患者知情并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發生多處骨折;②嚴重的肝腎功能疾病及精神疾病。對照組患者接受DSH 治療,男13 例,女17 例,Evans 骨折分型:6 例Ⅰ型,12 例Ⅱ型,12 例Ⅲ型,患者年齡56 ~76 歲,平均(66.5±5.4)歲;觀察組接受PFNA 內固定治療,男12 例,女18 例,Evans 骨折分型:5 例Ⅰ型,12 例Ⅱ型,13 例Ⅲ型,患者年齡60 ~76 歲,平均(67.4±4.8)歲。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常規檢查,行患肢皮牽引,排除手術及麻醉禁忌,做好預防感染工作,制定手術方案。
對照組采取DSH 內固定治療,在髖關節外側做一個10 ~15cm 的切口,作為手術通路,從粗隆頂端向大腿外側延伸,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臨時固定用克氏針,用X 光透視后,順著導針旋入主釘,選擇合適的加壓鋼板,打入螺釘進行固定鋼板與股骨,最后進行縫合。
觀察組采取PFNA 內固定治療,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姿勢于牽引床上,對患者的患肢外旋并縱向牽引,保持屈曲外展,然后將患肢內收、輕度內旋,使用C 臂機透視,明確患者骨折的復位情況,在達到良好效果后,進行手術,于股骨粗隆頂點處做一約4cm 左右的縱向切口,肥胖者可能切口更長,順著肌纖維的方向,用手術刀將皮膚肌肉逐層切開,充分暴露大轉子和股骨粗隆,將大轉子內側作為進釘點,利用開孔器開孔后,在髓腔內部置入導針,在X 線的輔助下,插入PFNA 主釘,選擇合適的主釘型號,用空心鉆沿導針方向釘入PFNA 主釘,再次利用透視確認PFNA 主釘的位置及深度,并進行調整,股骨頸處利用瞄準器將導針釘入,將位置進行合理的調整,確保導針與脛中軸的偏后方的方向一致,導針正側位均不能穿出股骨頭頸,以免影響關節功能,在股骨外側皮質處做一切口,放置螺旋刀片,鎖定PFNA 螺旋刀片,擰入鎖定螺釘,插入尾帽,關閉切口,清點紗布、縫針、器械等,沖洗傷口,徹底止血后,將傷口逐層縫合。術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術中注意患者體位,保證男性生殖器、會陰部、腳踝部無受壓,注意手術室內溫度。
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4],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總分100 分,>80 分為優,60 ~80 分為良,<60 分為差。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兩組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采取表格展示,計量資料(Harris 評分、手術指標),用(x-±s)表示,計數資料(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用(%)表示,分別行t 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比術后1、3、6 個月的髖關節功能評分發現,隨著時間的增長,兩組的髖關節評分越來越高,術后3 個月、6 個月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觀察組 30 43.32 ±2.23 74.33 ±2.17 83.44 ±2.74對照組 30 42.55 ±2.47 68.84 ±2.32 73.32 ±2.51 t 1.267 9.466 14.917 P>0.05 <0.05 <0.05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負重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各項手術指標對比情況 (±s)
表2 各項手術指標對比情況 (±s)
負重時間(d)觀察組 30 112.43±22.64 62.23±8.65 15.65±2.24 14.48±0.23對照組 30 195.64±28.57 88.65±10.24 18.49±2.62 17.63±0.24 t 12.503 10.756 4.513 51.903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 (周)
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例)
老年人由于身體素質下降,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概率較大[5-6],保守治療容易引起諸多并發癥,手術治療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方案也不斷增多,DSH 內固定治療具有固定牢靠,動力加壓的優點,能有效的對抗內翻應力,具有良好的抗彎力和承重能力,但該方法的手術創傷大,不利于患者恢復,抗旋轉能力差,對老年人來說不太適用,PFNA 內固定是對傳統的PFN 固定進行升級而來的,將原來的2 枚防旋螺釘變為1 枚螺旋刀片[7],1 枚螺旋刀片即可實現成角穩定性及抗旋轉,螺旋刀片技術使其對骨質的錨合力得到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手術操作簡單,從而減少了手術時間,降低了發生風險的可能性,螺旋刀片無需鉆孔,減少了骨流失,手術中無需剝離骨折處,降低了手術創傷,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個月,兩組的Harris 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3、6 個月,觀察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良好(P <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負重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 <0.05),說明PFNA 內固定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風險,促進患者骨折康復。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顯著較高于對照組(P <0.05)。
綜上所述,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PFNA 內固定治療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術中出血量較少,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良好,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