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宿遷市兒童醫院外科 江蘇 宿遷 223800)
小兒疝氣是臨床常見兒科疾病類型,而且具有較高發病率,患者會出現疲乏癥狀、下腹墜脹癥狀等,而且會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1]。因此,臨床中給予小兒疝氣及時治療,在臨床檢查確診后,應給予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避免腸管壞死現象及腸梗阻現象等的發生。如果小兒疝氣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被錯過,則可能會誘發各種嚴重并發癥,并產生極大的患者身心健康影響[2]。因此,臨床需給予盡早實施手術治療,以避免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受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集的40例小兒疝氣患者,進行探索小兒腹橫紋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
將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40 例小兒疝氣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 例,實驗組男患兒12 例,女患兒8 例;病程時間3 ~24 個月,平均病程時間(13.50±1.65)個月;年齡1 ~7 歲,平均年齡(3.65±1.05)歲;左側疝氣11 例,右側疝氣9 例。對照組男患兒13 例,女患兒7 例;病程時間3 ~24 個月,平均病程時間(13.35±1.80)個月;年齡1 ~7 歲,平均年齡(3.40±1.15)歲;左側疝氣10 例,右側疝氣10 例。對比兩組小兒疝氣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此次研究均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選擇常規腹股溝切口手術方式,具體:手術體位為平臥位,并抬高患者臀部;操作者作一約3cm 平行切口于患側腹股溝部位內側上1cm 部位,并將腹外斜肌前鞘切開,給予有效分離,給予精索分離,并仔細尋找疝囊,剝離完成后實施高位結扎。
實驗組選擇小兒腹橫紋切口治療術,實施如下:手術體位為平臥位,選擇靜脈復合麻醉方式;完善常規清潔消毒手術部位,常規消毒鋪巾;操作者作一約1.5cm 橫向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選用血管鉗實施分離淺深筋膜,以使精索及外環口全面暴露(如果是女性患者,則應進行充分暴露子宮圓韌帶),將疝囊切開,并進行疝囊壁游離及牽拉結扎,將多余疝囊組織切除(如果是男性患者,則應進行精索復位及睪丸復位;如果是女性患者,則應推回疝囊于腹腔,以使子宮圓韌帶連續性得到保證);給予遠端止血止血方式,給予常規手術切口縫合。
比較兩組的手術指標、生活質量(QOL)評分、術后并發癥。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治療前QOL 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兩組治療后的QOL 評分均升高(P <0.05)。實驗組的治療后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QOL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QOL 評分比較(±s,分)
分組 n 時間 食欲評分 精神評分 睡眠評分 疼痛評分 日常生活評分實驗組 20 治療前 32.65±5.55 35.45±4.15 35.95±5.60 33.35±1.30 35.20±5.80治療后 53.50±1.20 52.90±1.30 52.95±1.40 50.75±1.50 51.35±1.30 t 19.30 17.94 13.17 39.20 1.15 P 0.00 0.00 0.00 0.00 0.00對照組 20 治療前 32.55±5.70 35.30±4.20 35.80±5.75 33.30±1.35 35.25±5.75治療后 44.55±2.30 38.45±1.50 43.05±2.25 45.40±2.10 45.70±2.35 t 8.73 3.16 5.25 21.68 7.52 P 0.00 0.00 0.00 0.00 0.00 t兩組治療前 0.06 0.11 0.08 0.12 0.03 P兩組治療前 0.96 0.91 0.93 0.91 0.98 t兩組治療后 15.43 32.56 16.71 9.27 9.41 P兩組治療后 0.00 0.00 0.00 0.00 0.00
表2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
分組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實驗組 20 13.50±1.20 1.00±0.05 1.10±0.35 7.00±0.55 3.05±0.50對照組 20 22.50±1.65 13.45±1.15 2.65±0.55 19.50±0.60 6.15±1.05 t 19.73 48.37 10.63 68.68 11.92 P 0.00 0.00 0.00 0.00 0.00
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小兒疝氣為常見的臨床多發的小兒腹股溝疾病,而且以先天發育異常為常見誘發因素,存在較高發病率,特別是體重低小兒、早產兒中更為常見[3]。隨著小兒年齡逐步增加,其疝囊隨之變大,而嚴重者可出現卵巢萎縮或梗阻現象、睪丸萎縮或梗阻現象。臨床醫學工作中,小兒疝氣的發生率較高,而且以腹股溝疝氣為多見,以早產兒男性為多發對象,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之一[4]。臨床目前對于小兒疝氣疾病特點,以實施外科手術作為最有效臨床治療方式。傳統疝修補術則存在較大的手術創傷性,而且術后恢復較慢,存在較低的手術安全性。而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是微創手術類型,該術式能夠利于術中出血量減少,促進術后恢復速度,而且其手術安全性高,手術創傷性小等優勢。
在臨床工作中,近年來治療小兒疝氣過程中,越來越廣泛應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方案,其術式不需要將精索及睪丸提出,而且顯著降低修復操作,能夠手術時間縮短明顯,減少相關手術創傷性。另外,由于手術過程中選擇平行狀橫紋方向,故此無需實施另外縫合操作,從而有效避免發生手術瘢痕等不良情況[5]。臨床有關研究結果指出,該手術治療方法是最徹底、最顯著療效的小兒疝氣患者治療方案。若實施傳統疝修補術治療,雖然其手術視野比較廣闊,但由于手術切口比較大,而且容易損傷較多組織,故術后傷口愈合較慢,而且容易導致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故影響整體療效。小兒腹橫紋切口治療術是新型微創技術,其手術切口小,損傷性小,手術視野容易暴露,手術時間短,而且手術中出血量少,手術后組織恢復快速,能夠有助于術后快速恢復,而且手術瘢痕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能夠提高術后整體生活質量[6]。分析本次結果,實驗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 <0.05),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而治療后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由此說明,小兒腹橫紋切口治療術的安全性更高,可縮短切口長度,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以及縮短各項手術指標時間,且對機體應激刺激較小,術后手術瘢痕等并發癥發生率低,更利于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小兒腹橫紋切口治療術能夠減輕對手術相關指標的影響,降低相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整體生活質量,用于小兒疝氣患者中效果顯著。