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朱博(通訊作者)
(1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2 蚌埠醫學院理學教研室/ 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腺癌是肺癌最為常見的一種組織學類型,隨著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人們養成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環境的污染以及飲食結構變化導致肺腺癌發病率逐年呈持續上升的趨勢。現目前,由于肺腺癌發病主要機制還未完全明確,造成早期診斷過程中不易確診,患者因未及時診治導致病情延誤,導致預后不太理想[1]。依照我國臨床診治現狀看來,還未發現有理想的腫瘤標志物為臨床醫師確診病情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本次研究應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SP 法)檢查Napsin A、ERCC1、TTF-1、RRM1 等標志物在肺腺癌中的表達,旨在探討Napsin A、TTF-1、ERCC1、RRM1等標志物在肺腺癌中的表達及與臨床病理特征、預后的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2014 年1—12 月在我院收治的23 例肺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再選取同期收治的23 例肺腺癌旁正常組織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觀察組:男性10 例,女性13 例,年齡36 ~74 歲,平均年齡(55.42±5.49)歲。對照組:男性11 例,女性12 例,年齡37 ~75 歲,平均年齡(55.32±5.69)歲。本次研究納入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對本次研究享有知情權,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知情并批準進行。本次研究要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6 個月~1 年,末次隨訪時間為2015 年12 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10%中性甲醛對采集的所有組織標本實施固定,而后實施脫水、包埋等處理,并將組織連續切片6 張,厚度應維持在4μm,取一張切片應用于HE染色,核實組織后再進行病理學診斷,其余組織切片應用于免疫組化染色。取切片將其放置于pH6.0 的0.01mmol/L 檸檬酸鈉緩沖液之中實施抗原修復,在水浴鍋之中煮20min 后將其取出,在經過10min 冷卻之后再將其置入磷酸鹽緩沖液(PBS)進行3 次沖洗,每次沖洗時間應維持在3min 內,而后再加入一抗(Napsin A 1:100、ERCC1 1:100、TTF-1 1:50、RRM1 1:50),溫度應維持在4℃放置一夜,一夜后再將其置入PBS 進行3 次沖洗,每次沖洗時間應維持在3min 內,而后加入第2 抗體,應用免疫組織化學(En Vision),溫度應維持于37℃,30min 后,再將其置入磷酸鹽緩沖液進行3 次沖洗,每次沖洗時間應維持在3min 內,DAB 顯色10min 后,使用蘇木精襯染、分化、藍化、脫水以及樹脂封片等[2]。
免疫組化染色方法結果判定:①陽性染色定位:Napsin A定位于細胞質,ERCC1、TTF-1 定位于細胞核,且均以棕黃色可以為陽性表達信號,RRM1 為細胞漿;②評分標準:不著色=0 分、黃色=1 分、棕黃色=2 分、黃褐色=3 分。除此之外,陽性細胞占比評分標準分為幾下幾類:<10%=0 分,10%~40%=1 分,>40%~<70%=2 分,≥70%=3 分。2 種評分結果相加后如處于0 ~70%范圍內的患者為2 分,≥70%的患者為3 分。兩者相加后如處于0 ~2 分為(-),3 ~6 分則為(+),以上述標準對結果進行評估。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肺腺癌患者中Napsin ARRMI 的陽性表達率較肺腺癌旁正常組織患者更低(P <0.05);ERCC1、TTF-1 在肺腺癌中呈高表達(P <0.05);RRM1 在肺腺癌中則無顯著表達(P >0.05),見表1。
Napsin A、ERCC1、TTF-1、RRM1 等表達與年齡、性別無相關性(P >0.05);Napsin A 陽性表達與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呈正相關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RRM1 表達肺腺癌病理特征、預后無相關性(P >0.05),見表2。

表1 兩組Napsin A、ERCC1、TTF-1、RRM1 等蛋白表達比較[%(n/n)]

表2 Napsin A、ERCC1、TTF-1、RRM1 的陽性表達與年齡、性別以及分化程度之間的關系(例)
單因素分析之Kaplan-Meier 法(生存分析)顯示,ERCC1 呈陽性表達患者總生存率相較呈陰性表達患者而言更優(P <0.05)。
肺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肺腺癌屬于肺癌的組織學類型之一,發病率、病死率較高,不僅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甚至會直接危及生命。現目前,臨床上對于肺癌的發病主要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所以該病存在較高隱匿性、病情發展較快的特性,由于這一系列特性的干擾,導致臨床早期不易確診,促使患者預后較差。
Napsin A 屬于一種天冬氨酸蛋白酶,主要依附于人體肺部、腎臟的上皮細胞中。相關研究發現,Napsin A 在參與小鼠腎臟、脾臟及肺的生長過程中,且在發育成熟過程中發育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Napsin A 還參與疏水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前體的蛋白水解過程,且在其中發揮著促進蛋白前體成熟、維護肺部功能正常運作及肺部形態的作用。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肺腺癌患者中Napsin A 的陽性表達率較肺腺癌旁正常組織患者更低,Napsin A 陽性表達與肺癌組織類型具有相關性,且與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呈正相關性,低分化陽性表達率為、中分化陽性表達率為、低分化陽性表達率為,主要機制可能與Napsin A 蛋白降低、缺乏,從而促使肺癌進展,所以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認為Napsin A 在肺腺癌中的表達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判斷患者預后的依據。ERCC1 屬于核苷酸切除修復交叉互補基因,主要在人體19 號染色體上進行表達,該基因編碼297 個氨基酸蛋白,與XPF 基因多態形成異源二聚體,并對DNA 單鏈受損處的5,端進行有效剪切而發揮一定的功能[3-4]。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ERCC1 在肺腺癌中呈高表達,且ERCC1 呈陽性表達患者總生存率相較呈陰性表達患者而言更優。說明ERCC1 基因在肺腺癌組織中所呈現的高表達,使ERCC1 基因所產生的表達產物與DNA 修復酶缺乏互補基因F(XPF)形成緊密連接,從而形成ERCC1-XPF 異源二聚體,ERCC1-XPF 異源二聚體具有核酸內聚酶功能,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可以有效連接5,端,同時對DNA 單鏈受損處進行識別,必要時進行有效剪切,從而避免患者發生癌變。TTF-1蛋白主要是在人體甲狀腺上皮、氣管纖毛柱狀上皮細胞以及間腦進行表達,屬于細胞核蛋白的一種,是近幾年來臨床發現的新的腫瘤標志物之一。TTF-1 蛋白主要參與了肺的整個生長、發育以及分化過程,相關研究表明,TTF-1 蛋白的表達被局限于肺泡上皮細胞及毛細支氣管上皮內,所以可以將其作為腫瘤及終末氣道細胞的標志物,在臨床診斷腫瘤以及鑒別診斷過程中可以作為一種肺癌預后指標。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TTF-1 在肺腺癌中呈高表達,較肺腺癌旁正常組織陽性表達明顯更高,這與以往的相關文獻所表達的相符合。相關研究表明,TTF-1 在肺腺癌組織中呈高表達的主要原因是,肺組織的發育會對TTF-1 有所影響,TTF-1 會隨著發育情況在支氣管、柱狀上皮中表達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對于Ⅱ型肺泡上皮、Clara 細胞中仍呈高表達,這是由于大部分肺腺癌均是原子支氣管上皮周圍性肺癌,所以TTF-1 會在肺腺癌組織中呈高表達。除此之外,還要相關研究提出,TTF-1 蛋白表達與細胞增殖抗原(Ki67)表達呈負相關性,這表明TTF-1 如呈高表達,那癌細胞增值率則會較低,如此表明患者預后效果較佳[5]。研究結果顯示RRMI 蛋白表達與RRM1 表達肺腺癌病理特征、預后無相關性,推測可能存在抗體與蛋白異構體識別特異性較差的問題,在這還需要優化醫療技術進行下一步論證RRM1 表達與肺腺癌預后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Napsin A、TTF-1、ERCC1等標志物與肺腺癌的發生、病情發展具有相關性,對三種標志物進行檢測,其表達水平的高低可以為臨床醫師評估患者的病情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且利于判斷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